2019年高中语文选修《写作》讲义及模块综合检测(共13套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选修《写作》讲义及模块综合检测(共13套苏教版)》 共有 13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 ‎1.认真阅读材料,仔细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审美效果以及写出事件波澜的作用。‎ ‎2.要学会用心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了解社会生活和客观事件的复杂多变。‎ ‎3.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兴波澜、求变化的写作方法。‎ ‎4.注意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专题扫描]‎ ‎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这是说中国园林艺术的妙处全在于一个“曲径通幽”。其实,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所以有“做人要直,为文要曲”“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作文,尤其是叙事性文章,如果平铺直叙,见首知尾,毫无波澜,只能败坏读者的兴致;只有情节曲折、斗折蛇行、翻腾跌宕、摇曳多姿的作品,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才能扣人心弦,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令读者爱不释手。因此,教材以“文似看山不喜平”为题,特辟本专题,以图通过学习,引导大家了解写文章宜曲不宜直的道理,了解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关联,并通过活动体验和写作实践,激发大家的写作兴趣,掌握一些营造文章波澜的基本的艺术方法,进而提高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水平。‎ 本专题内容由四个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走进现场”部分通过毛宗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有关该回行文曲折问题的品评和《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部分的展示和研读,引导大家具体体验曲折叙事的特点,深刻认识曲折叙事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板块“活动体验”部分引导大家通过对有关例文佳作的阅读和研讨,准确把握曲折叙事的要求、本质和实施途径,即:一、不要把什么都写出来;二、曲折的情节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三、曲折通过章法和句法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写作实践”部分,通过二道实践题,训练学生构思技巧。‎ 第四板块“资料链接”部分引用的杨荫浒《文似看山不喜平》中的几段文字,阐释了写文章宜曲不宜直的道理,揭示了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关联。‎ ‎ [对应学生用书P44]   ‎ 14‎ ‎1.《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设置了哪些曲折的情节?这些情节有何作用?这对你创作叙事性作品有何启发?‎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节选部分一波数折,先是意欲拜访遭到关张的强烈反对,此一折;继而见到诸葛均得知诸葛亮已归可以相见,却因诸葛亮昼寝未醒而一等再等,此二折;待到初见,诸葛亮却一再谦让,不肯赐教,此三折;待到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茅塞顿开,刘备拜请诸葛亮下山,诸葛亮却又不肯出山,此四折;刘备泣泪沾襟,诸葛亮被诚意打动而答应出山,刘备大喜赠送礼物,诸葛亮却又不受,此五折。‎ ‎(2)这些情节的设计既精彩地呈现了人物形象,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启发:情节曲折是提升阅读兴趣的需要,更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 ‎2.贯串《雨夜》一文的有一条感情线,这条感情线是起伏不平的,“我”的内心世界经历了哪些变化?反复的雨景描写对于表现“我”内心的波澜有何作用?本文对你写作时设置故事情节又有何启发?‎ ‎[互动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我的心路历程是:先是得知“我”与“她”的分数后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对比平时表现感觉十分不平并暗暗地嫉妒;继而作假设并想起考分出来前的相互安慰,心里涌出温暖;短暂犹豫之后,心情逐渐平静,终于打出了电话,内心重又充满希望。