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22讲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宜昌调研)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115公斤马蹄金等金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这反映出西汉 ( C )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王国经济实力雄厚
C.官营手工业发达 D.货币体制重大变革
[解析] 根据“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联系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判断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发达,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信息,无法体现王国经济实力雄厚,排除B项;秦朝统一全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五铢钱仍然属于圆形方孔钱,无法体现货币体制重大变革,排除D项。
2.(2019·湖北黄冈质检)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 A )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 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 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看不出丝织业中的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D项错误。
3.(2018·太原模拟)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B )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项错误。
4.(2018·天水一中)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B )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解析] 从“轮番上役”的形式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采取的不是完全服役,而是有一定的雇佣成分,这表明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分析错误,民族融合不是政策调整的最主要的原因。
5.(2018·苏北四市一模)《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B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紧扣材料分析解答即可。根据“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可知允许官营的产品被人贩卖到民间市场,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2018·烟台模拟)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勝(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B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 据材料信息“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分析可知,题干体现了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B项正确;民间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排除A项;C、D两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
7.(2018·广东深圳调研)《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 A )
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 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材料中“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将受到惩罚,“强迫从事生产”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故A项正确;材料中政府采取措施重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与“抑商”不符,材料也没有体现出“重农”,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匠籍制废除以前”,说明匠籍制度已经开始废除,这与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而非技术优势,故D项错误。
8.(2018·贵州黔东南州联考)一首描述嘉陵江水磨作坊的宋诗写道:“激水为皑嘉陵民,构高穴深良苦辛,十里之间凡共此,麦入面出虚无人。彼氓居险所产薄,世世食此江之滨。朝廷遣使兴水利,嗟尔平轮与侧轮。”宋词这一描述表明此时( D )
A.生产中人力的作用渐弱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纺织业分布于江河附近 D.手工业已使用自动化技术
[解析] 水磨作坊靠的是水力,不是人力,故A项错误;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与诗的内容水磨作坊的自动化技术不符,故B项错误;宋诗描写的水磨作坊是磨面的,不是纺织业,故C项错误;宋诗是对水磨作坊自动化技术的描写“麦入面出虚无人”,故D项正确。
9.(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C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解析] 从材料“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不是得益于优良棉种的引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是乌泥泾前后变化的原因,但与材料体现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8·安康模拟)《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D )
A.农业商品化加强 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C.不注重保护环境 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解析] 材料中的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的是地主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存在自给自足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三项。
11.(2019·山东德州期中)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反映出当时( A )
A.苏州纺织业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的内容,不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可知苏州纺织业发达,故选A项。
12.(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明史·食货志》描述,明朝初年,以江南苏、松、嘉、湖为中心的丝棉纺织业;以南京和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为领先的造船业;分布于两淮、两浙、长芦、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制盐业;福建、浙江、陕西、云南诸省的银矿业;江西、湖广、广东、陕西、山西以及河南、四川的冶铁业等都已具有规模,盛极一时。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A )
A.手工业生产结构呈现出区域性 B.出现了新的手工业经营形式
C.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棉纺织业、造船业、制盐业、银矿业、冶铁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故选A项;材料指涉及到手工业的分布,没有涉及经营形式,故排除B;明清时期政府始终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里没有涉及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的信息,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人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人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
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
(2)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
14.(2019·山东德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们国家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明清时期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志,以茶励节。
——摘编自何雪涓《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茶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特点:制茶技术取得新突破,茶叶加工多元化;形成了茶叶种类的基本格局;饮茶简约化;大量茶书出现;品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2)背景:专制制度强化,文人受到压抑;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从制茶技术、饮茶方法、茶书等方面得到了体现,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带来了重大影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即在政治方面是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方面是农耕经济发展繁荣,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思想文化方面理学占据思想主流地位等。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