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II卷5年高考3年模拟17份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II卷5年高考3年模拟17份含答案)》 共有 1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8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5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 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指生动的人物形象 、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 的环境描写 。 (一)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 ,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 。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 、 语言 、 动作 、 心理等 ; 侧面描写通常 以他人或他物来衬托该人物 。 1. 人称选用的作用 (1) 第一人称 :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 , 显得真实 , 可以增强 小说的可信度 、 真实感 。 (2) 第二人称 :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 , 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 显 得亲切自然 , 便于交流感情 , 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 (3) 第三人称 : 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 , 可使小说张弛自由 , 便 于多角度塑造人物 , 表达感情 。 2. 人物描写的角度 (1) 正面描写 : 外貌描写 、 语言描写 、 行动描写 、 心理描写 、 细 节描写等 。 (2) 侧面描写 : 侧面烘托 、 环境描写 、 景物描写等 。 3. 人物描写的作用 (1) 外貌 、 动作描写 : 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 特征 。 (2) 语言描写 :① 刻画人物性格 ,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 促进故 事情节的发展 ;② 描摹人物的语态 , 使形象栩栩如生 、 跃然纸上 。 (3) 心理描写 :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 ( 矛盾 、 焦虑 、担心 、 喜悦 、 兴奋等 ), 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 刻画人物性格 , 推动情 节发展 。 (4) 细节描写 :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 (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 、 演变的全过程 。 故 事情节来源于生活 , 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 , 它比现实生活更集 中 , 更有代表性 。 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 , 有起有 伏 , 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 , 因而小说的情节也是有段落 、 有过程 的 。 在作品中 , 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 并不一定按 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 、 发展的顺序 , 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阶 段 , 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 1. 小说的情节结构 包括序幕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尾声 。 2. 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1) 顺叙 :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 , 层 次清晰 。 (2) 倒叙 : 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 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 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 , 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 造 成悬念 , 引人入胜 。 (3) 插叙 :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 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 , 使情节更加完整 , 结构更加严密 , 内容更 加丰富 。 (4) 补叙 : 也叫追叙 , 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 补叙大都无情节 , 前后 不必有什么过渡 。 (5) 平叙 : 平行地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 两件以上的事 。 可以使头绪清楚 , 照应得体 , 但要注意交代事件 起讫的时间 。平叙的方式 :①“ 花开两朵 , 各表一枝 ”, 先说甲的事 , 再说乙 的事 , 两边都交代清楚 ;② 时而说甲 , 时而说乙 , 按照情节发展轮 番叙述 。 3. 小说的线索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 它可以是 小说中的某个人物 、 某个事物 , 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 、 小说中的 事件 , 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 、 时间 。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 (三)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所做的 描写 。 1. 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 (1)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 、 地点 、 季节 、 气候 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 (2)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 、 处所 、 氛围 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1) 自然环境 (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 描写的作用 :① 点明 故事发生的时间 、 节令和地点 ;②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 烘托人 物性格 、 心理 ;③ 渲染气氛 , 奠定基调 , 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④ 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 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 , 深化作品主题 。 (2) 社会环境 (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 描写的作用 :① 交代 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 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 交 代人物身份 , 表现人物性格 ;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 揭示主题 。三、小说的主题 1.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 、 塑造艺术 形象显示出来的 , 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 , 又称主题思想 或中心思想 。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 因此 , 欣赏小 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 2. 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1) 通过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道德风貌 、 品格等来揭 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19    (2) 通过寓言形式 , 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 (3) 针砭时弊 , 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 揭露和鞭挞 。 (4) 虚构生活经历 , 反映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四、小说的表达技巧 1. 表达技巧的含义 指作者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达方法 。 2. 小说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下面五个方面 (1) 表达方式 : 记叙 、 描写 、 说明 、 议论 、 抒情 。 其中描写方式 主要有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 情 , 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 以景衬 情等 。 (2) 修辞手法 : 比喻 、 比拟 、 排比 、 夸张 、 借代 、 双关 、 反问 、 反 复和对偶等 。 (3) 表现手法 : 联想 、 想象 、 象征 、 衬托 、 对比 、 渲染 、 反衬 、 托 物言志 、 动静相衬 、 虚实结合 、 景情理合一 、 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借古抒怀 、 借古讽今 、 用典 、 欲扬先抑 、 以小见大 、 以动写静 、 正侧 面描写相结合等 。 (4) 结构特色 : 先抑后扬 、 过渡 、 承上启下 、 起承转合 、 悬念 、照应 、 铺垫 、 衔接 、 伏笔 、 首尾照应 、 开门见山 、 层层深入 、 先总后 分 、 卒章显志等 。 (5) 材料安排 : 主次 、 详略 、 繁简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6 考点 1  分析鉴赏(客观选择题)     客观选择题 , 就是给出几个选项 , 要求考生从中选出符合要 求的选项 。 这几个选项涉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 故事情节的分 析 、 人物性格特点和主旨的概括 、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等方面 。 [设问示例]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解题思路] 小说阅读选择题设错类型 1. 情节设误 情节设误是指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 , 颠倒情节顺序或 夸大某个情节 。 如 : 真题 选项 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 , 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 。 为了 捍卫爱情 , 她不惜牺牲亲情 , 以至于以死抗争 。 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 原文 信息 “ 秀鸾跟她爸说 , 如果不答应 , 她宁可去死 。 老头子也说 , 你要 嫁给那小子 , 我只当你死了 。 结果 , 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 抱 。”“ 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 , 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 口 , 我真想冲进去 。” “ 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 慌慌张张地说 : ‘ 爸爸病了 !’” 比对 分析 原文 “ 秀鸾跟她爸说 , 如果不答应 , 她宁可去死 ”, 但她既没有 去死 , 也没有牺牲亲情 , 与家人的关系一直保持着 。 选项 “ 为 了捍卫爱情 , 她不惜牺牲亲情 , 以至于以死抗争 ” 夸大了小说 的情节 。     2. 人物形象设误 人物形象设误是指选项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错误解 说 。 如 : 真题 选项 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 , 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 ઍ 的老农形象 已经跃然纸上 , 同时 , 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 , 并为下文 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 (2016 课标全国Ⅰ) 原文 信息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 六安爷 , 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 是哩 。” “ 咳呀 , 六安爷 , 后晌天气这么热 , 眼睛又不方便 , 快回家歇歇 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 我不是锄地 , 我是过瘾 。” “ 咳呀 , 锄了地 , 受了累 , 又没有收成 , 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 , 他还是不紧 不慢地笑笑 :“ 我不是锄地 , 我是过瘾 。” 续表 比对 分析 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 ,“ 不是锄地 , 是过瘾 ”, 显示出一个农民 对土地的真诚的热爱 , 他不听别人的劝阻 , 也是出于这种感 情 。 选项说他 “ 孤僻 ”, 属于人物性格特点解说错误 。     3. 环境设误 环境设误是指选项对环境的特点 、 作用及描写的方法进行 错误理解分析 。 如 : 真题 选项 小说中有关 “ 凤凰墩 ” 的一段环境描写 , 寥寥数语 , 却细腻鲜 活 , 生动传神 , 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 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求 ઍ。 (2014 湖北) 原文 信息 东家江大佬有钱 , 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 。 东家喜欢住在 五里城的凤凰墩 。 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 , 西临拦山河 , 东边 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 比对 分析 原文用 “ 背靠 ” “ 西临 ” 等词描述凤凰墩 , 可谓生动传神 , 语言 简洁而有表现力 , 因此选项 “ 充分 ” 之前的部分表述正确 ; 错在 “ 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 一句上 , 应 该是 “ 充分体现了小说语言的凝练简洁 。”     4. 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 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是指选项对塑造人物 、 设置情节 、 描写 环境等方面所用艺术技巧的判定或解说错误 ; 对小说叙述语言 、人物语言的特点 、 风格 、 作用的判定或解说错误 。 如 : 真题 选项 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 , 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 经常 在人与人 、 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 , 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 世界 。 原文 信息 “ 骑手喝一口酒 , 用袖擦一下嘴 。 又摸出刀割肉 , 将肉丢进嘴 里 , 脸上凸起 , 腮紧紧一缩 , 又紧紧一缩 , 就咽了 。 把帽摘了 ,放在桌上 , 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 。” “ 骑手将嘴啃进酒碗 里 , 一仰头 , 喉结猛一缩 , 又缓缓移下来 , 并不出长气 , 就喝 汤 。”“ 不多时 , 骑手立起身 , 把帽捏在手里 , 脸上蒸出一团热 气 , 向肥汉微微一咧嘴 , 晃出门外 。” 比对 分析 从原文看 , 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运用外貌 、 动作描写 ,没有心理描写 。 选项说 “ 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 属于 技巧解说错误 。     5. 主旨(情感)设误 主旨 ( 情感 ) 设误是指选项对小说的主旨 ( 情感 ) 曲解或拔 高 , 甚至无中生有 。 如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20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真题 选项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 , 也以真实的 笔触 , 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 , 表现了民众 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ઍ的必胜信念 。 ઍઍઍઍ (2016 课标全国Ⅱ) 原文 信息 1941 年 9 月 , 我在伦敦被炸伤 , 住进了医院 。 我的军旅生涯就 此黯然结束 。 我对自己很失望 , 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 , 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 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 , 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 比对 分析 从全文看 , 小说只是写了 “ 我 ” 的一段爱情经历 , 选项说 “ 描绘 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 ” 夸大其词 。 “ 表现了民 众的必胜信念 ” 错 , 应是表现了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 。 小说阅读选择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 , 标注选项敏 感点 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 ( 考查 点 ), 就是题干要求的 “ 相关内容 ” “ 艺术特 色 ” 等 , 作答时快速浏览各选项 , 把与它们相 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 第二步 , 回归原文找 依据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内容 。 筛选 信息类的选项注意是否改变原文意思 , 评价 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 原文依据 。 第三步 , 比对分析定 答案 根据 “ 知识性错误 ” 优先的原则 , 先将有 “ 知识 性错误 ” 的选项挑选出来 , 然后考虑赏析不当 的选项 , 最后确定答案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解题示范] (2015 课标全国Ⅱ改编)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注选项敏感点 回归原文找依据 比对分析定答案 A.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 ઍઍઍ 的使用 来表现人物性格 , 如老汪翻来覆 去讲不清楚 “ 四海困穷 , 天禄永 终 ”, 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 他迂腐无能 ઍઍઍ。 ① 人问 :“ 老汪 , 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 :“ 拿纸笔来 , 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 :“ 有 , 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 :“ 我跟你说不清楚 , 躁人之辞多 , 吉人之辞寡 。” ②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 , 也算有学问了 。 老汪瘦 , 留个分头 , 穿上 长衫 , 像个读书人 ; 但老汪嘴笨 , 又有些结巴 , 并不适合教书 。 原文信息 ① 中的 “ 躁人之辞多 , 吉人之 辞寡 ” 便是以 “ 经典文句 ” 表现人物性 格 , 所以这一有关技巧的结论正确 ; 但所 举例子说明老汪 “ 迂腐无能 ” 错误 , 原文 信息 ② 说他 “ 有学问 ”, 所以老汪并非 “ 无能 ”,“ 迂腐 ” 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 B.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 ઍઍઍઍઍઍઍ塑造老汪的形象 , 如他对学生 、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 ઍ同的言谈 、 态度 ઍઍઍઍઍ, 很好地表现了 他的个性 。 C.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 ઍઍઍઍઍ, 又掺入 了方言和文言 ઍઍઍઍ, 读来别有风味 ,同时 , 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 ઍઍ身份 ઍ 和生活环境 ઍઍઍ, 也暗合他的尴 ઍ尬处境 ઍઍ。 自己讲不清楚 , 动不动还跟学生 ઍ 急 :“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 圣人指的 就是你们 。”人劝老汪 :“ 老汪 , 你是有学问的人 , 你老婆 ( 指银瓶 ) ઍઍઍઍઍ 那个嘴 , 你也 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 :“ 一个人说正经话 , 说得不对可以劝他 ; 一个人胡言 乱语 , 何劝之有 ?”老范 ઍ 心里一惊 , 不再问了 , 只是说 :“ 大中午的 , 野地里不干净 , 别碰 着无常 。”老汪摇头 :“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 。”又说 :“ 碰到无常也不怕 , 他要让我走 , 我就跟他走了 。” B、C 两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 ( 画 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 B 项的内容 , 画横 线的句子体现了 C 项的内容 ) 考点 2  概括分析小说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 , 它是指叙 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 程 。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 、 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 、 人物与 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 。 把握好故事情节 , 是欣 赏小说的基础 , 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 题时 , 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 , 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 题 。 通常从情节梳理 、 情节作用两方面设题考查 。 (一)情节梳理 [设问标志] (1) 题中有 “ 情节 ”“ 脉络 ”“ 过程 ” 等字样 。 (2) 题中有 “ 概括 ”“ 梳理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 请依次加以概括 。 (3)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 (4)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 , 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     [解题思路] 情 节 梳 理 的 三 种 思 路 思路一 : 根据结构来梳理 。 按照情节的开端 、 发展 、 高潮和结 局来划分文章层次 , 进而梳理情节 。 思路二 : 根据场景来梳理 。 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 节 。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 。 如 《 林教 头风雪山神庙 》 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 : 酒店 ∙∙ 遇 故交 — 街上 ∙∙ 买刀寻敌 — 看管草料场 ∙∙∙— 风雪夜山神庙 ∙∙∙ 复仇 。 思路三 : 根据线索来梳理 。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 脉络 , 它可以是某人 、 某物 、 某种情感 、 某个事件 , 还可以是时 间 、 空间 。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 双线一般分明线 、 暗线两种 。 高考 考查的小说 , 往往简单 , 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 比如 : 根 据事物线索来梳理 , 小说 《 项链 》 中的线索是项链 , 女主人公 “ 借项链 — 失项链 — 赔项链 — 还债务 — 发现项链是赝品 ”, 都 与 “ 项链 ” 有关 。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ï ï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ï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21        [答题模板] 情 节 梳 理 的 两 个 答 题 模 板 模板一 : 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 按照 “ 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 ” 的格式加以概括 , 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 , 尤其是 “ 何人 ” “ 何事 ” 更不能少 。 “ 何事 ” 一环中有时要包括 “ 原因 、 经过 、结果 ”。 模板二 :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 按照 “ 某人做了 哪些事 ” 的格式加以概括 , 这类文本情节较复杂 、 涉及的人 物较多 , 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 注意把握住事件涉 及的对象 , 从同一角度概括 , 做到前后贯通 。 ì î í ï ï ï ïï ï ï ï ïï     (二)情节作用 [设问标志] (1) 题中有 “ 某某情节 ( 情景 、 段 、 开头 、 结尾 )” 等字样 。 (2) 题中有 “ 作用 ”“ 意义 ”“ 效果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文中的某一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 (2) 文中多处写到某一细节 , 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 要作用 。 (3)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 请结合全文 , 从不同 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 [解题思路] 分析情节 作用的两 个角度 角度一 : 结构上的作用 角度二 : 内容上的作用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对环境氛围营造的作用 对小说主题表现的作用 对读者感受激发的作用 ì î í ïï ïï ì î í ï ïï ï ïï [答题模板]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 ; 承上启下 ; 线索 , 贯穿全文 ; 设置悬念 , 埋 下伏笔 ; 为后面情节做铺垫 , 推动情节发展 , 使情节 曲折生动等 。 内容 角度 对人物 的作用 塑造了 …… 的人物形象 , 表现了人物 …… 的性格或 精神 , 刻画了人物 …… 的心理 ,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满等 。 对环境 的作用 突出或者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 使环境更具典型 性等 。 对主题 的作用 揭示 / 表现 / 暗示了 …… 的主题 , 深化主题 , 突出主 题 , 丰富主题等 。 