‎ ‎(2)反复描写雨景,一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内心的不平静;二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开窗吹风获得雨水净化万物的启示,促使我摆脱了不平与怨恨,心灵得以净化,并最终拨通了电话;三是心情的暗示与外化,有力地显现了情绪的变化,伤心时写雨在哭,想通后,写雨夜清新、一片蛙鸣、明天一切都是新的,融情于景,从写景的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我”内心的波澜。‎ ‎(3)启发:用情感变化和环境变化可以增加文章的曲折性。‎ ‎3.《河豚子》有哪些曲折的情节?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从这篇小说中你有什么感悟?‎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他被生活所迫讨来河豚子打算毒死一家人,回到家,不知情的孩子们欢天喜地地等待吃河豚子,这是一折。他嘱咐妻子煮熟河豚子来吃,不忍见一家人临死的惨状,他暂时避开,而妻儿将河豚子煮熟却不舍得先吃,这又是一折。他回家时想象着一家人尸体枕藉的惨状,却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这又是一折。一家人吃了河豚子,他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河豚子却因煮烧多时而失去毒性,一家人求死而不能,这又是一折。‎ ‎(2)这真实地再现了灾荒年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14‎ ‎(3)感悟:曲折的情节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4.《秋夜》一文写了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传达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愤懑的心境,请从章法上仔细研读,逐层说说各段写了什么景物,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并以开头一段为例,说说本文在句法上的特点。‎ ‎[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①在章法上,文章以“我”的视点移动和感情变化为线索。第一段写枣树,寄予了作者孤独的情绪;第二段写枣树上面的夜空,传达出一种冷漠与黯淡;第三段写小粉红花,寄予希望;第四、五段写枣树,寄予一种顽强而孤独的战斗精神;第六、七段写夜游的恶鸟、夜半的笑声,寄予作者对黑暗环境的愤懑;最后三段重点写飞虫扑灯,则寄托了作者对抗旧社会的果敢与不妥协。②一开始便以奇巧、反常的句子吸引读者。在“我”的眼里,枣树是“我”印象最深的景物,“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重复的句式,形成单调的感觉,折射出“我”内心的孤独与苦闷。《秋夜》句式奇巧,变换的句式灵活贴切地暗示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对应学生用书P45] ‎ 叙事贵曲 构思新巧 考点要求 “叙事贵曲”,属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构思新巧”(有创新)。‎ 考点诠释 ‎“构思新巧”是指作者在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进而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从而收到独特、巧妙的艺术效果!‎ 作文“有创新”首推构思富有创意,这是最有价值的创新思维。从确立主题到谋篇布局,从过渡照应到遣词造句,都属于作文构思的系列思维活动。要做到“新巧”,就得把握整体,进行创造性劳动,求得与众不同的文思。‎ 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巧,就会各领风骚。同是《咏梅》,毛泽东与陆游迥异;同是写“灯”,巴金与柯罗连科各异其趣;同是写《乡愁》,余光中与席慕蓉不同。构思无定法,但以下几点要注意:①要刻意开掘事物内涵,追求立意高远;②要学会“蓄势”,写出引人入胜、欲舍不能的开头;③要写出“落地生根”、余音缭绕的结尾;④学会运用抑扬、张弛、巧合、悬念等手法。‎ 14‎ ‎[例文一]‎ 一条老狗 ‎(四川高考优秀作文)‎ 从此,你永久沉睡,世界不再属于你!‎ 你去了,从我刚到乡下老家看到你蜷缩在狗窝里,不再像从前那样飞奔过来跳起来吻我时,我就知道你老了。但我仍然能读懂你眼中的欢喜,还有一丝无力的阴霾,你眼中曾经的神光被融在烈日中,再不见丝毫。‎ 你老了,我能从你掉落了一窝的狗毛和不住颤抖的四肢中读出这个信息。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追着你跑,但我从没追上过你,反倒是你纵容我,我骑在你背上抓着你耳朵,你驮着我在草地上散步。那时你一身的黄毛特别舒服,纯粹得像一片麦子,那时我最爱吃麦子。奶奶给你取名叫黄板儿,就是土地的意思。奶奶没有文化,却用质朴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你的情感。‎ 你老了,在我靠近你之后才认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跳蚤们在你身上肆意跳舞,有的偶尔还爬到你没毛的裸露的皮肤上晒太阳;苍蝇贪婪地吸食你胸口上的腐肉以及脓水,并且在伤口周围产卵。阳光毒辣,跳蚤和苍蝇却不怕,所以你没空用舌头喘气。我给你上着药,除蚤的、消炎的。一下子眼睛进了沙,有什么东西不住往外流,我知道眼泪是热的,可现在我希望一滴泪都能帮到你什么。‎ 你真的老了!你胸口上的伤是野狗弄的吗?刚才它们又准备抢你的剩饭了,我狠狠地扔了一块石头过去,没打着,一条也没有。