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共11份打包)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共11份打包)》 共有 1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一部分内 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注重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同时加强了 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 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部分几何知识,也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形体 做铺垫。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3.经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 算公式及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能运用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1.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1.理解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课时教学设计 1.圆柱 圆柱的认识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下学校: 教师: 课题 圆柱的认识(P17、P18 例 1、 P19 例 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 学 内 容 分析 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圆柱形建筑 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通过 观察抽象出圆柱。例 1 引导学生观 察圆柱形实物,认识圆柱的底面、 侧面和高,了解圆柱的特征。例 2 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承前启后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认识圆柱→应用几 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建立圆 柱的几何模型。 3.通过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 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理解 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与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 学 设 计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思路 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圆柱模型、装满牙签的圆柱形牙签盒、两个直径是 1 厘米的圆、一张长 3.14 厘米、宽 1 厘米的长方形纸 学生准备: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直尺、三角板、木棒、长方形纸板、胶 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 、 复 习 巩 固 , 导 入 新 课 。 (5 分钟)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 形? (2)关于长方体、正方体你 了解多少? 2.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 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 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 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 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 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相关知识,知道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组成和特征。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和探究新知的方法,在学 习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 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 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1.指出下列图形中 哪些是圆柱。 ②④是圆柱 二 、 动 手 操 作 , 探 究 新 知 。 (20分钟) 1.认识圆柱。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17 页的主题图,发现它们 的共同特点。 (2)出示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 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 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叫 作圆柱。 (3)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 中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1. (1)认真观察教材第 17 页的主题图,发现这些 图形的共同特点。 (2)通过观察圆柱形实物, 认识圆柱。 (3)自由发言,说一说生 活中还有哪些圆柱形的物 体。 2.(1)观察实物,并摸一 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 2.标出下面圆柱的 高、底面、侧面。 3.填空。 (1)如果一个圆柱的 底面直径是 R,它的 高是πR,那么把这让学生整体感知圆柱。 2.教学例 1,掌握圆柱的 特征。 (1) 引导学生观察、触摸 圆柱形实物,说一说,圆 柱由几部分组成? (2)让学生物、图对照,明 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 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 的关系? (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 的多样性) (4)认识圆柱的高。 ①课件出示圆柱的高并演 示高的画法。 ②出示装满牙签的圆柱形 牙签盒,引导学生感知圆 柱高的特点。 ③指导学生利用直尺、三 角板测量圆柱的高。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 一张长方形纸板的一边粘 在木棒上,快速旋转,感 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 转换。 4.教学例 2,认识圆柱的 侧面展开图。 下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知道圆 柱各部分的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 叫作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 作圆柱的侧面。 (3)认真观察圆柱形物体, 比较、思考后汇报:圆柱 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 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大小 一样的两个圆。 (4)认识圆柱的高,会画 高,知道圆柱高的特点。 ①观看课件中高的画法, 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 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 ②通过观察、比较,明确 圆柱高的特点:圆柱有无 数条高,且长度都相等。 ③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 柱的高。 3.动手操作,感受平面图 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4.(1)观察教师出示的两 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大胆 猜测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 圆柱,并说一说:如果能, 要怎么样组成一个圆柱? 个圆柱的侧面沿高 展开,可以得到一个 (正方形)。 (2) 一个圆柱的侧 面展开后是一个边 长为 a 的正方形,这 个圆柱的底面半径 是( a 2π)。 4. 兰兰把一个圆柱 形饮料罐的侧面沿 高剪开,得到的图形 如下所示。 (1)它的侧面沿高展 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是(100.48)cm2。 (2)这个圆柱形饮料 罐的高是(8)cm,它 的 底 面 周 长 是 (12.56)cm。 5. 小东把一张正方 形的纸卷成一个最 大的圆筒,这个圆筒 的底面直径是2 dm, 这张正方形纸的边 长是多少分米?(π(1)出示两个圆(直径都是 1 厘米)和一个长方形(长 3.14 厘米、宽 1 厘米), 组织学生观察、猜测:它 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 (2)组织学生汇报,结合学 生的回答,用实物进行演 示。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 什么形状的。 (4) 课件反复演示圆柱侧 面沿高展开后变为长方形, 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过程。 (5)组织学生思考:在什 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沿 高展开图是正方形?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测, 并观看教师的演示,明确: 用这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 能组成一个圆柱。 (3)学生动手操作,将自 备的圆柱形学具的侧面展 开,观察。得出:沿高剪, 展开后可以得到长方形 (正方形);斜着剪,展开 后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4)观看课件演示,得出 结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就 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 是圆柱的高。 (5)学生思考并在组内交 流,明确:当圆柱的底面 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 侧面沿高展开图是正方形。 值取 3.14) 3.14×2=6.28(dm)  三 、 巩 固 应 用 , 提 升 能 力 。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 18 页“做一 做”第 2 题。 2. 完成教材第 19 页“做 一做”。 1.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2.实际动手操作,强化所 学知识。 6.已知圆柱的底面 直径是 4 厘米,高是 2 厘米,侧面沿高展 开图的长是(12.56) 厘米,宽是(2)厘 米。(π值取 3.14) 四 、 课 堂 小 结 , 拓 展 延 伸 。 (5 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圆柱的侧面只有沿高剪开时,其展开图才是一个长 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培优作业 选择哪些材料恰好能做成圆柱形的盒子?(π值取 3.14) A.       B.       C. 选择①和 B、②和 A 或②和 C 都恰好能做成圆柱形的盒子。 提示: 长方形的长(宽)或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周长,先根据公式 C=2π r 或 C=πd 求出圆的周长,然后与长方形的长(宽)或正方形的边长进行比较 即可确定答案。 教学反思 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生动的直观图形能为学生提供理解的起点,表象的 建立则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 结合实物,让学生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微 课 设 计 点 教师可围绕“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关系”设计微课。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下学校: 教师: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P21 例 3、P2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例 4) 教 学 内 容 分析 例 3 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究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 4 是圆 柱的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承前启后 长方形、正方形、圆的 面积计算、圆柱的组成 →圆柱的表面积→组 合图形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3.经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迁移新知 的学习方法。 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圆柱的侧面积、表 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知识迁移,动手操作 教 学 设 计 思路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 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 学生准备:圆柱形实物、纸制圆柱形厨师帽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 、 复 习 铺 垫 , 导 入 新 课 。 (5 分钟) 1.铺垫。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 的是什么? (2)怎样求长方体的表 面积? 2.迁移。 (1)圆柱的表面积指的 是什么? (2)怎样求圆柱的表面 积? 3.导入。 1. 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 的问题。