对读者感 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 , 吸引读者注意力 ,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发读者思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 失   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 活着的兵里找不 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 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 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 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 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 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 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 仍然有走散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 面对敌人。 他回来过吗? 没有。 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 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 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 他既不 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 他战死了,你们是 有责任的。 当然。 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 是对你的补偿。 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 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 信。 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 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 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 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 营长说 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 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 息。 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 的丈夫成为俘虏。 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 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 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 到怎样非人的折磨? 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 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 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 营 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 兵的名单。 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条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 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 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 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 我们 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 他 应该逃走了。 他肯定逃走了。 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 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 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 再说能活着有什 么不好呢? 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 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 会逃呢? 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 他一直没有在自 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 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 他真的逃了。 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 就真的什么都有。 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 早已老去。 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 男 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 女人心里猛一哆 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 可 是他是她的丈夫吗? 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 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 她至少追出五 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 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 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 夫吗? 他不是她的丈夫吗? 丈夫真的死去了吗? 丈夫真的没有 死去吗? 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 墙壁的隔层里。 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 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 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 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 有删改 ) 1.( 情节梳理题 ) 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 , 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 样的变化 ? 请简要分析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22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2.( 情节作用题 ) 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 节 , 这样的安排是否多余 ?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 1. 审清 题型 题干 “ 女人的心理期望 …… 变化 ”, 既然是变化 , 就是过 程 , 表明此题是情节梳理题 。 答题 思路 解答此题 , 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 , 根据结构来梳理 , 按 照时间顺序对小说情节进行层次划分 , 注意把握不同阶段 女人的不同心理 。 在具体分析时 , 应重点把握女人的语 言 、 动作等 , 挖掘出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 , 进而理解女人丰 富细腻的心理 。 参考 答案 ① 女人先是认为丈夫战死了 , 她认为丈夫是强壮而勇敢 的 , 肯定不会被俘也不会逃走 ;( 开端 ) ② 后来她非常希望 丈夫成为俘虏 , 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希望 ;( 发展 ) ③ 接下 来 , 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 , 因为这样才会保住一条命 , 有命 了才会什么都有 ;( 进一步发展 ) ④ 最后 , 她认为不管丈夫 是死了还是活着 , 给她希望就好 。 ( 高潮 、 结局 ) 2. 审清 题型 从题干字面上看本题是 “ 探究题 ”, 但从 “ 情节 ” “ 是否多 余 ” 看 , 不管是 “ 多余 ”, 还是 “ 不多余 ”, 都要谈 “ 为什么 ”,因此本题属于 “ 情节作用题 ”。 答题 思路 解答此题 , 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文中的女人时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男人 , 她相信他 , 希望他 没有死 , 所以 “ 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 ” 就不是 多余的 。 如果认为多余 , 则可从情节完整性 、 人物形象塑 造 、 小说主题表现的深刻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 不论选择 哪一个角度 , 只要抓住重点 , 合理分析即可 。 参考 答案 ( 示例 1) 不多余 。 ① 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对丈 夫的深爱和思念 , 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② 使 故事情节出现波澜 , 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 增强了可读性 ; ③ 引出有关女人的心理描写 ,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 歌颂 对爱的忠贞和坚守 。 ( 示例 2) 多余 。 ① 小说写至 “ 女人回到家 , 看着镜子里的 自己 , 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 结束 , 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余地 , 引人深思 ;② 小说以 “ 女人回到家 , 看着镜子里的自 己 , 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 结尾 , 可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 围 , 更能引起读者对女人的同情 ;③ 女人的形象至此已展 现得比较丰满而且生动 , 小说的情节 、 结构也是完整的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考点 3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 是小说考查的重点 , 考查频 率极高 。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 、 塑造典型人物形 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 从而表现作品主题 。 高考命题 要求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 以此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 发 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 进而概括人物形象 。近几年 , 高考小说阅读对形象这一考点的考查 , 主要有两种 题型 :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和分析形象的作用 。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设问标志] (1) 题中有 “ 形象 ”“ 性格 ”“ 品质 ” 等字样 。 (2) 题中有 “ 文中 ”“ 全文 ” 等字样 。 (3) 题中有 “ 概括 ”“ 分析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 (2) 某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 请结合文本分析 。 (3) 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 ? 请简要概括 。 [解题思路] 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六方法 1. 从 小 说 中 交 代 的 人物身份 、 经历 、 教 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 , 影响人物的 形象 ( 性格 )。 2. 从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 、 动作 、 语言 、 心理等 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 , 概括出人 物的形象 ( 性格 ) 特征 。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 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 3. 从分析情节入手 在情节的展开中 ,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 、 动作和 心理状态等 , 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 因此 , 欣赏 人物形象 , 可以从情节入手 , 据情节论人 。 续表 4. 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 、 人物形象 ( 性格 ) 的形成与 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什么样的典 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 如 《 祝福 》 一 课中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就明显带有时代环境 的烙印 。 5. 从人物关系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 系 , 确定主次 , 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 , 把 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 6. 从作者 、 其他人物 的评价入手 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 , 是人物性格特征的 直接体现 。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问示例] 本文的主人公为某人 , 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 [解题思路]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 1. 