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阅读
考 情 分 析考查内容考查内容 常见考点常见考点 题数题数 分值分值
记叙散文记叙散文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
议论散文议论散文
①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②②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③③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作出评析。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作出评析。
④④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拓展对作品的认识。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拓展对作品的认识。
33--55题题 1313分-分-
3030分分
20192019年年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
近三年来浙江各地中考考查记叙散文的较多,阅读材料都取材于课外,重点考近三年来浙江各地中考考查记叙散文的较多,阅读材料都取材于课外,重点考
查内容整体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及作查内容整体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及作
用、段落的作用、写作方法评析、对作品的认识等,考点覆盖面广,关注学生用、段落的作用、写作方法评析、对作品的认识等,考点覆盖面广,关注学生
的生活体验。预计的生活体验。预计20192019年各地中考卷仍会沿袭以往模式进行考查。年各地中考卷仍会沿袭以往模式进行考查。知 识 讲 解1.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
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
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
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
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2.散文特点
(1)形散神聚。
形散:①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
论熔为一炉;②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③表现
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④从细处落
笔,小中见大;⑤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
的语言。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
助联想与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
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
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
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
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
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
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3.散文分类
(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
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
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
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
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
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
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
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
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
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
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4.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
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
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
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
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
向。
(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
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
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
的……特征。(5)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
自然,合乎情理。
(6)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
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
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
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7)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
者真挚的情感。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
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5.散文的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是作者
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
“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
等。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脉络清晰,中心明确。(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如《孔乙己》中的“
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孔乙己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
麻木,而又心地善良,最后被打折了腿而死去。都是通过“我
”的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的。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如《皇帝的新装》,以
新装为线索。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有些散
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
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贯穿全文。
如《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就以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为线索,
《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爱由漠视到理解。
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
索。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如《散步》以散步
这一事件作为线索,文章紧紧围绕散步这一
中心事件,写了事情的起因(母亲身体不好,
要母亲多走走)、经过(散步中发生走大路或
小路的分歧)、结果(母亲顺从孙儿,走小路)。
⑤时间线索: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3)单线、复线:
单线:文章只有一条线索。
复线: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一般情况
下是两条并行,明线、暗线(情感线索)交织。如《藤野先生》,
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暗线是“我的爱国思想
感情”。又如《智取生辰纲》,小说围绕“生辰纲”这一中心
事件,运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来展开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明线:
杨志押送生辰纲。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明暗两条线索在“松林盘问”这一节上相交,敌我双方矛盾趋
向高潮,到杨志允许军健买酒吃,自己也喝了半瓢酒时,形成
了故事情节的高潮。结尾处,补叙暗线,交待了七人买酒下药
的秘密,突出了晁盖等人的智谋。两条线索十分生动地展现了
广阔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也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得到了充
分的显示。整篇文章更紧凑、简练,并使故事更加曲折更引人
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4)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①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如
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
》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
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
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②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
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
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安塞腰鼓》,“好一
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
情,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④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
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阅读时细
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
导出文章的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 “我”对长
妈妈的感情从“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到“空前敬意
——新的敬意”,由此可知本文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为线索。⑤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
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
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
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
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
地把握它的线索。(二)散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技巧:
1.概括要素法。
概括要素法,就是提炼概括文章的各要素,也就是什么人在什
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或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具体概括时,可适当省略时间和地
点。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同样采用提问法:人物(主
要人物)?皇帝、两个骗子;地点?皇宫,大街上;什么事?
两个骗子骗皇帝说他们能织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皇帝举行
游行大典。据此,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个愚蠢的
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
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
使用概括要素法,需要注意把主要内容概括成一句意思完整的
陈述句。此法适用于对简单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归纳。2.串联组合法。当一篇记叙文里,所记的事不止一件时,就需
要运用串联组合法来归纳其主要内容了。所谓串联组合法,顾
名思义,就是把几件不同的事或几个不同的人,有机地组合在
一起。
3.中心事件提炼法。有的记叙文所记的事比较复杂,不仅不止
一件,而且比较零碎(当然这是表达中心的需要),但其中必有
一件是中心事件。这时候,就需要以中心事件为材料来归纳主
要内容了。4.题目扩展法。即对题目进行扩展充实。如
《散步》一文,主要内容就是:祖孙三代一
家在田野里散步,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
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
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
事,结果怎样。题型2:根据行文思路补全故事情节或人物、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题技巧:
1.按照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情节
的构成。要关注核心事物、核心人物、核心话语,关注作者的情感或行踪
等线索,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关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然
后用简洁的语言对主要事件进行概括。
2.明确已给的情节(情感)相对应的段落,弄
清“空格”相对应的具体段落,然后概括即
可。
3.要填写的情节(情感),要和“空格”前后
已给的情节(情感)的短语形式、字数一致。考点二:品析词语
题型3: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含义及作用)
答题技巧:
1.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语境义。
词语的本义即其原意,词语的语境义是在其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
容、比喻产生出来的,词语置于特定语句或语境,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
和作者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相一致。理解了词语的本义,也就可以借助具
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其在文中的含义。(方法:看语境)
【答题格式】××词原指……,这里指……,起到(表达)了……的效果(感
情)。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扣住
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方法:看位置)
3.分析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对于此类词语,
要从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关键,同时要找准原句,
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方法:看本体)
【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在这里指……,起到(表达)了
……的效果(感情)。 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由于文章内容的需要或是情感表达
的需要,作者会使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时会反用其
表达效果。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绝非赞赏清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
丑态。(方法:看效果) 5.理清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有些词语在文中
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前后句所述内容无法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需要理清段落层次
关系来做具体分析。这类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
词),在表意上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
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
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
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
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
文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步骤】理解词语的本义→揣摩词语的语境义→分析词语
在此处的表达效果。题型4:句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
【答题格式】(1)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
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了(限
制、说明、修饰了) ……,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
特点。(3)删去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性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题型5:句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换成另一词?
