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2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附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2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附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共有 3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荷塘月色 ‎                                         ‎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主要作品 ‎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 ‎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人物轶事 求真的朱自清 ‎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文章以优美秀丽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陈少白的读者来信,毫不客气地对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真,树上的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对于这位普通读者的质疑,朱自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非常重视,并决心要把此事的真相弄个清楚。他在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果后,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那位读者的看法。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又写信请教昆虫学教授刘崇乐。接到求援信的刘崇乐也很重视,翻阅了大量书籍后,抄了一本书上的话拿给朱自清,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一段儿。”该书的作者说,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时候,作者本人就亲耳听到过月夜蝉鸣。‎ 15‎ 朱自清看到这段文字后,为找到了蝉在夜晚会叫的证据很高兴。就在他准备给陈少白回信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刘崇乐教授是位治学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他虽然拿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记录,自己其实并没有表态。如此看来,书上那一段记录也许是个例外。‎ 于是,朱自清在给陈少白回信时说,自己请教了昆虫学专家,专家和你的看法一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并表示如果以后《荷塘月色》再版时,要删掉月夜蝉声那句子。‎ 朱自清寄信后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陈少白的回音,直到抗战爆发的第二年,才在正中书局出版的《新学生》月刊上,看到陈少白发表的一篇针对蝉在夜晚是否会叫的专文。文中不但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还引用了北宋诗人王安石《葛溪驿》中的诗句“鸣蝉更乱行人耳”,更正了此前对朱自清描写夜晚蝉叫的质疑。‎ 自接到陈少白的质疑信,朱自清总是“有这切己的问题在心里”。其间,他非常关注所有这方面的探讨,更十分留意蝉在夜晚是否会叫。而且,他也曾两次亲耳在月夜听到了蝉声,也就是说,蝉在夜晚会叫的描写没有错。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曲解了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的话。‎ 朱自清想写信与陈少白进一步探讨,却已不知道他的确切地址,便于1948年专门写了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短文,感慨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 这件事在他人眼里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一贯治学严谨的朱自清来讲,却容不得半点瑕疵。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真”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一个作家视普通读者为上帝的高贵品德。‎ ‎(一)背景链接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的时候,朱自清正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常识整理 通感 15‎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你的歌声真甜啊!”中的“甜”字,本来是味觉用词,在这里却应用到听觉上,这个“甜”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动人,比“亮”“脆”更有味道。‎ ‎(三)博览悦读 ‎《荷塘月色》美的绽放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画面和谐,美不胜收。那么,作者是怎样使这朵“清水芙蓉”“绽放”的呢?‎ 为此,朱自清先生主要使用了三种写作手法。‎ 手法一:借助修辞,使形象更为传神 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运用明喻、暗喻、拟人、通感、象征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事物形象由静转为动,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令人读之如亲历。尤其是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是将抽象的嗅觉的“清香”,生动精彩地描绘成听觉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带给人一种奇妙清淡缥缈、若现若隐的感受。能够将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达开来,足见出作者那“表达美的才情”。‎ 手法二:巧用对比,使情感更为强烈 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层对比。首先,将白天和夜晚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里的“不宁静”和“不自由”,‎ ‎“不宁静”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其次,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暂时舒缓的心情,是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地方,同时,能够静下来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这也是一个人难得的境界;最后,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时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无奈。于是再次回到现实的“不宁静”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显出来。‎ 手法三:注入音乐,使意境更为和谐 15‎ 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之所以诗情画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音乐的注入。这篇散文的音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静的画面转化为音乐的感受。文章多次使用通感手法,使人们在欣赏直观的画面时,仿佛还听见了音乐嵌入其中,绘声绘色,形象逼真。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中,就如同陶醉在美好的音乐里。第二,将理想寄托于画中的声音。《荷塘月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静”,但静中也还有一些声音,一是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二是旧时采莲的歌声。