牵线搭桥 , 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 , 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 、 一颦一 笑 , 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 ; 对人物 的感受 、 评论 , 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 来 。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 , 把故事相关的情 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 推动情节发展 。 他们 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 , 完成一定的叙 事功用 , 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 2. 侧面衬托 , 个性鲜明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 活灵活现 , 凸显主要人物品质 , 表达思想感 情 , 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23    续表 3. 渲染气氛 , 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 动提供了具体环境 , 起到了渲染气氛 、 奠定感 情基调的作用 。 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 体人物 。 4. 揭示主题 , 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 ,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 小说对次要人 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 , 实则蕴含着厚重的 力量 , 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又增添了小说的 艺术感染力 。 如 《 祝福 》 中的 “ 我 ” 就揭示了 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在 新 旧 历 史 交 替 时 期 种 种 精 神 上 的 矛盾 。     (三)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 [设问示例] (1) 小说以 “××( 物象 )” 为中心叙事写人 , 这样处理有什么 好处 ? 请简要分析 。 (2) 小说多次写到 “××( 物象 )”, 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 ? 请 简要分析 。 (3) 小说 “××( 物象 )” 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 请简 要分析 。 (4) 小说用不少笔墨写 “ ××( 物象 )”, 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 刻画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分析事物形象作用的四角度 1. 从人物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 , 突出了人物形象 。 应 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做的映 衬 , 如梅 、 玉 、 竹等 。 2. 从情节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 件 。 物象反复出现 , 串起相关情节 , 从而成为 全文的线索 , 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 3. 从环境方面思考 物象对具有时代特色的氛围做了怎样的渲染 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 4. 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 , 有揭示和深 化主题的作用 。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 一下。 我犹疑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得绕大半个城, 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得大半个小时呢。 我说,有什 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 随即,他挂了电 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事。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再怎么跟他说也不会变,只好骑自行 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一次朋友的饭局上。 席间,他几乎不动 声息,比我的话还少。 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 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 这让我一下 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 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 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 的小路被挤得更窄了。 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 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 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 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 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 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养家糊口。 但阿炳乐在 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世界可大着呢。 我 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 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 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 酒,喝到醉眼蒙眬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 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 些许敬意。 城郊的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 记不清多少 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 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 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 有电视 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 垫起来的。 他听了只是笑笑。 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 就不打算相信。 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 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 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 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 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 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 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 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 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 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诉求着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 亟待拯救。 他的演说声泪俱下,其召唤力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 现场募捐时,我掏了 600 元,阿炳捐了 2 000 元。 我知道那是他 筹集的进货款。 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大山的世界走出来。 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 于是我设法 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 在场的 41 人捐了 16.4 万元。 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 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个网站上认识林山的。 我特意上了 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 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 林山 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 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 骗了。 但阿炳并不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邃的 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 心里不觉有点儿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 结果。 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 但 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贫困山区的事只字不 提。 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 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 上周末, 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 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在电话里 说呢? 远远地,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 想待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 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 酒,还有几样外买的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 我机警地问:“ 还 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 记得吗? 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 贵州途中遭遇不测了……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 钱(捐 款) 的 来 路 …… 最 终 那 些 钱 用 在 山 区 小 学 的 建 设 上 了……”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24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 乐的浪潮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好亮好亮。 ( 选自 《 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 》, 有删改 )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 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 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2.( 分析形象的作用题 ) 小说中的 “ 我 ” 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 用 ? 请简要分析 。 1.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 答题思路 答题时 , 可结合小说中对阿炳的行为 、 语言 、 态度等方 面的描写概括分析 , 分项陈述 。 阿炳替当时并不熟悉 的 “ 我 ” 挡酒 , 足见其豪爽仗义 ; 多次捐款 , 又在种种 迹象表明上当受骗的情况下仍坚信林山不是骗子 , 可 见其内心善良 , 坚信人性的美好 ; 自己的音像店生意 不景气 , 他却乐在其中 , 可见其心态好 , 知足常乐 。 参考答案 ①( 概括 ) 豪爽仗义 。 ( 分析 ) 初次见面时 , 看 “ 我 ” 被 人灌酒 , 尽管他自己酒量不行 , 仍挺身为 “ 我 ” 挡酒 。 ②( 概括 ) 心地善良 , 坚信人性的美好 。 ( 分析 ) 看到 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 ; 捐出筹集来的进货款资 助贵州贫困山区的教育 ; 在林山带着捐款失踪 , 种种 迹象表明 “ 我们 ” 受骗的情况下 , 仍坚信林山不是骗 子 。 ③( 概括 ) 知足常乐 。 ( 分析 ) 经营音像店利润微 薄 , 仅够糊口 , 但他乐在其中 。 2.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 答题思路 相对于小说的主要人物阿炳而言 ,“ 我 ” 属于次要人 物 。 人物自身角度 , 文中的 “ 我 ” 是第一人称叙述者 ,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 情节角度 ,“ 我 ” 既是故事的 叙述者又是参与者 , 起着连缀全篇的线索的作用 ; 人 物形象上 ,“ 我 ” 的行为和心理都从侧面烘托了阿炳 的形象 ; 主题角度上 ,“ 我 ” 的怀疑是大众人物都会有 的 , 增强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深度 。 参考答案 ①( 从人物自身角度思考 ) “ 我 ” 作为小说中的叙事 者 , 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的故事 , 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 更加感人 。 ②( 从情节结构 方面思考 ) “ 我 ” 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 。 “ 我 ” 应邀去阿炳家 , 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 忆巧妙对接 , 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 , 结构紧凑 。 ③( 从 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 “ 我 ” 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 。 “ 我 ” 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有力地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 。 ④( 从主题方面思 考 )“ 我 ” 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 “ 我 ” 有心行善 但又担心上当受骗 , 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 多人的真实心态 , 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 我 ” 的转 变表现了要相信人性善良的主题 。 二 、 阅读下面的文章 , 回答问题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 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 说完,大伙善 意地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 东家喜欢住 在五里城的凤凰墩。 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 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州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 只见 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 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 坎坷道,马车如履 平地。 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 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 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 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 银子救济乡邻。 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 小了,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 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 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 师爷马皮金 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 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 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 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过去,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 马 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 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 敢自己找上门来? 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 “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么多飞 贼抓得完吗? 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 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 东家伸手拉 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 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地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 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 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 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25    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 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 为侯六捏着把汗。 ( 本文有改动 )1.( 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题 ) 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 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 ? 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2.(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 请概括侯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 , 并作 简要分析 。1.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事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 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方面来分析 。 从 情节安排上看 , 从开头就写到了东家腰上的玉蟠螭 ,中间又写到贾仁义让侯六盗玉未果 , 侯六自首后 , 东 家又拿玉替侯六消罪 , 最后又写到侯六又盗玉交给了 东家 , 可见玉贯穿全文 。 从人物塑造上看 , 东家将玉 时刻带在身上 , 可见其风雅 。 吴知府因贪图玉而指使 贾仁义让侯六盗玉 , 侯六自首后 , 又接收东家的玉不 再让侯六吃官司 , 可见其贪婪 。 参考答案 ① 在情节安排方面 , 它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 物件 : 东家有宝玉 , 侯六来盗玉 , 侯六被东家感化自 首 , 东家舍玉相救 , 侯六窃玉以报东家 。 ② 在人物塑 造方面 , 它可以衬托人物的品格 。 例如东家爱玉 , 衬 托其风雅 ; 知府爱玉 , 表现其贪婪 。 2.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 答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 , 找出小 说中关于侯六和东家的相关描述 , 然后进行概括 。 侯 六能轻易盗 到玉蟠螭 , 且江湖 上 有 那 么 响 亮 的 名 号 ——— 六指猴 , 可见功夫了得 ; 东家劝他走正路 , 他知 错就改 ; 他专盗贪官的金银去救济穷人 , 侠肝义胆 ; 他 为报东家的搭救之恩 , 帮东家盗回玉蟠螭 , 知恩图报 。东家有钱但是不吝啬 , 面对年纪大的车夫 , 想为他娶 老婆 , 仁义且乐善好施 ; 面对入狱的车夫能仗义疏财 ,甚至不惜拿出自己最喜欢的玉蟠螭 , 重义轻财 ; 面对 误入歧途的车夫 , 能真诚劝他改邪归正 , 乐于帮助迷 途的人 。 参考答案 ①( 概括 ) 侯六的性格特点是知恩图报 、 迷途知返 、 行 侠仗义 。 ( 分析 ) 小说通过东家关心侯六婚事 、 侯六 主动投案 、 东家舍玉救侯六 、 侯六窃玉及账本 、 结尾时 茶客们的谈论等情节 , 生动地写出了侯六侠义性格的 内涵 。 ②( 概括 ) 东家的性格特点是乐善好施 、 仗义疏财 、 待 人宽厚 。 ( 分析 ) 小说通过人们对东家乐善好施的传 扬 , 东家关心侯六婚事 、 舍玉救侯六 、 为侯六担心等情 节 , 具体写出了东家仁义性格的内涵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考点 4  赏析小说艺术技巧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 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 , 有散文 式的背景描绘 , 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 , 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 冲突 , 有诗一般的意境 。 从这一点来讲 , 小说的艺术技巧丰富多 彩 。 从考试的角度看 ,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 , 更突出叙事 ( 记 叙 ) 技巧 、 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 (一)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 [设问标志] 题干中有 “ 线索 ”“ 叙述 ”“ 处理 ”“ 安排 ”“ 情节展开 ”“ 构思 ” “ 布局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小说以某一事物为枢纽连接人物 、 安排情节 , 这样处理 有什么作用 ? 请简要分析 。 (2)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 , 分别是什么 ?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 ? 请简要分析 。 (3)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请简要 分析 。 (4)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 (5) 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 , 请赏析 。 [解题思路] 1. 情节叙述手法 (1) 叙述人称 ( 叙述视角 )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 ( 有限视角 )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 与 “ 有限视角 ”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 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 切 ,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 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 , 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 。 第二人称拉 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 感 , 便于感情交流 。 续表 类别 特点 第三人称 ( 全知视角 )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 , 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 , 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 ; 还可 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     (2) 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 , 层次 清晰 。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 而是把 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 先行提出 , 然后再按顺 序叙述 下去 。 制造悬念 , 引人入胜 。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 , 根据 表达的需要 , 暂时中断主线而插 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 内容的叙述 。 叙述完插入的事 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 插 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 必要的铺垫 、 照应 、 补充 、说明 , 使情节更完整 , 结构 更严密 , 内容更充实 。 插 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 的 , 去掉它 , 不影响故事的 完整性 。 补叙 也叫追叙 , 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 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 做一些补充的交代 , 补充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 , 使事件的整个过 程更加清晰完整 。 对 上 文 的 内 容 做 补 充 交 代 ,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 题 , 使文章结构完整 , 行文 跌宕起伏 , 收到出人意料 的效果 。 若无补 叙 , 就会 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26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续表 类别 释义 特点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 , 即叙述同一时间 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 件以上的事 。 通常是先叙一件 ,再叙一件 , 常称为 “ 花开两朵 , 各 表一枝 ”, 因此又叫作分叙 。 条理清楚 , 便于了解事情 的来龙去脉 。     2. 情节安排技巧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 “ 紧张与期待的心理 ”, 在艺术处理上 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 通俗地说 , 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 设置一个谜面 , 藏起谜底 , 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 , 使读者 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 , 引人 入胜 。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 然后陡然一转 , 出乎读 者所料 , 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 , 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 、 跌宕起 伏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 照应 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 , 脉络清晰 , 结构 紧凑 。