我不知道你老得是否还记得,你曾经打败了两条挑衅你的野狗,它们落荒而逃,而你为这次的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只是左脚踝往上一寸的小伤口。你是跛着脚回来的,但你仰起的头颅证明了你的尊严,你仿佛一个王者,不,你本来就是王者!夕阳拉长了你的身影,天下再无你战不胜之物!你的骄傲与尊严呢?我发了疯似的在你周围呐喊,它们不在这里,是的,你的骄傲与尊严败给了时光,我找不到你的,也找不到我的!‎ 你要走了,但我不知道会是在哪个明媚的午后,或许你会和今夜的月一起消失!我不敢想,这对你太残忍。我要走了,带着这世界属于你的记忆。你再也不能站起来和我在山顶眺望风起月落。这世界不再属于你!‎ 你和家乡的老土墙一起斑驳了时光,守住了回忆!‎ ‎[成功理由] ‎ ‎★1.悬念设置巧妙。文章写了一条垂垂老矣、被岁月夺走了健康、被岁月压弯了脊梁的站不起来的“老狗”。开篇即说“从此,你永久沉睡,世界不再属于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不得不读完这篇文章。‎ 14‎ ‎★2.选材视角独到。作者选材奇特,视角独到,笔触深邃,让人拍案叫绝。这只老狗“和家乡的老土墙一起斑驳了时光,守住了回忆”,看似写狗,实则写人,写变迁的乡村。作者可谓用心良苦,读来让人回味悠长。‎ ‎[例文二]‎ 奶奶的老规矩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奶奶是个老北京人,是一个很爱唠叨的老北京人。‎ 奶奶从小就生活在北京,一辈子在北京,从东城到西城,规规矩矩地活了一辈子。爷爷去世之后,奶奶跟着父母来到了海淀,和我们一起住在单元楼里。‎ 奶奶确确实实是一个老太太,整天就唠唠叨叨,看谁都不顺眼:不是说我爸这个医生每天回来太晚,不回家吃饭也不跟她汇报;就是说我妈做个销售,整天在外面疯疯癫癫,也不收拾一下家里;再不然就说我没有规矩,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吃饭没有吃饭相;还说周围的那些邻居没有人情味,互相见面都不打招呼问好,见谁都是不理不问的。‎ 刚开始,我们还能默默接受,时间长了,我们就不爱听了。我放学后总是尽可能的先不回家,而是到同学家里写完作业再回去,回到家吃完饭就睡觉。妈妈也开始每天在外面吃饭,饭桌上经常就只有奶奶和我爸两人……‎ 后来,奶奶终于感觉到了,我们不喜欢听她的唠叨。她的唠叨让我们这个家没有了温暖,她也在她的唠叨中开始变得孤单。于是,奶奶向爸爸解释说她说的那些都是北京的老规矩,都是当年教育他的,成了习惯了,看见就忍不住要说。她还让爸爸跟我们说,让我们不要跟她计较。‎ 奶奶的话语说得爸爸眼泪直流,他给我和妈妈下了命令,要求我们必须要回家陪奶奶,还说奶奶现在是一个人,很孤单,要我们都理解她。‎ 在爸爸的劝说下,我们都回到了家里。我每天也不敢跟爸爸妈妈疯了,开始变得规规矩矩的;妈妈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有机会也开始收拾收拾家里;爸爸也尽可能每天准时回家。一家人倒是在一起生活了,却没有了以往的那份融洽,我们一家人变得客客气气的,都觉得有一种叫作“生疏”的情感在悄悄蔓延……‎ 时代已不是当年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不再是当年的环境,可老规矩却还是当年的老规矩。老规矩束缚住了我们全家自由、舒适的气氛……‎ 奶奶又回到了她的西城。现在的奶奶整日整日地不出院门,终日坐在西城的老四合院里的旧式长凳上,一个人絮絮叨叨的,全然不管身边没有一个听众……‎ 到底是谁错了?‎ ‎[成功理由] ‎ 本文既有故事性,又有哲理性。故事情节曲折,又引人深思。具体而言,本文亮点如下:‎ 14‎ ‎★1.情节曲折。奶奶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用老规矩影响了自己及周围人一辈子,最后到了孩子家,应该是如鱼得水,结果却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最终的结果是奶奶又一个人回到了老家,悲剧性的结尾让人唏嘘感叹。‎ ‎★2.构思精巧,意味深长。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尾都出人意料且意味深长: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老人如何传扬老规矩,老规矩如何适应新时代,新时代应该确立新规矩……文章最后虽然没有给出一个结局,却也正因如此而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常用方式 ‎(一)改变常规叙述方式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写事的文章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善于改变常规的叙述方式,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叙述。‎ ‎1.倒叙 将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前,然后再细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从而形成波澜,吸引读者。《祥林嫂》一开头就写祥林嫂凄然死去,引起了读者对祥林嫂一生的强烈关注。‎ ‎2.插叙 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3.虚实 正面直接写是实写,侧面间接写是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与青年男子的各自生活得到充分展现。‎ ‎(二)情节曲折常用方法 ‎1.