【答题格式】(1)回答“可以”或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
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
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换了后就变成
……。(3)用原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性,
调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性或与事实
不符或太绝对等。题型6:某两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答题格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
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的规律不一致;(2)这两个词与上文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3)这两个词是递进关系,环
环相扣,不能互换。考点三:赏析句子
题型7: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品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答题步骤:
1. 从结构上看作用。处在文章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不同,
一般情况下:①统领句起总起下文的作用;②过渡句起前后照
应,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结尾句起到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
头)、首尾呼应的作用。2. 从内容上分析含义。紧扣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
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
露的意思。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
那就可以从它带给你启迪的角度品味。
3. 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
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角度入手去分析一个句子。答题思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艺术
手法
答题技巧:
散文中常用来赏析的句子一般有:
(1)运用修辞的句子。
(2)人物描写的句子。
(3)景物描写的句子。
(4)富有深意的哲理句、主旨句。对句子的赏析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题四步:
(1)判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
(4)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如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
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
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段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新、
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运用排比,增
强了语言的气势。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修辞格作用)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 ……,表
现了(人或事物) ……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
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修辞修辞 作用作用
比喻比喻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 比作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表
达了作者达了作者…………的感情。的感情。
拟人拟人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写活了,使写活了,使…………富有人情味,生动形象富有人情味,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的感情。
排比排比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表达了,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句式整强烈的感情,句式整
齐,音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齐,音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反复反复 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强调了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强调了…………,突出表达了,突出表达了…………的感情。的感情。
夸张夸张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表达,表达…………的感情,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的感情,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
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对偶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或文中人物) ) …………的感情,给人的感情,给人
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对比对比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把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把…………与与…………作对比,突出强调了作对比,突出强调了…………,使形象更鲜明,,使形象更鲜明,
感受更强烈。感受更强烈。
反语反语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流露出作者 …………的感情,增的感情,增
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引用引用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答题五步:
(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
(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
(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
(5)突出了文章什么主旨。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
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这句话通过对人
物神态、语言的描写,写出母亲确认那个水手就是于勒后的愤怒,突出了
母亲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
钱关系。
【答题格式】这句话是对人物的…… 描写,写出了……(内容),表现了
…… 心理(心情),突出了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揭示了……(主旨)。3.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鲁迅《孔乙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关键词。“大约”是一个表推测的
词语,文章结尾处,即小伙计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
也没有人谈起孔乙己死的消息,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他的死当
然无人知晓,只能靠推测; “的确”表示肯定的语气。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因为世态炎凉,孔乙己又无人照料,
而“我”又长久没有看见他,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悲惨下
场又是注定的。所以赏析这个句子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这句看
似矛盾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流露出“我
”的同情,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4.从句式角度赏析。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使文章
波澜起伏有变化。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5.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1)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
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
睛的效果。
(2)抒情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
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型8:理解标题含义。
答题技巧:
(1)分析标题的关键字词。就是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
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标题的指代内容一定在文中。可以结合文章内容、
人物特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提取整合分散在各段的有用信息,归
纳为一个短语或一句话。(3)分析标题的修辞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
就要先将标题运用的修辞还原后再作分析,从而理解文章标题
的含义。
(4)分析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
方面来分析。
(5)分析标题的象征义。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题,
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者的形象。
【答题格式】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深层含义是……题型9:分析标题作用。
答题技巧: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如《藤野先生》。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散步》《智取生辰纲》。
(3)交代行文线索,文章的情节都围绕此展开。如《背影》。
(4)点明或暗示文章主旨。
(5)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6)奠定感情基调。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题型10:分析标题妙处。
答题思路:含义+作用。题型11:补写标题。
答题技巧:
要求:新颖、简洁、凝练、概括、个性,能
吸引人的眼球。(有字数限制)
(1)找文章线索,以线索为题。
(2)明确中心,以点明中心的短语为题。(3)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用其关键短语为题。
(4)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选择重要短语为题。
(5) 抓住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以核心人物、核心
事件、核心事物为题。
(6)把握作者情感,用表达作者情感的短语为题。考点五:辨析段落作用
题型12:分析第X段在文中的作用。(第X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题技巧:
常考段落一般为首段、尾段和中间段。
1.首段作用。
(1) 环境描写:①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气氛;③引出下文;④为
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2) 非环境描写:①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
感情基调;②点明中心,总领全文,引出下
文;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思
考和阅读兴趣;④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和
下文形成对比;⑤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等。2.尾段作用。
(1) 内容方面:①点明中心,画龙点睛;②深化中心;③蕴含深意,给读者
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回味无穷;④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2) 结构方面: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前文),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
整。③解开悬念。
3. 中间段作用:①承上启下,引出下文;②转换表达方式或转换记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