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2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附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2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附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共有 3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赤壁赋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陷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远贬海南。最后遇大赦北还,但病死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 作品 ‎  诗代表作有《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词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卜算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评价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画上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人物轶事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但欧阳修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最后给他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一)背景链接 16‎ 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原来从六月以来,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弹劾苏轼。他们认为苏轼的一些诗文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下令御史台(汉书《朱博传》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幸亏亲友的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苏轼内心愤慨不平,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苏轼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泛舟游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二)常识整理 赋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  ‎[] [ ] ‎[] 16‎ []‎ ‎[]‎ [ ] []‎ [ ] [ ]‎ [] [ ]‎ 16‎ [ ] [ ] []‎ []‎ [ ] [ ] []‎ 16‎ []‎ []‎ ‎[]‎ ‎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感悟自然之美,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3.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及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方法。   ‎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既望:    ‎ ‎ 泛:     ‎ ‎2.举酒属客 属:     ‎ ‎3.歌窈窕之章 歌:     ‎ ‎4.白露横江 白露:    ‎ ‎5.纵一苇之所如 纵:     ‎ ‎ 一苇:    ‎ ‎ 如:     ‎ ‎6.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    ‎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     ‎ ‎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独立:    ‎ ‎ 羽:     ‎ ‎9.翻译下列句子。‎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  ‎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译文:  ‎ 16‎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译文:  ‎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 ‎ ‎ ‎  ‎ 明确:1.望,指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漂浮 2.劝人饮酒 3.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4.古今异义词,白茫茫的水气 5.任 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往 6.旷远的样子 7.通“凭”,乘 8.古今异义词,超群出众 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 ‎9.(1)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状词后置句)(2)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澜不兴。(3)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4)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暂留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状词后置句)(5)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环节二:把握文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解析:选D 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11.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 解析:选D 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6‎ ‎1.扣舷而歌之        而:     ‎ ‎ 歌:     ‎ ‎2.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    ‎ ‎3.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    ‎ ‎4.倚歌而和之 倚:     ‎ ‎ 和: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     ‎ ‎ 泣:     ‎ ‎6.翻译下列句子。‎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  ‎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  ‎ ‎  ‎ ‎ ‎ ‎  ‎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 明确:1.连词,表修饰关系 名词用作动词,唱 2.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3.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循、依 同声相应,唱和 5.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6.(1)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定语后置句)(2)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抽泣又像倾诉。余音悠长婉转,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3)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环节二:把握文意 ‎7.下面句子中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解析:选C 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作者唱的歌。‎ ‎8.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 16‎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解析:选A 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正襟危坐而问客 正:     ‎ ‎ 危坐:    ‎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     ‎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     ‎ ‎ 东:     ‎ ‎4.方其破荆州 破:     ‎ ‎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     ‎ ‎ 东:     ‎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     ‎ ‎ 樵:     ‎ ‎7.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     ‎ ‎ 友:     ‎ ‎8.哀吾生之须臾 哀:     ‎ ‎9.托遗响于悲风 响:     ‎ ‎10.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为其然也?‎ 译文:  ‎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译文:  ‎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  ‎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  ‎ ‎ ‎ ‎  ‎ 16‎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  ‎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  ‎ 明确:1.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端坐 2.名词作状语,向南 3.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4.形容词作动词,攻破 5.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 方位名词作动词,东进 6.名词作动词,打鱼 名词作动词,砍柴 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8.形容词用作动词,哀叹 9.动词用作名词,声音 ‎10.(1)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宾语前置句)(2)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判断句)(3)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被动句)(4)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位盖世英雄,可如今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5)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6)哀叹我们生命短促,羡慕长江流水无穷无尽。‎ 环节二:把握文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选D ②是写曹操的英雄表现,④是写作者与客人游玩的情景,不是“客悲”的原因;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12.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 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产生了兴亡之慨。‎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16‎ 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等。