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审判
①葛朗台在天使的引领之下,来到了上帝的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①文章开篇就表明是虚构之作,直入正题,引人入胜。
②一到上帝的眼前,葛朗台老头就迫不及待地跪下,双手合掌,装出一副虔诚的神情,央求上帝:“仁慈的主啊,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头子吧,请让我到天堂吧。我是那么地信仰您,尊敬您,也无时无刻不憧憬去天堂……”
②“迫不及待地跪下”“双手合掌”“装出一副虔诚的神情”,想象合理,自然可信。
③“你带来了什么?”上帝显然有些不耐烦了,满脸不悦地问。
④葛朗台一惊:没想到上帝这儿也兴这个!他慌忙掏出一把金银珠宝——自己还留了一点在衣袋里——捧到上帝面前:“您老人家请收下,这是我的一点小小心意,请您把我派到天堂吧,我是那么……”
④“自己还留了一点在衣袋里”,细节描写生动,虽是想象,却非常契合守财奴葛朗台的性格特征。
⑤正说着,只见上帝衣袖一挥,眼前的金银珠宝顿时化为云烟飘然散去,葛朗台傻眼了。
⑥“你还有什么?”上帝又鄙夷地问。
⑦“我……我还有钱。”葛朗台慌忙又摸,这下他真傻了,衣袋里除了刚才偷偷留下的一点金银珠宝,什么也没有了。
⑧“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你带来的只是些过眼云烟,就没有一点实际有用的东西吗?”上帝脸上写满了厌恶,准备拿出地狱通行证。
⑧“钱财乃身外之物……只是些过眼云烟”,想象上帝对钱财的看法,富含人生哲理,开始揭示中心。
⑨“我还有,还有,我有才学,我机敏,我是个赚钱的好手。”葛朗台几乎要哭了。
⑨“机敏”“赚钱的好手”,想象的语言描写进一步暴露守财奴葛朗台的性格特点。
⑩上帝有些怒不可遏了,冷笑一声:“哼哼!这些人地狱里比比皆是。你没有通往天堂的证明,去地狱吧!”
⑪葛朗台一屁股坐在地上,面如土色。
7
⑫这时,卡西莫多也被带来了,他面带微笑,脸上洋溢着生前幸福的微笑。
⑫想象自然合理,符合作品中人物性格。
⑬“你有什么?”上帝温和地问。
⑭“除了诚信,我一无所有,尊敬的上帝,您看着办吧!”卡西莫多回答得很坦然。
⑭“除了诚信,我一无所有”,用人物的语言描写点明文章的写作主旨。
⑮上帝轻轻一挥衣袖,卡西莫多立即身着洁白的衣服,头上悬着一只光环,驼背也直了,宛然成了一位天使。
⑯“去吧,你的天堂在等着你。”上帝满脸洋溢着爱的温情对他说。随后卡西莫多消失在天宇间,去他的极乐净土了。
⑮情节虚构耐人寻味,凸显诚信的价值。卡西莫多变成天使,乃是诚信的力量,道德的力量。
⑰“为什么,他那么丑,又驼背又傻,而且没有钱和荣誉,他没有资格上天堂!”
⑱葛朗台发疯一般跳了起来。
⑲“可他有诚信,这是永恒不变的灵魂,是永存人世间的高贵品质。健康、美貌是天生的;机敏和才学是培养的;金钱和荣誉是虚幻的,死后一切归为尘土。你现在一无所有,只能去地狱!”