设置悬念法 内涵: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文中设下疑团,借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示例: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14‎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柏林》)‎ 作用: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2.铺陈误会法 内涵: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文章常对误会作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示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开学》)‎ 作用:善意帮助换来的是“背不动就滚吧!”的“羞辱”,任何人也会“怒从心头起”,但最后误会解除,“我”归于平静,尺水之间,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这就是铺陈误会的妙处。‎ ‎3.设计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示例: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人。”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作用:一个落魄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撼了每一个读者。‎ 14‎ ‎4.抑扬交错法 抑扬交错法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抑扬交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一种构思方法。“抑”,抑制,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扬起,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互动,让情势陡然变化,出乎读者预料,展现人物本质更加彻底。‎ 示例:欲扬先抑。如《林黛玉进贾府》。写贾宝玉,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次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 欲抑先扬。如《明湖居听书》。写黑妞说书,先写她唱腔“字字清脆,声声婉转”;接着写听众的评价:“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作用:对贾宝玉前三次写是抑,最后一次是扬,以贬抑来突出褒扬。‎ 在《明湖居听书》中,写黑妞唱腔“清脆”“婉转”,正是为了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当然,从整篇来看,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正是为了彰显白妞说书达到“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运用抑扬彰显法,能使作品顿挫有致。‎ ‎5.故意延宕法 内涵: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用“故意延宕法”就是展开情节时,故意延缓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使高潮的出现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勾起读者关注情节结局的急切心情,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示例:《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回,一开始先写柴进、林冲、洪教头三人饮酒,由洪教头的傲慢而提出要与林冲比武,并得到柴进的许可,渲染了这场比武势在必行的强烈气氛。读者正眼巴巴地急等着看到比武的场面,不料文章却宕开一笔写道:“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当下又吃了五七杯酒,却月早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时柴进才教两位教头比武。当真写比武过程了,也是比比停停,洪教头脱衣拽裙来势汹汹,林冲却戴着木枷交手主动认输。终于柴进叫解差开枷,并用大锭银子作注,这样才促成真比。‎ 作用:比武的整个过程写得疏密有致,时起时伏,时紧时松,缓急交叉,张弛相宜,直逗得读者心里痒痒的,使读者乍惊乍喜,越看越有兴趣,激起了读者感情和心理的波澜。‎ ‎6.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文章结尾处,这种陡转应该是既出人意料,又要符合情理,水到渠成,毫不牵强。对于这种方法的掌握,我们可关注作家欧·亨利的作品。‎ 14‎ 示例: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成绩》)‎ 作用: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每位同学都关注自己的成绩,通过老师的两次宣布成绩,将故事推向了高潮,调动了读者兴趣,最后的陡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余味无穷。