对于那采莲的歌声,已是过去的事,作者只能在记忆里听见,而现实中的蝉声和蛙声,才是“不绝于耳”的。作者回忆着那些采莲的趣事,其热闹和风流,足见其自由和欢快;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树上的蝉与水里的蛙一样自由鸣唱,然而那热闹与风流、自由与欢快,只有那蝉与蛙才拥有了。第三,在写法上,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叠词,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韵。这种写法就是一种音乐的营造。‎ 朱自清在表达上的才情,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使一朵“清水芙蓉”鲜然绽放。‎ ‎                                         ‎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煤屑(xiè)       (2)蓊蓊郁郁(wěng)‎ ‎(3)阴森(sēn) (4)踱着(duó)‎ ‎(5)弥望(mí) (6)点缀(zhuì)‎ ‎(7)羞涩(sè) (8)霎时(shà)‎ ‎(9)酣眠(hān) (10)梵婀玲(fàn)‎ ‎(11)鹢首徐回(yì) (12)櫂将移(zhào)‎ ‎(13)敛裾(jū)‎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荷 (2)曲 ‎(3)处 (4)娜 ‎(5)颤 (6)挨 ‎(7)脉 (8)差 ‎2.语境辨析法 ‎(9)白雪正在悄(qiǎo)无声息地融化,生机正在悄悄(qiāo qiāo)地覆盖整个世界,这一年的2月显得格外温暖。‎ ‎(10)他身子单薄(bó),平时爱喝那种有薄(bò)荷味的薄(báo)酒。‎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7) (8) ‎(9) ‎(三)用准词语 15‎ Ⅰ.明确词义 ‎(1)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语境运用(辨析修改)‎ 他宛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没精打采的,精神蓊蓊郁郁,可能是因事业上不顺利而受了刺激。‎ 辨析:“蓊蓊郁郁”是指树木茂盛,不是“精神忧郁”的意思。‎ Ⅱ.易混辨析 ‎1.宁静vs 安静 课本原句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辨析 ‎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即境活用 ‎  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很安静,这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的生活。‎ ‎2.幽僻vs 偏僻 课本原句 ‎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辨析 ‎  “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 即境活用 ‎  退休后,老人来到位置偏僻的老家,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自从住进这条幽僻的小巷,他就感受到一种在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内心无比惬意。‎ ‎3.斑驳vs 斑斓 课本原句 ‎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辨析 ‎  “斑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灿烂多彩,常形容色彩。‎ 即境活用 ‎  昨天,参观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他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今天,看到颐和园彩画斑驳,是否修复又引起了他的关注。‎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我”为何于夜静时出去漫步?‎ 15‎ 答: ‎ 明确:“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静漫步以排遣烦乱心绪。‎ ‎2.根据你的理解,画一画“我”月夜漫步行踪示意简图。‎ 答:  ‎ 明确:(示例)‎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体会本文巧用修辞、妙用动词、充满诗意的语言特色。‎ ‎2.根据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一、研习第4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本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  ‎ 明确:描写了月下荷塘美景,主要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写的。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 明确:通感。借助感觉的转移,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二、研习第5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3.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答:  ‎ 明确:作者借助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 泻——以流水喻月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特点,这里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的一种奶白颜色和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15‎ ‎4.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答: ‎ 明确:“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深层含义:作者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身于现实的阶级斗争,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心态。‎ ‎5.这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明确:从光到影,从上到下的顺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同时亦隐含有淡淡的愁绪。‎ 三、研习第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答:  ‎ 明确: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四、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 答:  ‎ 明确: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月下荷塘里那弥望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是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朦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作者所寻求的,他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宁静与喜悦只是暂时的,蝉叫与蛙鸣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的。‎ 考场作文如何锤炼语言 ‎[写法领悟]‎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巧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把“打着朵儿”的花苞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 15‎ 二是运用大量叠词。如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儿,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儿,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 三是运用传神动词,如“泻”“浮”等。