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 是长方体的 6 个面的面积 之和。 (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 ×宽×2+长×高×2+宽 ×高×2=(长×宽+长× 高+宽×高)×2。 2.(1)明确:圆柱的表面 积指圆柱三个面的面积之 1.把一个圆柱的侧面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 长方形,它的(长)等 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2.判断。 (1)圆柱的侧面展开 后 一 定 是 长 方 形 。 (×) (2)如果一个物体上、 下两个面是相等的圆,师:圆柱的表面积的求 法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 求法基本相同,都是求 所有面的面积之和。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 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 和。 (2)自由回答。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那么它一定是圆柱形 物体。(×) 二 、 合 作 交 流 , 探 究 新 知 。 (20分钟) 1. 教学例 3,探究计算 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触摸 圆柱形实物,说一说圆 柱的表面是由哪几部分 组成的。 (2)引导学生根据圆柱 的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 之间的关系,说出圆柱 的侧面积、底面积怎样 计算。 (3)引导学生总结圆柱 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教学例 4,应用圆柱表 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1)课件出示例 4,引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明 确解题思路。 (2)组织学生讨论解题 时要注意的问题。 1.(1)动手操作,明确圆 柱的表面由一个侧面和上、 下两个底面组成。 (2)学生独立探究,然后 汇报交流。 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 长×高,用字母表示为 S 侧=Ch。 ②底面积:S 底=πr2。 (3)得出: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 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为 S 表=Ch+2πr2。 2.(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求至少需要用多少 面料,就是求圆柱形厨师 帽的表面积,也就是求圆 柱的表面积。 (2)小组讨论、交流后汇 报。 ①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计 算表面积时只需要加一个 底面的面积。 3. 计算下面各圆柱 的侧面积。(π值取 3.14) 圆 柱 侧面 积 底面周长 12.5 m, 高 0.8 m 10 m2 底面直径 4 m,高 5 m 62.8 m2 底面半径 3 cm,高 10 cm 188.4 cm2 4.计算下面圆柱的表 面 积 。 ( π 值 取 3.14) 3.14 × ( 2 2) 2 × 2 + 3.14 × 2 × 1.5 =(3)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并汇报计算过程。 3.小结。 师:圆柱的表面积等于 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 底面的面积,但在运用 这一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时,究竟算几个面,要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②计算结果要用“进一法” 取近似值,因为实际使用 的面料要比计算的结果多 一些。 (3) 独立计算后汇报计算 过程。 帽子的侧面积: 3.14×20×30=1884(cm2) 帽顶的面积: 3.14 × (20 ÷ 2)2 = 314(cm2) 需要用的面料: 1884 + 314 = 2198 ≈ 2200(cm2) 3.认真倾听教师的小结。 15.7(cm2) 5. 时代广场有一个 圆柱形喷水池,底面 直径是5 m,深0.8 m, 如果要在喷水池的底 面和内壁贴上瓷砖, 贴瓷砖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米?(π值取 3.14) 3.14×(5 2)2 +3.14 × 5 × 0.8 = 32.185(m2) 三 、 巩 固 应 用 , 提 升 能 力 。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 21 页“做 一做”。 2.完成教材第 22 页“做 一做”。 3.完成教材第 23 页第 2 题。 1.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 2.小组讨论,集体完成。 3.理解求压路的面积就是 求圆柱的侧面积。 6. 一个圆柱形笔筒, 底面半径是 4 cm,高 是 10 cm,它的表面积 是(301.44)cm2。(π 值取 3.14) 四 、 课 堂 小 结 , 拓 展 延 伸 。 (5 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 S 表=2π rh+2πr2 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3. 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时, 可以根据公式 S 表=πdh+ 来求。 4.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可 以根据公式 S 表=Ch+π(C÷π÷2)2×2 来求。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S 表=Ch+2πr2 培优作业 一个长方形的塑料板,利用图中的阴影部分刚好能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带盖水 桶(接头处忽略不计)。求这个水桶的表面积。(π值取 3.14) 水桶的底面直径:16.56÷(1+3.14)=4(dm) 水桶的高:4×2=8(dm) 水桶的表面积:3.14×(4 2)2×2+3.14×4×8=125.6(dm2) 教学反思 直观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还要 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圆柱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轻松得出 结论。 微 课 设 计 点 教师可围绕“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微课。 圆柱的体积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下学校: 教师:课题 圆柱的体积(P25 例 5、P26 例 6)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 分析 例 5 教学的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的推导,引导学生由长方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 式,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例 6 教 学的是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且让学生知 道圆柱的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 计算方法基本相同。 