‎ ‎[对应学生用书P48] ‎ 对照阅读“失误例文”和“升格作文”,理解叙事贵曲的技法。‎ 失误例文 升格作文 裙子是谁穿坏的 柳靓,某大学社会学教授,单身母亲。就因为是教授,就因为是单身母亲,柳靓才请了个小学毕业的乡下妹子当保姆,和一个大三的学生当家教。‎ 乡下妹子,圆蛋小嘴,清纯的眼睛。干活还不错,把柳靓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柳教授非常喜欢她,以致把所有生活费用都交给了小保姆,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反而认为那个家教工作做得不够好,自己女儿除了会吐一两句洋文,考试总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靓正思索着要不要换个家教。‎ 保姆与家教 柳靓,某大学社会学教授,单身母亲。就因为是教授,就因为是单身母亲,柳靓才请了个小学毕业的乡下妹子当保姆,和一个大三的学生当家教。这故事啊,也就从这里开始……‎ 你看那乡下妹子,圆圆的脸蛋,小巧的嘴,一双汪汪的眼睛清纯着哩。住了那么个把月,把柳靓家里弄得井井有条,喜人呐!柳靓心里自然欢喜,大大方方地将所有生活费用都交给了小保姆,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 你再瞧那家教,马尾高竖,精神抖擞的,和柳靓家女儿聊得可火热哩!但似乎,她工作做得不够好,自己女儿除了会吐一两句洋文,考试总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靓正思索着要不要换个家教。‎ 唉,也怪教授她自己心理作用,用什么“分而使力,用心专矣”,心理不平衡了吧?‎ 14‎ 就是由于这一点,小保姆的胆子越来越大,把柳教授的家当作她自己的家,把柳教授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平时在生活费用上克扣一些钱,买了一根金项链。有时还偷偷地穿女主人的衣服,她私自把柳靓长年放在家里不穿的裙子拿出来穿。不知怎么把女主人裙子的下摆穿破了,也没有告诉女主人,还是悄悄地收起来,叠好了放存柜子里。后来,柳教授要讲学想穿这件裙子,才发现被人穿破了。她反而怀疑是那个家教擅自穿的。柳靓不动声色地观察,结果发现还是小保姆穿了自己的衣服。‎ 柳靓无奈地坐到床沿,眉头深深锁起……她发现自己犯了感情亲疏导致认知不正确的错误。我想,柳靓在学会上发表论文又有材料了。‎ ‎[病文诊断] 上面文章叙事还是颇有曲折性的,但是作者写人记事缺乏波澜意识与悬念技巧,叙述一帆风顺,构思一湖平水,节奏海不扬波。前半部分叙述小保姆的表现笔无藏锋,文无遮拦,缺乏必要的含蓄性,诸如“以致”“还”等副词,明显地对小保姆带有否定意味。后面谁穿坏了裙子,读者一眼就知道事件的结果。所以,文章没有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星期二,正赶上柳靓的新学年报告会,这可是全校性的活动,仪表上不得马虎。想起假期新买的长裙,柳靓不禁笑了,连那个当家教的20出头的姑娘都说穿不出自己那样的洋气,自己都34岁了,就这么想着,柳靓喜滋滋地从衣柜里取出长裙,比划着……“哎哟!”毫无预警地,裙子的下摆破了个大洞,柳靓大惊失色,这到底会是谁干的,好好的心情全给破坏了。柳靓无奈地坐到床沿,眉头深深锁起……‎ ‎“会是谁呢?不可能是小保姆,对,不可能!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边看,不可能弄坏的。女儿又穿不了这么大的,肯定是那个小家庭教师。那天,她看我穿的裙子,眼睛眨都没眨一下,肯定是她!”好像没经过什么思想斗争似的,柳靓私下认定是家教弄坏了裙子,愤然夺门而去……‎ 忘说了,她不是去理论,而是去讲学了。因为,她知道,下午女儿要补课,自己又不在家,家庭教师一定会趁这个机会拿她的衣服穿,到时候,就可以逮个正着。一切照计划进行着……‎ 到家门口了。对了,就是那个人!柳靓差点没冲上去按住她。“等!等!等!等我到家门口,就捉住她。我上个月才买的鞋子,你也穿,太放肆了吧,讨厌啊!”尔等生气就跟柳教授现在这样没风度了,她一个箭步上前,扳过对方的身子。惊了——保姆!她的脖子上还多了一串项链。‎ 我想,柳靓在学会上发表论文又有材料了。‎ ‎[对症下药] 文章虽不长,事情也较简单,但是,起伏有致,尺水兴波,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文章依据事情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物宛转,突出波澜,先“起”后“伏”,曲折生辉。“起”者先蓄势,竭力铺垫小保姆讨人喜欢的工作表现;然后通过“裙子是谁穿破的”用疑问设置悬念;并且以“肯定是那个小家庭教师”的判断予以确认,再用一系列细节描写进行铺垫。这样,先铺垫保姆表现好,家教表现不好,设置悬念;再铺垫家教具有穿裙子的嫌疑,波澜掀得高高的。最后“伏”者陡然解疑,悬念涣然冰释,居然是小保姆所为,与前面之“起”形成强烈的反差。诚如清代刘熙载所言“短篇宜迂折,不然则味薄”(《艺概》)。故事变化越大,反差越鲜明,则越具迂折之美,越含耐嚼之味。‎ 14‎ ‎[对应学生用书P49] ‎ 实践一:‎ 我们强调“叙事贵曲”,其实,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曲折叙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波三折法、对比反衬法、巧设悬念法、层层铺垫法、结尾突转法、运用抑扬法、倒叙法、插叙法、夸张法、婉转含蓄叙事法、章法句法变化法、螺旋上升法……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叙事技巧,并经过扎实的实践训练,才能够在写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写出事件的波澜。