‎ 解析:选A 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四、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盈:     ‎ ‎ 虚:     ‎ ‎ 卒:     ‎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     ‎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     ‎ ‎4.杯盘狼籍 狼籍:    ‎ ‎5.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     ‎ ‎6.翻译下列句子。‎ ‎(1)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  ‎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 ‎ ‎ ‎  ‎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 ‎ ‎ ‎  ‎ 明确:1.满,指月圆 缺,指月缺 到底 2.简直、竟然 3.舒适,引申为“享有” 4.纵横凌乱 5.形容词用作动词,发白、变亮 ‎6.(1)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宾语前置句)(2)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3)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 环节二:把握文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⑤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⑥物与我皆无尽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6‎ 解析:选A 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⑤写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月有圆缺,但最终没有消减和增长,是不变的;⑥写万物同我们一样永恒,是不变的。‎ ‎8.对这两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 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的积极和消极心态。‎ 解析:选B B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 ‎                                         ‎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豁达乐观 ‎1.从教材中积累 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他用诗文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2.从历史中积累 ‎1972年的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对莫斯科的访问,准备到苏联其他城市继续游览,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到机场送行。‎ 就在这时,机场人员报告说:“飞机临时出现故障,地勤人员正在抢修。” ‎ 勃列日涅夫故作轻松地说:“总统先生,对不起,耽误您的行程了。” ‎ 16‎ 他指着正在忙碌的机场人员,接着说:“您看我应该如何处分他们?” ‎ ‎“不。”尼克松说,“应该奖励他们,要不是他们及时发现故障,一旦飞机升空,后果不堪设想。”‎ ‎3.从现实中积累 在一个小山村,有一对残疾夫妇,丈夫双目失明,妻子双腿瘫痪,但是,他们非常豁达乐观,对生活从未失去信心。春天,伴着欢快的鸟鸣,丈夫背着妻子在田野里播下了一粒粒种子;夏天,伴着炎炎的烈日,丈夫背着妻子在田野里收获丰硕的果实;年复一年,丈夫用双腿丈量着生活,妻子用双眼观察着世界,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人问:“你们幸福吗?”丈夫说:“我虽然失明,可还有健壮的双腿。”妻子说:“我虽然瘫痪了,可还有明亮的眼睛。”‎ ‎4.从名言中积累 ‎(1)生活,就应当努力使之美好起来。——托尔斯泰 ‎(2)内心的欢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喜悦。——罗曼·罗兰 ‎(3)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杜牧 ‎(4)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于谦 ‎(二)这样运用素材 他曾经是个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听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他的乐观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 ‎[领悟] 语段确立的中心和对比点是“豁达乐观”。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由“乌台诗案”引入赤壁月夜的课文素材,描述苏轼由“心灰意懒”到“挫折,痛苦,唯有忘记”的心路历程。然后用“他的……造就了他的……”的排比句式,点明中心论点。构思新颖,语言优美,课文素材和论述话题衔接得天衣无缝,值得借鉴。‎ ‎  佳作赏析 16‎ ‎①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②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③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 ‎④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条理井然的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由国画《赤壁赋》引出读懂苏轼的欲望,入题快捷。开头方式种种,要入题快捷,求干净利落。本文先抓住特点描述读者熟悉的画面,并设置一个问句“他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入题,快捷巧妙。‎ ‎2.学结构 本文运用排比构思成文。④~⑥三段都提炼中心句“读苏轼,……”放置段首,这属于相同句式构成的段落的排比,这种结构思路的好处是内容明了,层次清晰。‎ ‎3.学引用 第④段旁征博引,彰显文采。这段文字引用苏轼的词文达六处之多,这些文字一方面用苏轼自己的话印证苏轼的豪迈气概,印证有力;另一方面,使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能够熏陶读者,巧妙激发读者兴致。‎ ‎4.学排比 第⑤段排比苏轼诗句阐释苏轼的多情。所引词句有三个角度:对亲朋的祝福之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三个角度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说理严密透彻。 ‎ ‎5.学递进 16‎ ‎⑤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⑥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⑦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第⑥段在前两段阐释苏轼豪放胸襟、多情善感的基础上,用“更”字递进到苏轼的爱国情怀。“拙于谋身,锐于报国”是苏轼确立的思想、抱负,尽管其历程坎坷曲折,充满了惊涛骇浪,但他的报国初志始终没有泯灭。读懂苏轼的爱国情节,才算是可能读懂了他,至此,一个豁达、深情、爱国的伟大词人屹立在读者面前。‎ ‎6.学结尾 结尾段照应开头,再用描写的文字结束全文,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翻译]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一般的水,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所吸引。‎ ‎[明理知义]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华。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他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孟子告诉我们,登山就要登泰山,观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于圣人之门。也就是说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由此启示我们登高才能望远,厚积才能薄发。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必有所成。‎ 洛阳纸贵 成语释义: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16‎ 成语原文: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书·文苑传·左思》‎ 翻译:写《齐都赋》一年才完成,再次想写《三都赋》,正巧碰上妹妹左芬入宫为妃,举家迁往京城。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询问蜀国旧事。于是构思十年,家中乃至厕所里都放有纸笔,偶尔想起一句(优美的)辞句,马上就分条记载它。自己认为所了解的事物并不广泛,要求做秘书郎。等到赋写成了,当时的人没有重视他的《三都赋》。左思自己认为他的辞赋并不比班固、张衡逊色,担心(别人)因自己地位低下而不重视自己的文章,安定人皇甫谧(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左思拜访他并向其展示《三都赋》。皇甫谧大加称赞,并替《三都赋》写了序言。张载替(他)注解《魏都》,刘逵注解《吴》《蜀》并作序……司空张华读了它感叹说:“作者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他的文章)使人读完后还意犹未尽,读得越久越感到更有新意。”于是富豪之家相互争着传阅抄写,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 ‎2015年10月24日,93岁的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他曾翻译了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和3卷《肖洛霍夫文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一己之力把托尔斯泰所有的小说从俄文直接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人。198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大会上,草婴被授予俄罗斯文学的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获得该奖项唯一的中国人。另外他还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等奖项的获得者。‎ 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3月24日生于浙江宁波,从18岁开始以“草婴”为笔名,以小草自况。20世纪50年代末,他参加了《辞海》的修订工作,被聘为《辞海》编委,兼任外国文学分册主编。其后,上海一家出版社曾找他去当总编辑,他拒绝了,理由是他的使命是文学翻译。‎ ‎1941年,草婴开始了他的翻译苦旅。20世纪50年代,他率先翻译了肖洛霍夫的小说《新垦地》第一部和第二部、《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等。20世纪70年代末到1995年,草婴完成了400多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工作。他的桌上永远摊着俄文原本和他的译本,不停地修改、润色。草婴的翻译态度严谨得近乎严苛——翻译一本书前,要先把原作通读几遍甚至十几遍,还要做卡片,比如《战争与和平》中有559个人物,他就做了559张小卡片,将每个人的姓名、身份、性格特点写在上面,直到把整部原作理解透了才开始动笔。草婴感觉灵敏,他认为值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作家,事后总被证明确实符合读者的需要。,‎ 16‎ ‎[人生教益]‎ 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盛峻峰18岁开始就以“草婴”作为自己的笔名,表达自己甘愿做一棵朴实、平凡但是强劲刚毅的小草的心愿。纵观“草婴”93年的人生历程,他也真可谓笔随心至,心口如一。现在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很多,水平高者也不乏其人,但是在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上,达到草婴先生这种境界的翻译家,能有几个?世界文学长河中,草婴确是一株强劲有力的小草。‎ 1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