‎ 考场作文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是关乎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场作文如何锤炼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呢?‎ 一、巧用字词 ‎1.同情异词法 同情异词,就是精心推敲、选择形异而意同(或意近)的词语来表达一种共同的情感,以达到简洁精练,形象鲜明的效果。例如下面这一段话:‎ 有人憧憬白云,有人迷恋大海,有人喜欢高山,有人热衷沙漠……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都有一个很别致的风景。‎ 都是表达“喜爱”的感情,却用了“憧憬”“迷恋”“喜欢”“热衷”不同的词语,可见笔者在语言的推敲选择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2.叠字反复法 叠字反复如同一首曲子中旋律变化的音符,巧妙地运用,可以给人以回环缠绵的感觉。如下面描写旭日东升的一段话:‎ 慢慢地,红光扩展到半空中,树梢上冒出了一段红艳艳的圆边儿,它向四周漫延着,逐渐变成了镰刀形,接着又一纵一纵地向上爬着,不一会儿,露出半个红彤彤的圆脑袋,就像被什么东西缀着一般。它喘了口气,费力地一点一点地向上挣扎着,升腾着,终于挣脱束缚,“腾”地跳了出来,射出耀眼的光芒,刹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圆溜溜的大皮球,不十分亮,但红得可爱,红得均匀。那鲜红的颜色似乎要滴下来似的,恐怕香山的红叶见了也会黯然失色呢。‎ ‎“艳艳”“彤彤”“溜溜”这些叠词的使用,会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一种舒徐委婉的音律美,清新自然,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感染。‎ ‎3.多用成语或四字短语 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会使文章语言形成匀称和谐之美。例如,某考生在《刺秦》中写道:‎ 驶进燕国的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我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句中画线处四字短语的运用,使得表达极富感染力。‎ 二、美化句子 ‎1.枝叶修饰法 15‎ 许多同学的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语言缺乏表现力,其主要原因是只重视句子的主干,而忽略了枝叶的修饰功能。换言之,若恰当地合理地以“定、状、补”加以补充修饰,语句就会顿放异彩。例如:‎ 我曾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的身影,倍感失意。‎ 若添上“枝叶”,则变为:‎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终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倍感失意,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 一经枝叶的修饰,一种孤寂生活和郁郁不得志的哀怨和闲愁,呼之欲出。可见,修饰语的运用如给一幅素描填上细腻的色彩。‎ ‎2.引用名言佳句 引用名言佳句,特别是些贴近主题的名句,点缀在文章之中,增强文章理性升华之美。引用名言佳句分为两种,一是明引,二是暗引。如习作《感谢生活》中的一段描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登山,我们吟诵“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我们下水,我们吟哦“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来点“逝者如斯夫”的感兴;我们观察星空,信手拈来“天街夜色凉如水”;我们三五结伴,踏青郊游,“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挥洒着青春的亮丽,走在路上,会随口唱出“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时,我们心头会涌起无限的温馨。是谁给了我们这一切?‎ 作者在叙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信手拈来名言佳句,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情思流转自然,语言显得清丽、隽永。又如高考满分作文《选择永恒》里写道:‎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这就是使用了“暗引”的手段,使自己的语言更富表现力。‎ ‎3.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表意丰富,增强语句的表现力。如习作《青春》中的描写:‎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作者通过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其描述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片,发挥你的想象,描绘这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150字,注意锤炼语言。(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15‎ 答:  ‎ ‎ ‎ ‎  ‎ ‎  ‎ ‎ ‎ 参考答案: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荷花有的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断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碧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仪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                                         ‎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现实中的朱自清郁闷哀愁,月下的朱自清借荷塘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摆脱了这种郁闷哀愁,进入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这是一种超然的心境。‎ ‎2.从历史中积累 15‎ ‎(1)陶渊明在仕途上虽然失意,但在山水田园间得到了安慰。这表面上好像是文人逃避现实,换一个角度说,这也是陶渊明超然物外的一种表现。‎ ‎(2)苏轼一生三次遭受贬谪,但他没有悲观,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离合,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超然于大地、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的苏轼。‎ ‎3.从自然中积累 超然是天上白云,风雨交加间舒卷如意;超然是晴空一鹤,云烟飞腾中扶摇直上;超然是枫叶一片,层林尽染。云送钟声穿山去,月移塔影过江来。超然是一种宁静,一种从容。‎ ‎4.从名言中积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坡》‎ ‎(4)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二)这样运用素材 风雨之中,抖一抖浸满雨滴的蓑衣,独携竹杖,登高而歌,歌人生不称意,歌天下不平事!东坡先生看穿世情,追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份超然。“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现实中的朱自清郁闷哀愁,月下的朱自清借荷塘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摆脱了这种郁闷哀愁,进入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这是另一种超然的心境。人都是徒步的旅行者,要留一颗超然的心,清晰而诗意地生活在艰难跋涉的坚持中。如此,生活将是月明风清时的渔歌轻吟,红泥小火炉旁的围炉夜话,温情绵绵。‎ ‎[领悟] 片段论述的中心是“人都是徒步的旅行者,要留一颗超然的心,清晰而诗意地生活在艰难跋涉的坚持中”。作者在论述时,先是引用东坡先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份超然,然后巧妙嵌入朱自清借荷塘美景慰藉自己心灵的课文素材,找准了主题和材料的契合点,更准确地论述了中心。