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共24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共24份)》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4 唐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这两首诗的正确读法,在诵读中熟悉三首诗,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 (二)情感目标: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五)课时安排: 3 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 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 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石壕吏》,体味杜甫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走进作者: 1、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 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 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杜甫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 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 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品读课文,分析中心: 1、再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 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 战争破坏严重。[来源:学。科。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 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 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 社会环境。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 养家糊口。) 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 2、分析文章的中心。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 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 们抓住重点,往前看。[来源:学科网 ZXXK]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 人 ,而不写征兵、点兵? (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 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 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 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 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 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 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 A、生分小组对话练习, B、师小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 潮。 (4) 提问: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来源:Z.xx.k.Com] (5)师小结: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 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 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只得也去应征。 (6)赏析“独”字: 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 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 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五)短剧表演 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1.分组准备:4~6 人一组。 2.表演 3.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 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 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 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 大之所在! (七)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 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写作背景 “茅屋”——公元759 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 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 近四年,留下诗作 240 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 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 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二)预习检测: 1、多音字: 号 háo 重 chóng 长 cháng 转 zhuǎn 丧 sāng 厦 shà 2、生字: 坳ào 衾 qīn 庇 bì 兀 w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 读完后,教师指正“俄顷”、“丧乱” 、“突兀”、“见此屋”等词的正确读音。) 2、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现实   自己 理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祈盼广厦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大庇天下寒士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四)合作探究: 1.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 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 “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 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 “卷”字更形象、更有力。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 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 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秋风破屋) 2.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只有自己 没有的时候才会去抢别人的东西。由此引发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实在太贫穷了)。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 难。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 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为什么用一个“老” 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 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群童抱茅) 3.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下雨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 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 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 (夜雨湿屋) 4.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这节写出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 (自由讨论) (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 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 (祈求广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五) 精读品析: 讨论:杜甫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讨论明确:因为他不光描写自己,更描写全天下的劳苦大众,他的诗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 的层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的痛苦不算什么,全社会的痛苦 才是痛苦。正如前面所说,他的诗作里面浸透着血与泪,这也是诗人作为伟大诗人的根本所 在。而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 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 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 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 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 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 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 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六)拓展延伸 : 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 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唐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 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 的诗篇。 (三)疏通诗意 1、自由放声朗读诗歌。 2、同桌合作疏通诗意。 3、复述诗歌内容。 (四)精读品析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诗句谈谈卖炭翁有怎样的遭遇?从中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 (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 望天气怎样?——变暖和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 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这种矛盾反 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 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 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 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 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 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 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 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 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 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 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 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 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 “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 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 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 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 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 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 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 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 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 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 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五)拓展延伸 宫市制度令卖炭翁有这样悲惨的遭遇,他的明天又将如何呢?请同学们想象并口述出来。 (六)拓展延伸 宫市制度令卖炭翁有这样悲惨的遭遇,他的明天又将如何呢?请同学们想象并口述出来。 三、总结提升 《石壕吏》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 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以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的情景, 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之士,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 理想,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通状况,描写了一个烧炭老翁谋生的艰难,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出“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恣意掠夺给予了有力的鞭 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 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普遍、内容最广泛的学习。作为教师,应紧紧围绕 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减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 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 式,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任务。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