承 前 启 后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圆柱 的体积→组合图形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的推导过程。 化解措施 操作感知,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装有半杯水的烧杯、圆柱形实物 学生准备:圆柱形实物、圆柱体积转化的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 情境,导 入 新 课 。 (5分钟) 1.感知体积的意义。 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 的烧杯,引导学生猜 测:在烧杯中投入一 个圆柱形物体(放入 水中会下沉),会有 1.大胆猜测,回答教师 提出的问题,并说一说 原因。 (水面会上升或水会溢 出,因为圆柱形物体占 了一定的空间) 1.计算下面长方体的体积。 (单位:cm) 16×8×10=1280(cm3)什么现象发生?为什 么? 2.引导学生讨论、概 括圆柱体积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 积的计算方法。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 积的意义。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叫圆柱的体积)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二、合作 交流,探 究 新 知 。 ( 20 分 钟) 1.探究影响圆柱体积 大小的相关因素。 (1) 出示两个不同的 圆柱(一个短粗,一 个细高),组织学生 讨论:哪个圆柱的体 积比较大?可以用什 么方法进行验证? (2)组织学生讨论圆 柱体积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 2.引发认知冲突,确 定探究目标。 (1)质疑:使用排水 法的确可以求出一些 小圆柱的体积,但当 圆柱的体积很大,求 它的体积时,用排水 法方便吗? (2)确定探究目标: 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 底面积和高有关,尝 1.(1)观察教师出示的 两个圆柱,尝试猜测它 们的大小。明确:可以 用排水法比较这两个圆 柱的大小。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 的高和底面积的大小有 关。 2.(1)汇报:求(或比 较)小圆柱的体积时可 以用排水法,但当圆柱 的体积很大时用排水法 不方便。 (2)明确:圆柱的体积 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 关,可以借助圆柱的底 面积和高来求圆柱的体 积。 3.明确推导圆柱体积计 算公式的方法——转化 法。 2.填空。 (1)如下图所示,把圆柱平 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 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高就 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底面 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因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 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 Sh)。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 25 cm2 , 高 是 12 cm , 体 积 是 (300)cm3。 (3) 一 个 圆 柱 的 体 积 是 144 cm3,底面积是 24 cm2,高是 (6)cm。 3.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单 位:cm) (π值取 3.14)试借助圆柱的底面积 和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3.探究圆柱体积计算 公式的推导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怎样推导出来的? (2)引导学生思考: 计算圆柱的体积时, 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 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 的体积? 4.圆柱的体积计算公 式的推导。 (1) 引导学生把圆柱 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 份(偶数份),再沿着 高切开,尝试拼成已 学过的立体图形。 (2) 引导学生根据拼 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 讨论: ①圆柱的体积与拼成 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 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的底面积、高 分别与近似长方体的 底面积、高有什么关 系? (1)回忆圆的面积计算 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交流。 (2)互相讨论,思考应 怎样把圆柱转化成已学 过的图形,并说一说自 己想到的方法。 4.(1) 利用学具进行操 作,把圆柱的底面分成 16 个相等的扇形,再沿 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 得到了 16 块体积相等、 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然后把它们拼成一个近 似的长方体。 (2) 根据拼摆的过程和 结果交流并归纳: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 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②这个近似长方体的底 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 等,这个近似长方体的 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③长方体的体积=底面 积×高,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用字母表 示是 V=Sh。 5.(1)读题,找出已知条 件和所求问题,并思考 解题方法。 3.14 × (18 ÷ 2)2 × 15 = 3815.1(cm3) 4.一个圆柱形奖牌,底面直径 为 85 mm,厚 7 mm,这个奖牌的 体积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得 数保留整数) (π值取 3.14) 85 mm=8.5 cm 7 mm=0.7 cm 3 .14 ×(8.5 ÷2)2 ×0.7 ≈ 40(cm3)③圆柱的体积计算公 式怎么表示? 5.应用圆柱的体积计 算公式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 6,引 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 和所求问题,思考解 题方法。 (2)让学生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交流,说 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尝试独立解答。 (3)汇报做法,说清解题 思路。 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 =3.14×42 =3.14×16 =50.24(cm2) 杯子的容积: 50.24×10 =502.4(cm3) =502.4(mL) 因为 502.4>498 ,所以 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三、巩固 应用,提 升 能 力 。 ( 10 分 钟) 1.完成教材第 25 页 “做一做”第 1,2 题。 2.完成教材第 26 页 “做一做”第 1,2 题。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 6.一个长 8 dm、宽 6 dm、高 4 dm 的长方体与一个圆柱的 体积和高分别相等,这个圆柱 的底面积是多少? 8×6=48(dm2) 四、课堂 小结,拓 展 延 伸 。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把圆柱分成若干 等份时,一定要分成偶数份。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或 V=πr 2h 例 6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因为 502.4 大于 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培优作业 如下图所示,王老师用纸板做了一个学具,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π值取 3.14) 提示: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学具拼成一个圆柱,先求出圆柱的体积,再用圆 柱的体积除以 2 就能求出学具的体积。如下图: 3.14×(16÷2)2×(24+26)÷2 =3.14×64×50÷2 =5024(cm3) 教学反思 因为知识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 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 操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拼摆,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微课设计 点 教师可围绕“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设计微课。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下学校: 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P27 例 7)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 学 内 容 分析 例 7 呈现了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矿 泉水瓶,下部是圆柱形,而上部是 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教材给出 了瓶子平置时水的高度和倒置时无 承前启后 圆柱的体积→转化法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水部分的高度,要求这个瓶子的容 积。 教学目标 1.能够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 决实际问题。 难点:渗透等积变形思想。 化解措施 操作演示,合作探究 教 学 设 计 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 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没有装满水的瓶子 学生准备:没有装满水的瓶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 、 创 设 情 境 , 导 入 新 课 。 (5 分钟) 1.出示一个装有水但形状 不规则的瓶子。 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 知道瓶子中水的体积呢? 2.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 的方法测量,瓶子中水的 体积会改变吗? 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板书: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得出方法。 明确:可以将水倒入一 个圆柱形的容器中,通 过测量、计算,得出水 的体积。 2.讨论、汇报并明确: 这些水无论用什么方法 测量,水的体积都不会 改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1. 一 个 圆 柱 的 高 为 4.5 dm , 体 积 为 81 dm3。这个圆柱的底面 积是多少? 81÷4.5=18(dm2) 二 、 合 作 交 流 , 探 究 新 知 。 (20分钟) 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例 7,组织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 件和问题。 1.(1)自主读题,找出 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 (2)思考、明确:这个 2.一瓶装满的饮料, 张华喝了一些,把瓶 盖拧紧后倒置放平, 无 饮 料 的 部 分 高 15 (2)思考:怎样计算这个瓶 子的容积呢? (3)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 能把瓶子转化成一个规则 的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说出瓶子里水 的体积倒置后没变,水的 体积加上 18 cm 高的圆柱 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 2.分析与解答。 (1)引导学生说一说解题 思路。 思路一:把有水的部分看 作是一个高 7 cm 的圆柱, 把无水的部分看作是一个 高 18 cm 的圆柱,合起来 就是一个高(7+18)cm 的 圆柱,再求瓶子的容积。 思路二:把这个瓶子看作 两个圆柱,一个圆柱高 7 cm,另一个圆柱高 18 cm, 分别求出这两个圆柱的容 积,再相加。 (2)组织学生根据解题思 路列式计算。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解题过程。 3.回顾与反思。 (1)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 瓶子是不规则的立体图 形,所以无法直接计算 容积。可以想办法把瓶 子转化成规则的立体图 形。 (3)小组合作,探究转 化的方法,明确:水的 体积加上 18 cm 高的圆 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 积。 2.(1)小组交流,并说 一说解题思路。 (2)根据解题思路独立 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解题过 程。 方法一  3.14×(8÷2)2×(7+ 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方法二  3.14×(8÷2)2 ×7+ 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3.(1)回顾解决这个问 cm,从里面量得饮料 瓶的底面半径是3 cm。 张华喝了多少毫升饮 料?(π值取 3.14) 3.14 × 32 × 15 = 423.9(cm3) = 423.9(mL) 3.