不着痕迹,自然贴切,值得借鉴。‎ ‎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  佳作赏析 ‎ ‎ 15‎ ‎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地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③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正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开头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2.学铺垫 第④段“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做铺垫。‎ ‎3.学用词 第③段开头“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好!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像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4.学比喻 第③段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脂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作“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 ‎5.学对比 15‎ 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④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而心驰神往,把思绪驰骋到地北天南,将几处名胜的草木之绿和水波之绿与其比较,结果是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了,虎跑寺的绿壁太浓了,西湖的碧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波又太暗了——只有这梅雨潭的绿色,是那么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佳句。‎ ‎6.学结构 文章采用情经踪纬的别致结构。一般文章结构是以行踪为经线,以情感为纬线来把美景组装起来,而本篇却是以情感为经线,以游踪为纬线把梅雨潭的美景组装起来,而且情感之经线在首尾重章复沓,在文中细腻绵密。‎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翻译]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明理知义]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后世有不少人曲解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里的合理内核——那种“不忍”之心,而片面轻率地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以此作为自己偷懒不下厨房的借口。以我们现今的状况来看,君子先生们“远庖厨”的时代似乎已远,宰鸡杀鸭无所不为了。当然,肉也可照食不误,但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仁慈善良之人。‎ 朝三暮四 成语释义:原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15‎ 成语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篇》‎ 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树果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树果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温城辉,“礼物说”创始人兼CEO。高中曾主办校园纸质杂志,获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大学创立校园明信片品牌“绘城印象”,销售出100万张纸质明信片,多次得到新华社、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2013年创立广州贴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涉足移动互联网,带领团队打造出贴贴二维码和贴贴明信片两款产品。现任“礼物说”科技CEO,旗下产品“礼物说”已拥有近2 000万用户。2014年8月,“礼物说”获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300万美金A轮投资。2015年4月,“礼物说”再获顶级风投3 000万美金B轮投资。 ‎ ‎16岁,他为了做一本杂志,常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罚写“不再不务正业”的保证书;18岁,他用全部的生活费来创业,结果赔了个精光;19岁,他再次创业,申请办理休学。‎ 看着别人都在象牙塔里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而他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创业梦要休学,母亲非常不理解,几次与他大吵,愤而出手相向,甚至闹到了要断绝母子关系的地步。可固执的他,不为所动。‎ ‎20岁,他带着梦想到了人地生疏的北京,租住在混乱的民宅里,连应聘人员都不敢带进来。每次,都是约在一个咖啡馆里,双方谈好了意向,才敢将应聘人员带到那个混乱不堪的称为“办公室”的地方。‎ 几个月后,连续做出来两款产品,可是由于新产品缺乏宣传,也没有太多新意,很难与同类产品进行竞争。他理了一下财务,发现钱马上就要花光了,而公司一点进项也没有。深夜,他坐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内心无比纠结。经过一夜的思考,不死心的他决心再做最后一个产品,若是失败就重回学校上完大学的课程。‎ 15‎ 一天,同宿舍的好友打来电话,一番寒暄后,问他怎么给女孩挑选礼物。原来,马上就要到情人节了,为了给女友送一款心仪的礼物,好友可谓费尽了心思,可是试探问了几次,女友的热情都不高,便向他来讨主意。经过多年打拼,他很了解不同年龄客户的需求,便向好友推荐了几种礼物作为备选。就在他为新产品的研发而焦头烂额时,好友又打来电话,是感谢他的。听了他的建议,好友将礼物送给女友,一举赢得了芳心。‎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许多人不知道如何送别人礼物,有时还会因为送错礼物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他想若是有一个软件专门帮助人给恋人、家人、朋友、同事制造生日、节日、纪念日的惊喜,必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经过一番思考与调查,他将最后一次创业机会押在了礼品上。‎ 看着日益紧缩的钱袋,他忍痛裁员,只留下4个人,大家一起没日没夜地为了最后一次机会而努力。功夫不负苦心人,几个月后,一款名为“礼物说”的APP上线,按照赠送对象、赠送场合和他/她的个性,而将礼物做了分类,制作了不同的攻略,要选一款适宜的礼物点点鼠标或者滑滑手机屏幕,几分钟就搞定了。而清新的风格,使得APP一上线就俘获了一大批90后女生的芳心。如今,“礼物说”的用户已经突破了2 000万,月销售额突破了5 000万元,成为国内礼物领域最大的移动电商,也获得了顶级投资机构的千万美元融资。‎ 他就是人称“90后马云”的温城辉,从一开始,他就不注重眼前的玩乐和利益,而是始终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从没放弃目标,也从不抱怨,立志于把自己的能力“碗”填满,这是这个少年最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 ‎[人生教益]‎ 因为有心,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有心,伽利略从教堂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因为有心,温城辉的“礼物说”APP大获成功。只有做有心人,我们才能从生活中发现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奇妙之处。只要做有心人,你就会体验到生活中的成功,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躲藏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你发现的快乐。‎ 1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