⑲想象合理,用上帝的哲理性语言点明中心,虚构的却是现实的。
⑳葛朗台彻底服了,他发誓下辈子一定要以诚信为人生目标。
文章未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凭自己的丰富想象,把世界文学长廊中的两个著名人物形象放在一起写。卡西莫多因一生诚信而上了天堂,守财奴葛朗台却因一生缺乏诚信而下了地狱。最后借上帝之口揭示了“诚信是永恒不变的灵魂,是永存人世间的高贵品质”这一深刻的主题。所有这些想象应该说都没有离开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7
想象,是凭借已知的形象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虚构,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根据生活内容虚拟出来的情节画面。虚构是想象和联想的必然结果,是与想象和联想交替进行的。在文章写作中,合理运用想象虚构,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开拓文章意境,给读者以丰富形象的审美享受,有力地揭示主题。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艺术形象,就是作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虚构出来的经典形象。其他如《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艺术形象,都是想象虚构出来的形象。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作品,无不是借助于想象和虚构才能完成创作的。
一篇没有想象和虚构的参与而写出的文章,必定行文凝滞生涩,呆板直白,难以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具体操作中,运用想象和虚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实现。
一、打破时空界限,合理运用夸张、变形
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有时在构思时,作者打破时空界限,让不同时空的人物聚合在一起,以此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如魏明伦的荒诞剧《潘金莲》,让不同时空的人物大聚会,除我们熟知的武松、武大郎和潘金莲之外,施耐庵、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现代公安派出所警察、法官等古今中外的人物汇聚在一起,演绎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情节离奇荒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上演之后,曾引起极大反响。
二、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和“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而言,眼前为实,想象为虚;现实为实,未来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散文,十分注重虚实结合的巧妙运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审美效果。如他的《阳关雪》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段描写,显然是依据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的诗意想象而成的。王维的行为在诗中没有具体的描写,而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友人送别的场景描摹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描写,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俯拾皆是。
高考作文中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同样给我们以生动形象的审美感受。例如,一位考生在《生命的弯道,一路向北》中的两个片段:
我是一只蜗牛,在我生命的弯道中,我要爬去北方寻找我的梦想,我的生命注定一路向北。
……
我穿过沙漠,炙热的阳光,灼热的沙砾,干燥的空气,我身体中的水分一点一滴地散失,我生命中的岁月一分一秒地消逝。尽管身后是绿洲,但我不会回头,因为我知道前方就是北方。我默默地忍受着,尽己所能地前行着,尽管在别人的眼中,精疲力竭的我就是那最迟缓的蜗牛。我要飞奔,不仅要奔出这无尽的沙漠,更要奔向我生命的北方……
这里有“实”(炙热的阳光,灼热的沙砾,干燥的空气)的描写,也有“虚”(爬行中的心理感受)的刻画。虚实结合,描写细腻,有浓郁的抒情氛围,有感染力。
三、化平淡为奇特,叙述描写适当渲染
7
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事景物,往往平淡无奇,写作中,直白地叙述下来,必定味同嚼蜡,令人难以卒读。如果运用丰富的想象,或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或对所写对象选择加工、渲染,就会化平淡为奇特,收到好的表达效果。余秋雨的散文《遥远的绝响》写魏晋时期的名士阮籍和嵇康的风范、性情和命运,如果按史料记载,平铺直叙,难以感染读者。请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那应是黄昏时分吧,离开广武山后,阮籍的木车在夕阳衰草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种沉重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把音收在唇齿间,变成一种口哨声飘荡在山风暮霭之间。这口哨声并不尖利,却是婉转而高亢。
你看,作者把阮籍吹口哨的动作写得何等生动、细致而奇特、传神!这都是运用想象虚构的结果。
再如,刘亮程的散文《山》:
在喀纳斯村吃晚饭时,我一抬头,看见对面的山探过头来,一个黑黝黝的巨大身影。天刚黑时我看山离得还远,坐下吃饭那会儿,看见山近了,旁边的两座山在向中间的那座靠拢,似乎听见山挤山,相互推搡的声音。前面的山黑黑地探过头来,像在好奇地听我们说山的事情,听见了扭头给后面的山传话,后面的又往更后面传,一时间一种哗哗哗的声音响起来,一直响到我们听不见的悠远处,在那里,山缓慢停住,地辽阔而去,地上的田野、道路和房子悠然展开。
看,作者把本是静止不动的山,写得何等有情味!在作者的笔下,山会“探过头来”,两旁的山会“向中间的那座靠拢”,山甚至会“好奇地听我们说山的事情”,并扭头“给后面的山传话”,甚至能听见山哗哗哗的声响。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化静为动,将山拟人化,笔法运用得何等纯熟啊!这样写,山就有了勃勃的生机,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写作,能不吸引读者认真去品味吗?