一瓶装满的饮料, 小刚喝了一些,把瓶 盖拧紧后倒置放平, 无水部分高 8cm,内直 径是 6cm,小刚喝了多 少 饮 料 ? ( π 值 取 3.14) 3.14×(6÷2)2×8= 226.08(cm3)题的过程,说一说收获。 (2)小结:根据体积不变 的特性,把不规则的立体 图形转化成规则的立体图 形(长方体、圆柱等)来计 算,就能计算出不规则的 立体图形的体积。 题的方法和过程,说一 说收获。 (2)认真倾听教师的小 结。 三 、 巩 固 应 用 , 提 升 能 力 。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 27 页“做一 做”。 2.完成教材第 29 页第 10 题。 1.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小组讨论水面下降的 原因,明确下降部分的 水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 积。 4.判断:一瓶装满的 矿泉水,小明喝了一 些,把瓶盖拧紧后倒 置放平,矿泉水瓶中 空气的体积便是喝掉 水的体积。(√) 四 、 课 堂 小 结 , 拓 展 延 伸 。 (5 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根据瓶内水的体积和空气的体积不变,将不规则的 瓶子转化成规则的圆柱,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圆柱的体积=π(d 2)2h 方法一  3.14×(8÷2)2×(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方法二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答:瓶子的容积是 1256 mL。 培优作业 有一种饮料瓶的容积是 480 mL。现在瓶中装有一些饮料,瓶子正放时饮料的 高度为 20 cm,倒放时空余部分的高度为 4 cm(如右图)。瓶内现有饮料多少毫 升? 20+4=24(cm) 480×20 24=400(mL) 答:瓶内现有饮料 400 mL。 提示:确定瓶中饮料的体积占瓶子容积的几分之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教学反思 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并有效利用相关的信息探究学习数学的能 力。基于此,出示例题后,让学生根据获取的信息,小组讨论解决“瓶子是 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这一难点。由于导入的过程中已经做好了铺垫,学生会 很自然地将瓶子转化成两个圆柱进行计算,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微 课 设 计 点 教师可围绕“转化法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设计微课。 2.圆锥 圆锥的认识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下学校: 教师: 课题 圆锥的认识(P31、P32 例 1)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 教材从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 承前启后 认识圆柱→认识圆锥→圆锥的分析 形实物图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 知圆锥的特征。例 1 引导学生观 察圆锥形实物,认识圆锥的底面、 侧面和高,掌握它们的意义及主 要特征,并介绍测量圆锥的高的 方法。 体积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能用工具测量圆锥的高。 3.经历自主探究圆锥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灵活运用 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 特征。 难点: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化解措施 实物演示,动手操作 教学设计 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圆锥模型、平板 学生准备:圆锥形实物、直角三角形硬纸板、木棒、胶水、平板、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 巩固,导 入 新 课 。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 (1) 我们学过哪些立 体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 件出示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 (2) 我们是怎样研究 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的? 2.揭示课题:你们认 1.回答教师的提问。 (1)说一说学过的立体 图形。 (2) 汇报: ①先研究它们有几个 面,再研究各个面之间 的关系。 ②先研究它们各部分 的名称,再研究各部分 之间的关系。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6 cm,高是 2 dm,求这个圆柱的 体积。(π值取 3.14) 2dm=20cm 3.14×62×20=2260.08(cm3)识老师手中的这个立 体图形吗?( 出示圆 锥模型) 这节课我们 就来认识它。 ③先研究它们的组成, 再研究它们的特征。 2.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 内容。 二、合作 交流,探 究 新 知 。 ( 20 分 钟) 1.圆锥的认识。 (1)课件出示例 1,引 导学生观察思考:这 个圆锥形的物体有哪 些特征? (2)引导学生触摸圆 锥形实物。教师结合 实物讲解圆锥各部分 的名称及特征,特别 强调:圆锥曲面上的 线不是圆锥的高,因 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 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教学圆锥高的测量 方法。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 量方法: (1)先把圆锥的底面 放平; (2)把一块平板水平 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 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 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读题、观察并进 行思考。 (有两个面,一个面是 圆,一个面是曲面;有 一个顶点) (2)通过触摸圆锥形实 物,结合教师讲解,初 步认识圆锥各部分的 名称。 底面:圆锥的圆面是圆 锥的底面。 侧面:圆锥的曲面是圆 锥的侧面。 顶点:圆锥有一个顶点。 2.拿出学具,同桌的两 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 的底面、侧面和顶点, 并按照教师的演示动 手测量圆锥的高。 3.通过观看课件,明确: 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 一个扇形。 4.(1)学生大胆猜测 直角三角形硬纸板绕 2.填空。 (1)圆锥有(一)个底面,它的 底面是(圆)。圆锥的侧面是一 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扇)形。 (2)圆锥的高有(1)条。 3.下面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中,哪种正确?说明原因。 第二种方法正确,因为圆锥的 高是指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 离。 4.下面各图形绕轴旋转后得 到的分别是哪个图形?