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 , 预先提示或暗示 。伏笔用得好 , 可使全文前后呼应 , 结构严谨 , 情节合理 , 前因后 果分明 。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 放在一起 相互比较 。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 、 表现人物或突出 主题 。 衬托 指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 它分为正 衬和反衬两种 。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 , 人物 、 事物形象更突 出 , 主题更鲜明 。 铺垫 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 。 运 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 , 突出文章主旨 。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 , 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 “ 巧合 ”, 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 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 “ 急剧 改变 ”。 这种突转常有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的效果 , 对表现小 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线索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 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 个人物 、 某个事物 , 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 、 小说的事件 , 还可以 是故事中的空间 、 时间 。 阅读小说 ,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 发展的关键 。 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 寻找线索的途径 通常有小说标题 、 小说中的关键词 ( 体现 “ 人物出场 、 时空变 化 、 事件演变 ” 的词语等 )。 ① 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 , 情节集中 ; 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 , 揭 示主题 。 ② 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 :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 小说明 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集中突出 。暗线 :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 斗争的焦点 , 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 , 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 加突出 。     (二)赏析小说的描写技巧 1. 赏析人物描写技巧 [设问标志] (1) 题中有 “ 手法 ”“ 技法 ”“ 技巧 ” 等字样 ; (2) 题中有 “ 刻画 ”“ 表现 ”“ 展现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 请简要分析 。 (2) 文中 ……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起 什么作用 ? (3) 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手法 , 并分析这段文字在 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 (4) 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的语言 。 (5)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 、 肖像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 [解题思路] 赏析人物描写技巧两角度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 ( 正面描写 ) 肖像 、 动作 描写 更好 地 展 现 人 物 的 内 心 及 性 格 特征 。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 , 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① 刻画人物性格 , 反映人物心理活 动 ,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② 描摹人物的语态 , 使形象栩栩如 生 、 跃然纸上 。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 , 表 现人物思想品质 , 推动情节发展 。 细节描写 ①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 ② 深 化 主 题 ; ③ 推动情节发展 ; ④ 渲染 时代气 氛 、 地方特色 ;⑤ 渲染人物心情 。 交代人 物 , 突出 特点 , 展 现人物 性格品 质 。 间接描写 ( 侧面描写 )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引发 读 者 的 联 想 、想象 , 含 蓄 曲 折 地 表现人物形象 。     2. 赏析景物描写技巧 [设问标志] (1) 题中有 “ 写景 ”“ 环境描写 ” 等字样 。 (2) 题中有 “ 写景特色 ”“ 手法 ”“ 技法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概括某段的写景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 (2) 请从写景的顺序和写景技法上赏析某段 。 (3) 某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 [解题思路] 赏析景物描写技巧三角度 描写技 巧角度 ① 白描 ( 粗笔勾勒 , 突出特征 ) 与细描 ( 精雕细刻 、 浓墨重 彩 );② 动静结合 、 虚实结合 、 正侧结合 、 点面结合 。 修辞角度 借助比喻 、 拟人 、 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 写景角度 ① 感觉角度 ——— 视觉 、 听觉 、 味觉 、 嗅觉等 ;② 观察角度 ——— 定 点观察 、 移步换景 、 俯视仰视等 ;③ 写景顺序 ——— 由远及近 、 由 高到低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 百羊川 赵文辉 豫北乡下走一走,要不就是黄土丘,要不就是尖山洼,平原 总是被村庄阻隔,辽阔不起来。 黄土丘蹚过,除了绕脚的灰土和 地头几棵狗尾巴花,再没有什么让你注目的地方。 “呸,亏你还 是吃小米饭长大的! 茄庄百羊川知道不知道? 长贡米的,皇帝, 皇帝老儿吃的!”弓身如虾,眼角挂着眵目糊的老人很不满,把轻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27    视豫北乡下的后生训得一溜跟头: “大碾萝卜香菜葱,茄庄小米进北京! 知道不知道?” 老辈人迷信,说百羊川是神田,其实是这块田占对了山脉,下面 一定是一条水脉。 因水质特别,加上土是黑红黑红的胶土,长出的 谷穗又肥又实,碾出的小米喷香喷香,黏度好。 明朝时潞王落魄于 此,一尝便不再相忘,居然餐餐不离茄庄小米,并且年年上贡茄庄小 米,又修了一座望京楼天天眺望,以表忠心。 这不过是一段野史,无 从考证,倒是当年从豫北走出去的那个副部长,因为爱吃茄庄小米, 要把百羊川的主人提拔成公社书记,却是千真万确。 这主人就是水伯。 水伯的祖上就有过要被提拔的经历,说 是提一个县令,祖上没去,依然布衣老农,守了下来,就一直守到 了水伯这一辈。 水伯不稀罕什么公社书记,他只稀罕百羊川的 秋天,风吹嫩绿一片朔朔,最后变成满坡金黄沙沙作响。 农闲的 水伯在屋前屋后堆积草粪,坑是上辈人挖好的,水伯只管把青 草、树叶、秸秆一股脑儿填下去,再压上土浇上大粪,沤成肥壮肥 壮的松软的草粪,一担一担挑上百羊川。 要不就是去拾粪,跟在 牲口后面,牲口一撅屁股,便抢宝一样撵上去。 水伯从祖上接下 这个活,一直干到了现在。 茄庄的大人小孩都知道,百羊川的小 米一直到今天还这么好吃,都是沾了草粪的光。 水伯家的小米每年秋后都有人开着小车来家里买,买的人 多,米少,买主常常为此吵嘴。 后来干脆提前下订金,再后来就 比价,比来比去,一斤小米比别人家的竟高出几倍。 水伯的儿子 受人指点,把“茄庄小米”注了册,进城开起了门市部,兼卖一些 土特产。 几年之后在城里置了房,又要接水伯去。 水伯确实老 了,锄头也不听使唤了,好几次把谷苗当成稗子锄起来。 儿子要 留下来照看百羊川,水伯不放心,进城前一再关照:“ 山后的草 肥,多割点沤粪。 这几年村里掀房的多,给人家拿盒烟说点好 话,老屋土咱都要了,秋后翻地撒进去,‘老屋的土,地里的虎’, 百羊川离不开这些!”千叮咛万嘱咐,水伯才步子蹒跚着离开了 茄庄。 儿子却不老实地在茄庄侍弄谷子,三天两头往城里来。 水 伯很不放心,问:“你来了,谁看着百羊川?”儿子说雇了村里的光 棍老面,老面多老实,叫给地上十车粪,保证不会差一锨,老面又 是种地的老把式,爹你还有啥不放心的? 水伯信了儿子的话,不 再难为儿子。 再说腿脚也真不中用了,下个楼都要人搀着。 有 时想回去看看百羊川,又一想自己的腿脚,也就罢了。 这一天楼下忽然响起一声吆喝:茄庄小米! 谁要? 水伯的心一阵痒痒,他知道又是一个冒充者。 但他知道这冒充 者一定是茄庄一带的,他很想去揭穿他,又不忍让他太难堪。 家里 没有其他人,水伯就强撑着下了楼,问卖小米的:“哪的小米?” “哪的? 还用问? 百羊川的!” 水伯笑了,说:“别说瞎话了,我是百羊川的水伯!”几个正买 小米的妇女一听,扔下装好的小米走了。 卖小米的很恼火,瞪水 伯:“你百羊川的咋了? 还不跟我的小米一个样,都是化肥喂出 来的?”水伯还是笑着说:“你可不能瞎说,百羊川的小米,没喂过 一粒化肥,我还不知道?” 卖小米的收拾好东西推着车往外走: “哼,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能产多少小米,撑死不过一千多斤! 你儿子一年卖十几万斤茄庄小米,莫非你百羊川能屙小米? 把 陈小米用碱搓搓,又上色又出味,哄死人不赔命。 哼!” 想再问,卖小米的已走远,水伯愣在那里。 ……水伯一人搭乘中巴回到茄庄,见人就问:我儿子真的在卖 假小米? 被问的人都摇头,说不清楚,问你儿子吧。 水伯明白了,踉 踉跄跄地爬上百羊川。 正是初冬,翻耕过的百羊川蒙了一层细霜, 一小撮一小撮禾苗拱出来。 田垄上横着几个白色化肥包,阳光一 照,泛出刺眼的光,直逼水伯。 水伯嗓子里一阵发腥,哇一口,把一 片鲜红喷向了初冬的百羊川,接着扑通一下倒了下去。 这时除了一 只山兔远远地窥视着水伯,初冬的山坡再无半个人影。 百羊川静极了。 ( 选自 《 天池 》, 有删改 ) 1.( 赏析小说的描写技巧题 ) 作者刻画小说的次要人物水伯的儿 子时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 ? 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 请简 要分析 。 2.( 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题 ) 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 “ 百羊川静极 了 ” 的妙处 。 1.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描写技巧的能力 。 答题思路 通读全文可知 , 文章对水伯的儿子的言行的描写 , 属 于正面描写 。 而卖米人的言语和水伯的实地考察等 也反映了水伯的儿子的形象特点 , 这属于侧面描写 。所以 , 文章在刻画水伯的儿子的形象时主要使用了正 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 在分析次要人物 的作用时 , 可从其对主要人物 、 作品主旨起到的作用 等角度考虑 。 参考答案 ①( 点出手法 ) 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手法 , 刻画了水伯儿子弄虚作假的形象 。 ②( 分析 作用 ) 一方面 , 凸显了水伯正直 、 善良的形象 ; 另一方 面 , 深化了小说提倡诚信 、 坚守善良的主题 。 2.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的能力 。 答题思路 该段是环境描写 , 位于小说的结尾 , 因此要综合考虑 其在结构 、 情节 、 主旨 、 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 具体 作答时 , 要联系 “ 百羊川 ” 这个贯穿全文的故事背景 及其与上文的关系 , 也要联系水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 点 , 更要结合小说对恶的鞭挞以及对坚守善良 、 本分 的赞美的主旨 。 参考答案 ① 从结构上看 , 与开头部分对作为 “ 神田 ” 的百羊川 的描写相照应 , 使得小说结构严谨 ;② 从情节上看 , 该 段承接上一段水伯气急倒地的凄凉与无奈 ;③ 从主旨 上看 , 小说结尾的悲凉环境引人深思 , 警醒人们坚守 善良 , 有曲终奏雅之妙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考点 5  概括分析小说环境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 , 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 (1) 社会环境描写 , 指对人物活动 、 事件发生 、 情节展开的社 会背景 、 历史条件 、 地方的风土人情 、 时代风貌 、 社会关系 、 政治 、经济等的描写 , 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 社会关系等 。 它包 括范围很广 , 小至房间住所 、 一街一巷 , 大至城区地区 。 它涉及 内容很多 , 可以是室内的布局 、 陈设 , 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 情等 。 (2) 自然环境描写 , 指对日月星辰 、 山川河流 、 花草树木 、 鸟 兽鱼虫 、 时序节令 、 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 包括人物活动 的时间 、 地点 、 季节 、 天气等 。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对环境这一考点的考查 , 常有两种题 型 : 概括环境的特点 、 分析环境的作用 。 这两种题型往往不会单 独出现 , 而是以 “ 特点+作用 ” 的综合形式出现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28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一)概括环境的特点 [设问标志] (1) 题中有 “ 环境 ”“ 景物 ”“ 生活 ” 等字样 。 (2) 题中有 “ 特点 ”“ 特征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概括某段景物的特点 , 并简要分析 。 (2)…… 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 (3)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 [解题思路] 概括环境特点五角度 1. 从 “ 时 ” 的 角 度思考 “ 时 ” 泛指时间 , 具体指时代背景 、 写作时间 , 比如 “ 抗战时期 ”, 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 2. 从 “ 地 ” 的 角 度思考 “ 地 ” 泛指地点 , 具体指 “ 场所 ” “ 场合 ” “ 地域 ” 等 ,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 3. 从 “ 人 ” 的 角 度思考 “ 人 ” 指人物 , 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 析 。 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 境 , 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 判断人际关系是友 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 。 4. 从 “ 事 ” 的 角 度思考 “ 事 ” 指事件 、 情节 , 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 、 生 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 , 比如 “ 激烈残酷 ”。 5. 从 “ 景 ” 的 角 度思考 “ 景 ” 指 “ 景物 ”, 主要指从景的 “ 形 、 声 、 色 ” 等角度 分析概括环境特点 , 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 的特征 , 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 , 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 概括 , 比如 “ 春意盎然 、 生机勃勃 ”。     (二)分析环境的作用 [设问标志] 题中有 “ 写景意图 ” “ 景物描写作用 ” “ 环境作用 ” “ 写景意 义 ” 等字样 。 [设问示例] (1) 文章第×段 ( 多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 ) 的景物描写有什 么作用 ? (2) 本文多次出现××景物描写 , 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 (3)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 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 (4) 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 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 [解题思路] 分析环境作用四角度 分析角度 作用 对环境自 身的作用 ① 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 , 点明季节等 , 突出环境特点 ,营造××意境 。 ②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 地点 , 暗示社会环境 , 如背景 、习俗 、 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特征 。 ③ 渲染故事气氛 , 奠定情感基调 。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 自然环境描写 , 来渲染故事气氛 , 感染读者或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 对人物 的作用 ① 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 揭示各种复杂 的社会关系 。 ② 交代人物身份 、 表现人物性格 , 或影响人物性格 、 衬 托人物情感 , 促使人物思想情感转变 。 对情节 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对故事背景的交代 、 情节的暗示 、 下文的 伏笔等方面的作用 。 对主题 的作用 分析环境对主题的作用 , 或表现 , 或揭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 ① 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 但罗永才还 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 。 那里有 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 那时气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 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 放的气势,各踞守一方。 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 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 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 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 损失什么。 ④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 老远就听见当当的 响声,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 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不起眼。 那人 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 他洗的时候,左 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 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有一种 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 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 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 唯这破院里的麻 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 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 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 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 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 白石的料子。 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 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 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 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 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碑。”就不再理 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 那又 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 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 碑。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 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 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 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 身往山上去了。 ⑦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 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 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 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 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 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 的竹耙子。 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29    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 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也有 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 老人又说 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 他说话的时 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 他和罗永才讲 了一气,才分手下山。 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 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 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 步往山下去。 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 多了。 ⑧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 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的鸡叫过一阵 子,又都不叫了。 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 罗永才在院子里 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 原作发表于 《 芒种 》, 作者许辉 , 有删改 ) [注]  洗碑:刻碑。 ( 概括环境的特点和分析环境的作用题 )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 写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概括环境的特点和分析环境的作用的能力 。 答题思路 概括景物特点 , 首先看描写了什么景物 , 其次看这些景物 的共同特征 , 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 , 然后归纳 。 画线句 中 , 那山是春时的 ; 那春阳是暖融融的 ; 那枯草冒出青青 的芽子 ; 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 , 是有生命张力的 。 所以这 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 , 有活力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 , 对人物的心理 作用 , 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 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 面 。 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物为下面罗永才的心 理变化提供了动力 , 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 命意识 , 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 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 烘托了罗永才此时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 , 另一方面春天 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 , 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 化起了关键作用 ; 对主题方面的作用是暗示了生命有意 味 , 生活有春意 ; 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 , 要乐观地看待 生活 。 参考答案 ( 特点 ) 采用白描手法 , 描写了万物复苏 、 春意盎然 、 生机 勃勃的景象 。 ( 作用 ) 衬托了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 受 , 暗示了人物心理的转变 , 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考点 6  探  究     小说阅读探究类题目 , 其立意是强调小说的整体阅读 , 对小 说的人物 、 技巧 、 主题 、 情节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 , 小说考查的探究题目主要有这样几 类 :① 人物形象类探究 ;② 情节类探究 ;③ 标题意蕴类探究 ;④ 艺 术特点类探究 ;⑤ 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 。 试题带有较强 的综合性 , 考生得分较低 。[解题思路] 类型 解题策略 探究人 物形象 ① 通过描写手段分析 。 ② 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分析 。 ③ 通过抑扬 、 虚实 、 对比 、 衬托等塑造人物的手法 分析 。 探究情节 ① 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 : 从前面的情节是否有伏笔 暗示 、 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 、 情节突转造成的艺 术效果 、 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 、 结尾提供给读者的 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 ② 小说中某段文字是否多余 : 这可以从文字上下串 联是否合理 、 情节完整与情节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 果 、 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 、 主题是直接揭 示还是含蓄蕴藉好 、 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不同 角度进行分析 。 探究环 境描写 ① 环境描写的特点 。 ② 环境描写的必要性 。 可从环境描写的象征性 、 线 索作用 、 对人物的表现作用 、 对主题的揭示作用等角 度进行分析 。 