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主要作品
《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评价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二)人物轶事
屈原隐居花园洞
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在杨家仑上的山腰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13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离骚》中很多诗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带的风物。如“黄荣可以盈室兮”,“荣”音绿,就是桃花江山中到处都有的淡竹叶;还有“荪”,溪荪,就是溪边长的石菖蒲;“摘琮枝以为羞兮”,羞,通修,即腊肉;“户服艾以盈要兮”,是典型的益阳、桃江风俗。楚地尚巫,千百年来在益阳民间都有“收魂”的风俗,而且流传至今。屈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在去往汨罗投江明志之前,为自己写了《招魂》:“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一)背景链接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放逐约九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Ⅱ.文化常识
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本义为舟缝。引申为迹象、征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成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13
[
]
[
]
[
]
[
]
[
]
[
]
[]
13
[
]
[
]
[]
[
]
[
]
[
]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借助诗歌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理解诗中所表现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节操。
13
3.辨别筛选文中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以:
涕:
哀:
2.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
好:
修:
3.又申之以揽茝 申:
之:
以: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善:
虽:
5.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浩荡:
察:
6.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诼:
以:
善:
7.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固:
工巧:
偭:
错:
8.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邑:
穷困:
9.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
流亡:
10.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方圜:
周:
孰:
1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屈:
抑:
攘:
13
诟:
1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
直:
固:
厚: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
(2)謇朝谇而夕替。
译文: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4)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
(5)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译文:
(6)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
明确:1.连词,表顺承 流泪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悲伤 2.连词,虽然 爱慕、崇尚 善,美好 3.加上 代词,代自己 介词,因为 4.形容词用作动词,崇尚、爱好 连词,即使、纵然 5.荒唐,没有准则 考察 6.造谣、诽谤 介词,用 善于、擅长 7.副词,本来 善于取巧 违背 通“措”,措施 8.通“悒”,苦闷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9.突然、忽然 随流水而消逝 10.方,即方枘、榫头;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合 何
11.使……受委屈 使……受压抑 忍受 侮辱 12.保持 正道 本来,原来 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
13.(1)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我哀叹百姓的生活是如此多灾多难。(2)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3)这是我心所崇尚的美德啊,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4)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情。(5)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6)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决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7)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环节二:把握文意
13
14.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①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
15.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 )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④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选C ②写世俗的弊诟;④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16.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解析:选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17.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百姓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13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解析:选B “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相:
延:
反:
2.回朕车以复路兮 回:
3.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离:
修:
5.苟余情其信芳 苟:
信: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
长:
陆离:
7.忽反顾以游目兮 反:
顾:
游目:
8.芳菲菲其弥章 弥:
章: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译文: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文:
(3)不吾知其亦已兮。
译文: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
13
明确:1.观察、选择 久久 通“返”,返回 2.使……返回,掉转 3.缓行,赶着 4.通“罹”,遭受 整理 5.只要 确实 6.形容词用作动词并使动,使……加高 形容词用作动词并使动,使……加长 修长的样子 7.回转 看 放眼观看 8.更加 通“彰”,明显
9.(1)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2)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3)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4)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5)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6)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环节二:把握文意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解析:选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连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解析:选A A项,“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13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关注民生的诗句,诗人在这种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境下还哀叹多艰的民生,其关注民生的胸襟跃然纸上,为后世的官吏和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2.从历史中积累
(1)唐太宗李世民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实行重农政策。这是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关注民生,最终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3.从现实中积累
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牛玉儒……,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人民的好书记,时刻将百姓装在心中,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政者当以他们为范,真情为民,关注民生。
4.从名言中积累
(1)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孟子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贾谊
(3)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陈寿《三国志》
(4)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王维
(5)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
(6)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程颐
(二)这样运用素材
忆往昔,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关注民生的胸襟为后世的官吏和读书人树立了榜样。看今朝,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关注民生,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当作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提条件。促成了政通人和、社会和谐大好局面的形成,满足了人民的心愿,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13
[领悟] 片段由“忆往昔”巧妙引入课文关于屈原关注民生的素材,又以“看今朝”引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关注民生的例子加以对照,颇富时代特色。进而点明关注民生政策施行效果和历史意义,论述深刻,简捷有力。
当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得他很傻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的。我想,执着和理想便是他的生命主题吧。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
可是执着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在黑暗中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诗句,可以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悲哀,所以他的诗中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暗相融合呢?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成为一个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他内心的情感涨满得无法用言语诉说时,他选择来到汨罗江畔。
江水。清风。香草。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用呢?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浪漫: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抛入水中,灵魂融入风里,留下顶花冠守候如血的夕阳!
佳作赏析
屈原,本身就是一首长诗,是一个文化的界碑。因此,对屈原的歌颂,人们多着眼于屈原诗人的气质和执着的理想,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但本文却能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生动地诠释为着理想而生,也为着理想而死的屈原的心路历程,这是本文的高妙之处。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传说屈原“头戴花冠,身披香草,披发行吟,飘行在湘江之上”,香花香草是屈原高洁品质的象征,本文拟题时特别突出屈原的高洁品质,所以用“带着花冠”做诗人的修饰语,赞颂的感情基调在题目上显现。
2.学比喻
把“美政”“楚王”“理想”比作“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屈原追求“美政”“楚王”“理想”的执着,越执着,越突出悲剧的程度之深。
3.学佳句
13
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于是他毫不吝惜地丢下肉体,让灵魂追逐精神的家园。当然,如果也能作诗,屈原应当把告别作出来,给他所爱的和不爱他的人一个交代,可是灵魂终究缄默了,独留下深深的叹惋。
诗人的浪漫注定了他的悲哀,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照亮了黑暗的路。我想如果人生是块金黄的麦田,那么屈原就是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用他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
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诗词开始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着,生命在时光的车轮中轮回着,今天,回望历史仍然可以看见他作的生命之舞:头戴花冠,挥洒毛笔,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在清风拂来的馨香空气中,抒写浪漫和执着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这三个分句表达形象生动,主要体现在作者能化抽象的“世上的污秽”“朝廷的腐朽”“昏庸的楚王”为具体,写成可以用江水涤、清风吹、诗句唤的物象。“涤不尽”“吹不散”“唤不醒”写出屈原的悲剧。
4.学联想
该段文字联想丰富,意蕴深刻。写屈原的牺牲精神,联想到“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但悲剧结果又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写屈原的操守,由人生联想到金黄的麦田,进而联想到屈原“用他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赞美了屈原的操守。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章。
[翻译] 一味地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明理知义] 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千金市骨
成语释义: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
成语原文: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⑤。
——《战国策》
13
[注释]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宦官。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何用,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⑤三:好几匹。言其多,不是确指。
翻译: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好几匹千里马。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于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梅葆玖先生一生致力于京剧艺术,尤其在其父梅兰芳大师开创的梅派艺术的传承方面,成就卓著。
梅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须倾注全部身心去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确实如此,他生命的后四十年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
但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就像他父亲一样,他从不排斥各种新颖的传播手段,他并非一招一式地拘泥于重复前辈大师表演的表象,但是对梅派特有的意蕴和韵味,则丝毫不忍舍弃。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就是在原来《太真外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歌剧、交响乐等元素,唱腔、扮相、念白还是京剧的,只是比原来漂亮。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梅葆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人生教益]
“保守”不输于创新。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是要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新,他守住了梅派艺术的精华,复兴了梅派艺术的谦和优雅。创新并不代表抛弃,创新应该是对传统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这样的创新才不会成为电光朝露,才更有底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