为此,本次实践特以螺旋上升法为重点,设计本题目,以训练大家曲折叙事的能力。‎ 所谓螺旋上升法,指的是事件的进程要经过几次反复方可完成的一种曲折叙事的方法。其特点是,事件的进程要经过几次反复方可完成,但这种反复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便是特别讲究“犯中见避”——在看似重复的几个回合中要同(即“犯”)中见异(即“避”),以图通过这种情节的运用,增添文章的波澜,丰富人物的性格。‎ 写作本文,要注意在构思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材料的选用和情节的设置上要进行精心的构思。‎ 实践二:‎ ‎“有人敲门”是一个充满玄机的题目,曾有不少作家以此为题,创作出内容各异的微型小说。本次实践要求以此为题进行构思和写作训练,意在通过练习,训练学生曲折叙事的能力和结构文章的能力。‎ 题目本身就具有引人入胜的诱惑力:“有人敲门”包含有两个重点“元素”——①“谁在屋内”;②“来者何人”。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元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进行精心的构思,就一定能创作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佳作来。‎ 建议大家围绕此题目,充分运用所学到的各种曲折叙事的技巧,尽可能多地构思几个故事,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并进行同学间的交流、比较。相信经过这种充分的训练和广泛的交流,每个同学都将会获益颇丰,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叙事能力和构思水平。‎ 片段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做题。‎ 14‎ 有两个爱画画的孩子是邻居。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独生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幅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第二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 三年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人人赞扬。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三十年后……‎ 根据以上文字续写一个结局,运用出乎意料的手法,字数不限。‎ ‎[参考例文]‎ ‎(1)三十年后,人们纷纷把第一个孩子的画从墙上撕下来扔进纸篓,而把第二个孩子的画从纸篓中捡起来贴在墙上。‎ ‎(2)第二个孩子死掉了,第一个也没有新的画作了。‎ 据说,第一个孩子有个奇怪的行为,喜欢到一个地方捡垃圾,大家都说他在找创作的灵感。‎ ‎(3)第一个孩子灵感枯竭,再无佳作。第二个孩子名声大振,成为出色画家。‎ ‎2.请续写一个合适的情节来结尾,使得文章有波澜。‎ 四封书信 赵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进来,以后要注意。”赵老师接着又说了起来:“今天早上我从咱们班的信箱里看到这样一封信,是给孟云同学写的,寄信人地址是‘本班’。像这样的信我已经看到四封,没盖邮戳。前三封信一直扣留在我这儿,没交给孟云同学。这四封信笔迹相同,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信。同学们呀,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不容易呀,家长对你们抱有多大的希望啊,你们可不能这么小就……现在请这个人自觉站起来。”接着下面一阵窃窃私语。‎ ‎“老师,你这样做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违法的!”王宇站起来。‎ ‎“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办?”‎ ‎“把信交给孟云。”‎ ‎“坐下!”赵老师没有再和他讲下去。‎ ‎“一定是王宇干的!”有一个人小声嘀咕道。‎ ‎“好了,总之我希望那个人自觉站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承认错误,我就不追究了。孟云一向成绩拔尖,若是发生那样的事情,会影响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请那个人自觉地站起来。”‎ ‎“不要侮辱别人!”孟云哭着站了起来,“请把信还给我!”‎ ‎“孟云,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学生,不要难为情,这——你也不知道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我写的!”一个响亮的声音盖住了窃窃私语。‎ 大家迅速把目光都投向了他——秦锐。‎ 14‎ ‎“请把信交给孟云,你没有权利扣留别人的信件,这是极不道德的!”老师被这几句话惊呆了。他茫然若失地看着秦锐,秦锐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眼睛中似乎还含着泪花。‎ 参考示例:秦锐一个箭步跨过去,夺过老师手中的信,用力拆开其中的一封大声读道:“谢谢你的关心,孟云同学。你说给我补课,好意我领了,但是我没有心思补课。