续表 类型 解题策略 探究标题 小说标题的含义 :① 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② 指代意 义与比喻意义 ;③ 一语双关 , 双层含义 。小说标题的用意 :① 点明时间 、 地点 , 创设故事背景 ,渲染环境氛围 。 ② 概括故事情节 , 揭示小说主旨 。 ③ 结构线索 , 组织全文 ; 寄托情感 , 深化主题 。 ④ 铺 开情节 , 呼应细节 ; 对比讽刺 , 强化效果 。 探 究 思 想 主 题 启示类 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和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等不同 角度切入 。 人物 思想类 从人物的言行举止 、 精神境界及为人处世等角度进 行分析 。 主题类 从不同人物的表现 、 不同层面 ( 现实 、 历史 、 哲理 ) 的 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 谈看法类 从文字本身的内涵 、 与现实的关联 、 与自我的关联等 角度分析 。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隐   瞒 石 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店铺门口,下来一 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 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 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 钱? 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 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 我想给我妈镶一口一两百元的,你 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有的是钱,干吗这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30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经六十多岁了,镶那么好的 牙干吗? 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 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 下午, 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 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 我妈这人真 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 好的牙多少钱? 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 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 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 于是,我还是 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 里就很不是滋味。 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但你得跟她说是 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 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 镶那么好的干吗? 说不 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 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抱歉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 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地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 让我妈知道。 她心疼钱,她要是知道这么贵,肯定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 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 带着妈妈来了。 尚海英的妈妈人称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人称 夏妈妈。 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 尚妈妈问夏妈妈:“大 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 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 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她们面前没 有面子。 “什么? 一百多块的? 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 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用有点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 妈镶这种牙? 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 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作没听见。 玉莹理了理刘海儿,有点尴尬地 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 往心里去。 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于她们的五十 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 我精神十分 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我在房里休息。 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 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 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 尚妈妈问夏 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 夏妈妈喜形 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 得很。 会不会是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 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 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 “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 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 于 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 有删改 ) 1.( 探究标题题 ) 题目 “ 隐瞒 ” 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 请简要 分析 。 2.( 探究情节题 ) 这篇小说在被一家杂志社选中时 , 编者把结尾 “ 于是 , 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 / / 三位老人听后 , 都十分吃 惊 ” 的话删去了 , 小说以省略号结尾 。 你认为这样删好不好 ?为什么 ? 3.( 探究人物形象题 ) 有人认为尚海英还是孝顺的 , 她给婆婆镶 低价牙很实际 , 她隐瞒实情可以理解 ; 有人认为只有夏玉莹孝 心可嘉 , 她隐瞒实情值得赞扬 。 你怎样评价这两个人 ? 结合 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 答题思路 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三个 。 ① 概括文章内容 。 这篇小 说紧扣 “ 隐瞒 ”, 写出尚海英 、 夏玉莹的隐瞒 ,“ 我 ” 的 隐瞒和最终的不隐瞒 。 ② 文章的线索 。 “ 隐瞒 ” 贯穿 了全文 ,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③ 吸引读者关注 。 这篇 小说的题目为 “ 隐瞒 ”, 会让读者产生 “ 隐瞒什么 、 为 什么要隐瞒 、 隐瞒的结果是什么 ” 等疑问 , 促使读者迫 不及待地读下去 。 参考答案 ① 概括内容 。 小说主要是写三个人物的不同的隐瞒 :让人鄙视的尚海英的隐瞒 ; 让人感动的夏玉莹的隐 瞒 ; 让人理解的 “ 我 ” 的隐瞒和让人赞扬的 “ 我 ” 的不 隐瞒 。 ② 中心线索 。 小说从尚海英 、 夏玉莹要求隐 瞒 , 写到 “ 我 ” 答应隐瞒 , 最后到 “ 我 ” 不再继续隐瞒 ,隐瞒的情节贯穿首尾 , 推动情节发展 。 ③ 吸引读者 。以 “ 隐瞒 ” 为题 , 能使读者产生好奇感 。 “ 隐瞒什么 、为什么隐瞒 、 隐瞒有什么结果 ” 等问题 , 使读者产生阅 读小说的兴趣 。 2.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有关情节的能力 。 答题思路 文章的结尾 , 在结构上有点题 、 首尾呼应 、 总结全文 等作用 , 在内容上有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 、 点明中 心 、 深化主旨等作用 。 如果答删去好 , 可以围绕为读 者留 下 了 想 象 空 间 来 阐 述 。 如 本 题 , 删 去 结 尾 , “ 我 ” 到底有没有揭露真相 , 三位母亲听到真相后有 什么反应等 , 都留给读者去回味想象 , 提高了作品的 艺术品位 。 如果答删去不好 , 则可从故事情节的完 整性等方面来阐述 。 如本题 , 保留结尾则故事情节 完整 , 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 且保留结尾后想象空间 仍然存在 。 参考答案 ( 示例 1) 删去好 。 这样可使小说给读者留有充分的 想象余地 :“ 我 ” 到底有没有揭露真相 ? 三位母亲听 到真相后都有什么反应 ? 这样结尾能提高小说的艺 术品位 , 增加内容含量 。 ( 示例 2) 删去不好 。 这样结尾 , 结局清楚 , 故事比较 完整 , 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 况且小说最后也是省略 号 , 也留有想象的余地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31    3.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 。 答题思路 夏玉莹这一角色 , 考生可根据文本及题干中对她的描 述进行评价 ; 而尚海英这一角色 , 在对她评价时则要 独立思考 。 参考答案 尚海英主动给婆婆镶牙表现出她孝顺的一面 ; 但因为 婆婆年龄大就给她镶低价牙 , 又表现出她冷酷无情的 一面 ; 至于她要求 “ 我 ” 帮她隐瞒以低价牙冒充高价 牙的作假行为 , 则表现了她的虚伪 。 虽然她隐瞒实情 的行为也许含有 “ 怕婆婆不满意 , 让婆婆高兴 ” 的因 素 , 但仍然不能说明她是个值得称赞的孝顺媳妇 。 夏 玉莹论经济条件远不如尚海英 , 虽然婆婆的年龄比尚 海英的婆婆的年龄还要大 , 但她仍然坚持给婆婆镶最 好的牙 ; 她担心婆婆节俭而不来镶牙 , 就对婆婆隐瞒 高价牙的真相 , 这都说明夏玉莹是个善良孝顺 、 善解 人意的好媳妇 。 现在的 “ 啃老族 ” 并不少见 , 但孝顺 子女也不在少数 。 二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墙头枇杷 五月的枇杷,缀满枝头,金黄,连片成云;硕大,状如蜜桃。 枇杷压过红墙,诱人垂涎。 杜老师如莲花般灿烂的脸抵不过那片金黄,教室里,一个个 小脑袋扭向了窗外。 洪仁想起外婆年年送来的枇杷,清甜、可口、鲜嫩,不觉舌根 生津,喉头滚动不停。 啪! 一本书扇在了洪仁左脸上,火辣,生痛。 转头,杜老师 莲花般的脸如霜打的荷叶。 洪仁被罚面壁,同学们的脸集体左转,目不转睛盯着黑板, 杜老师的脸,得意如莲花盛开,可黑板上那一个个生字全成了一 颗颗金灿灿的枇杷。 入夜,天上一轮新月,黄灿灿,在洪仁眼里,它远没有那片枇 杷生动,明亮。 洪仁找得一条长凳,爬上去,仰头,伸手,还够不着。 一个小 跳,差点坠落,心,如鼓敲。 突然,只觉身子一轻,他陡然长高了半尺。 他惊喜,他贪婪 猛吃,甜甜的,幸福迅即布满全身。 好吃吗? 洪仁扭头,眼睛睁圆,惊惶惨叫,杜老师! ( 探究艺术手法题 ) 这篇小说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塑造杜老师这 个人物形象的 。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 。 答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一般采用小论文的形式 。 首先提出观点 ;然后选准一个角度或方面 ( 如情节 ), 结合文本内容 分析 , 在结合文本时应注意有针对性 、 概括性 , 理由充 分 。 本题要求探究塑造杜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 “ 手 法 ”, 小说前面写杜老师用书扇洪仁 ,“ 啪 ! 一本书扇 在了洪仁左脸上 , 火辣 , 生痛 ”, 是抑 ; 后面写杜老师举 起够不着枇杷的洪仁 ,“ 突然 , 只觉身子一轻 , 他陡然 长高了半尺 ”, 是扬 。 不难看出用的是先抑后扬的 手法 。 参考答案 先抑后扬 。 先写洪仁因为课堂上走神而被杜老师惩 罚 , 写出了杜老师的严厉 ; 又写洪仁夜晚摘枇杷而不 得 , 被杜老师托举 , 写出了杜老师的和善亲切 。 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一辆开往春天的汽车 一辆开往春天的汽车,坐满了乘客。 他们都喜形于色,要到 远山远水,去亲近那些生命的新面孔,期盼今年交上好运。 一路跑来,上车者愈来愈多,明显已经超载;必须要有一个 下去,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目光不约而同对准了一个老农。 尽管 他拼命地挣扎,还是被淘汰下去。 无可奈何,他只好背起这袋种子,朝家乡的方向猛磕了一 个头。 ( 探究思想主题题 ) 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 ? 审清题型 本题考查探究思想主题的能力 。 答题思路 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 , 可以从不同角度 、 侧面去发掘 。 解 答这类题要从情节 、 人物 、 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 环境描写以及作者的语言表达看主题 。 小说中 “ 他们 ” 追 求美好的生活 , 却鄙视老农 、“ 淘汰 ” 老农 , 这里面有对人 性中丑陋的东西的批判 , 更有对创造美好和谐社会的期 盼 , 以及人与人应当患难与共的呼唤 。 参考答案 ① 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 , 却常常鄙视创造美好生活的 劳动者 , 这是忘本 。 ② 社会应给予弱者更多的关爱 ,这样才能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 ③ 人类应该患难与 共 、 同舟共济 , 不能相互孤立或抛弃一方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