同样,高考优秀作文也不乏这种成功的例子。如考场作文《包容》中的片段:
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地哀鸣。
单薄的长衫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战,挺了挺身子,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热。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了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
这两段文字,写柳宗元永贞新政失败后,被贬永州时的情景。如果只是概略地叙述柳宗元被贬永州,内心极度怨恨、失意,就不能感染读者,给人以鲜明的形象。作者深知其中的奥妙,发挥了想象功能,虚构了柳宗元被贬离开长安时的情景,对环境氛围(“远山”“秋叶”“残阳”“孤雁”“衰蝉”等)加以渲染,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对柳宗元形象(身体瘦弱、形容憔悴)的刻画,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和下文柳宗元面对坎坷、打击和失意命运时的包容相结合,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想象虚构,是写作中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构思技巧,它既可以用于整篇文章,亦可运用于文章的局部,要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处理。
7
1.请以“圆”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求想象合理,虚构自然,融入个人感受,有细节描写,300~400字。
[参考示例]
最生动的圆
潮水渐涨,倒影渐短。当长长的倒影退缩成半圆,和上面的石拱合成一个整圆时,潮水也就涨满了。绿水荡漾,凉风习习,树荫浓浓。故乡这座小小的石拱桥便渐渐热闹起来。
先来的是河里的鱼,成群结队地,在清澈的水中翻腾,银白的身子一阵阵耀人眼目;接着是一群光屁股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从桥上“扑通”“扑通”地跳入水中;接着是一群村姑,提着木桶端着脸盆,卷起裤腿,把雪白的小腿浸入水中,一边洗涮,一边逗乐;老头子也来了,拿着蒲扇,坐在桥边的石条上,品茶下棋谈天;老水牛也来了,它们在水中半卧半滚地打着粗气;孩子们更乐了,纷纷向老水牛游去,抓着牛角,翻上牛身……
欢乐声连成一片,村子的宁静被打破了,倒影和石拱合成的整圆被打破了,可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圆却形成了。
这是我记忆中儿时最生动的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同学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悟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得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作文审题有两点是必须把握住的:一是“鼓掌者”和“奔跑者”这两个喻体喻指的本体必须明确,二是两个本体之间的关系要和材料的意思一致。两个本体可以分别是中等生和优等生,也可以分别是社会精英(成功者、英雄)和普通人,或其他相类似的社会成员或什么事物;两者具有可选择性,可以选择前者——接受普通而“鼓掌”;可以选择后者——争取优异而“奔跑”;也可以两者都选——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写不甘心平庸而奋力拼搏,或者写甘于平凡欣然接受别人的优异等都是可以的。
[参考例文]
矮纸斜行闲作草
我爱北国那猎猎狂风,掀起历史的尘埃,傲骨铮铮;我爱那万绿丛中一抹殷红,一枝独秀,留万世芬芳。只是我更爱如水的江南,淡静的溪流浣出女子的秀雅,梆梆的摇橹小调中透出歌喉的婉转细润。
7
总说在奔腾的江流中,不息向前的生命力使万物不由得向更远处拼搏、追求。诚然,生命于世人而言,是一场不可遏制的洪流。如果不想被拥挤的浪拍打在岸上,就必须鼓足勇气,一争高低,直至看到尽头,融入那无垠的蔚蓝。然而,若看到的尽头便是真的尽头,那么一番搏斗后,终究也是成了波澜不惊的大海,一如瓦尔登般平静的湖面,竟不如湖水般澄澈透明,能映出一颗纯真的心。
在这不停的追求中,作为一个奔跑者,是否错过了鼓掌者才能感悟的一份平静呢?
并非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与豹子媲美的腿,并非每一个梦都在遥不可及中等待追寻,亦并非每一次拔足狂奔的尽头,都是鲜花和掌声。
遥望一位诗人立于山之高处,低吟“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淡淡一笑,拂去功名,独立江头,看滔滔江水,饮一樽清酒,与其说他是失意之士,不如说他是一位鼓掌者。
徘徊于江头,见明月之升,他慨然鼓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见伤情的思恋,除却仕途的苦闷,只因苏子有颗立于世外的心,无畏于奔腾的洪流将身心带向何方,只求清风明月常存于心。观万物之变,立于不变之处,方能无羡于天地,邀飞仙同游,极宇宙之无穷。
这是苏子的旁观,以无欲之心,体察万物,纵然世界瞬息间面目皆变,他依旧可以鼓起掌来,以渔虾为友,以麋鹿为朋,飘飘而去,羽化若仙。
当你不适去奔跑时,何不立于一旁,为他人欢呼鼓掌呢?
古人云:无欲则刚。当时间凝滞,便可见沿途只顾挥洒汗水的人儿,错过了日落星辰的奇幻绮丽,遗失了雁鸟南飞的恋恋深情,更丧失了那颗纯净的赤子之心。而渴求的繁华较易失去,仅仅是短暂的欢乐,无欲者往往在赞叹中寻求人生的瑰丽拼图,完成那绝美的画卷。
我打江南走过,是一蓑烟雨的沉静浸润了这画一般宁静的流水潺潺,我自平凡中成长,不追求那远远闪烁的荣光。
但求闲作碧池边的一席矮草,匍匐于大地之上,聆听鱼鸟的欢歌,为花儿的容颜,欢欣鼓掌。
[点评] 这篇作文的题目出自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作者巧妙地以陆游的诗句为题,将奔跑者与鼓掌者的姿态进行对比,点出“作为一个奔跑者,是否错过了鼓掌者才能感悟的一份平静”,恰到好处地把握高考命题者的意图,同时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中以苏子为例,写出他作为路边鼓掌之人,却从中体察世间万物,最后飘飘而去、羽化若仙的逍遥情态。考生对《赤壁赋》的内容信手拈来,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可信度,也从侧面证明了“当你不适去奔跑时,何不立于一旁,为他人欢呼鼓掌”的观点。在追求辉煌和“无欲者”的生动对比中,“无欲者”能够完成人生的绝美画卷,深化了文章主旨,表明了考生豁达的思想境界。
7
整篇文章措辞优美,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洒脱。文章融情于景,虚实相生,不失为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