说实话,我受不了,受不了……这突发的事。我的爸爸,他……”他哽咽了,没有往下读,迅速地收起书包,搭在肩上一溜烟跑了,只有那四封信平静地躺在桌上。‎ 限时成篇(请在60分钟内完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关于演员该不该改动剧本台词的问题,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各持己见,他们各自的观点就是立意的角度。‎ 表演艺术家的观点:“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在表演艺术家看来,表演不应迷信剧本,不应照本宣科,而应根据需要适时改变,大胆创新,努力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据此,我们可提炼出“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适时改变”“勇于创新”等观点。‎ 剧作家的观点:“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在剧作家看来,剧本是演员表演时的依据,是体现剧本创作意图的保证,不能随意改动。扩展到社会生活中,有些原则、底线或追求等是必须坚守的,我们可提炼出“坚持原则”“坚守自我”等观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辩证思考以上两种观点,提出“变通与坚持”“创新与坚守”等观点。确定立意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写作习惯确定写作文体。‎ ‎[优秀范文]‎ 放手,才能更精彩 14‎ 这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实习老师。开始给我们上课的时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杨老师就坐在后面旁听,偶尔还会在听课记录上写下点什么。可能是不大放心的缘故,杨老师一连听了两个星期实习老师的语文课。‎ 实习老师名叫王小恬,五官端正,长相甜美,明亮的眼睛,苗条的身材,透出诱人的青春气息,一头乌黑的秀发像瀑布一样飘在脑后,有时束成一个马尾,再缀上一个蝴蝶结,又整齐又大方,整个人让人一眼就能对她产生好感。‎ 原以为这么靓丽大方的老师,课也一定上得精彩,至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丝新的气象。没想到她上的第一节课,就让我们听得味同嚼蜡,程式化的风格简直和杨老师如出一辙。我们都以为这可能是她刚刚走上讲台,还不太适应的缘故。可事实上,在杨老师坐镇,她执教的两个星期里,她的课一直是这样。这多少令我们有些失望,同学们对她的热情也淡了许多。‎ 周五上午第三节照样是语文课。实习老师王小恬信步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换一种上法,怎么样?”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她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不过大家都注意到杨老师今天没有来“监”课。于是,同学们都拉长声音说“好!”‎ 这节课上的是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出乎意料的是,王老师上得特别精彩。她一改以往的教学风格,不是从作者简介或写作背景说起,而是先声情并茂地把长诗从头到尾地朗诵了一遍,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意境;接着又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品诗,并不时提问和点拨,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技、不幸的遭遇和感同身受的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中不少精彩的地方我们当堂就能背诵下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就在下课前几分钟,杨老师突然走进教室。“同学们,王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好吗?”“好!”同学们齐答。杨老师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有些手足无措的王小恬,接着说:“同学们,对不起,这段时间王老师在我们班上实习,说心里话,一开始我是不大放心的,不仅让她按照我的备课方法备课,还让她按照我的教学方法上课,没想到这样反而大大束缚了王老师的手脚,但是今天不同,王老师上得特别精彩。”‎ ‎“对不起,杨老师,今天我有点自作主张了。”王小恬的脸红了。‎ ‎“这就对了。”杨老师挥了一下手,“青年人就应该有个性,有突破,如果总是按照别人的方法行事,那还有什么创新。”‎ ‎“原来今天是您有意这样放手的呀!”王小恬恍然大悟。‎ ‎[名师点评] 通过生动的叙事来诠释材料的内涵,是这篇记叙文的最大特色。全文借一个实习老师创新教学的故事,艺术地表达了只有放手才能更精彩的主题,而这正切合了材料中表演艺术家的观点。此外,全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但详略有致,故事性强,引人入胜,而且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主旨,体现了作者娴熟的构思和驾驭题材的能力。‎ 1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