连一 连。这个距离就是圆锥的 高。 3.课件演示圆锥的侧 面展开图,引导学生 观察。(反复演示操作 过程,使学生明确圆 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 个扇形) 4.从旋转的角度认识 圆锥。 (1)猜测:一个长方形 通过旋转,可以形成 一个圆柱。那么将一 个直角三角形硬纸板 绕着它的一条直角边 旋转,会形成什么形 状? (2)操作:让学生把一 张直角三角形硬纸板 贴在木棒上,然后快 速旋转木棒,并观察。 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旋 转后能得到什么立体 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 发现直角三角形硬纸 板绕着它的一条直角 边旋转出来的立体图 形是圆锥,并能够从旋 转的角度认识圆锥,丰 富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 应用,提 升 能 力 。 ( 10 分 钟) 1.完成教材第 32 页 “做一做”。 (教师巡视,对学生及 时辅导) 2.完成教材第 35 页第 1 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圆锥模型,分别指出它 的底面、侧面和高。 2.独立完成,并说一说 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 体是由圆柱或圆锥组 成的。 5.判断。 (1)半圆和整圆都能围成圆 锥。(×) (2)从侧面、上面和底面观 察圆锥,所看到的图形各不相 同。(√)四、课堂 小结,拓 展 延 伸 。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是圆锥的母线,圆锥母线的长度大于圆锥的高。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培优作业 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AB=6 dm,BC=4 dm,以 AB 边为轴旋转一周。 (π值取 3.14) (1)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圆锥 (2)这个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是多少? 2×3.14×4=25.12(dm) 教学反思 新知总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因此,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设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 微课设计 点 教师可围绕“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设计微课。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下学校: 教师: 课题 圆锥的体积(P33 例 2、P34 例 3)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 学 内 容 分析 例 2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经历圆锥的 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出圆 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V=1 3Sh。例 3 教 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承前启后 认识圆锥→圆锥的体 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 应用→组合图形的体 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 经历自主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体验观察、 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 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推导过程。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教 学 设 计 思路 提问激趣,导入新课→实验操作,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 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 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沙子;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 、 提 问 激 趣 , 导 入 新 课 。 (5 分钟) 1.提问激趣。 (1)怎样计算这个铅锤 的体积?(课件出示铅 锤图) (2)怎样计算沙堆的体 积。(课件出示例 3 的沙 堆图) 2.导入新知。 1.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 问题。 (1)可以用排水法,根据 水面前后的变化求出铅锤 的体积。 (2)不能用排水法,可以 改变沙堆的形状,变成正 方体、长方体或圆柱。 1.一个圆柱的高是 6.28 cm,它的侧面沿 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 形,这个圆柱的体积 是 多 少 立 方 厘 米 ? (π值取 3.14) 6.28 ÷ 3.14 ÷ 2=1 (cm)师:大家都想到了用“转 化”的方法求这堆沙子 的体积,但如果我们在 计算沙堆的体积之前, 必须把沙子重新堆放成 以前学过的几何形体, 这样做又麻烦又不容易 成功,看来我们还需要 寻求一种更普遍、更科 学、更便利的求圆锥的 体积的方法。 2.明确排水法和转化法的 使用局限性,尝试寻求更 普遍、更科学、更便利的 方法——公式法。 3.14 × 12 × 6.28=19.7192(cm3) 二 、 实 验 操 作 , 探 究 新 知 。 (20分钟) 1.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 推导。 (1)实际操作。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 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 一个,指导学生通过实 验,看看它们的体积之 间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概括实验 结论。 (3)总结公式。 (4)引导学生试着用字 母表示圆锥的体积计算 公式。(圆锥的体积、底 面积和高分别用字母 V、 S、h 表示) 2.强化理解。 (1)提出质疑:不等底、 1.(1)借助学具,动手操作: 先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 子(或水),然后倒入圆柱 形容器。看看倒几次正好 能够把圆柱形容器装满。 (2)通过实验,发现:把圆 锥形容器装满沙子(或水) 倒入圆柱形容器内,3 次 正好能把圆柱形容器装满。 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与它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 3。 (3)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公 式:圆锥的体积=1 3×圆柱 的体积=1 3×底面积×高。 (4)尝试用字母公式表示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 1 3Sh。 2.填空。 (1)如果将一个圆锥 的高扩大到原来的 6 倍,底面积不变,那 么这个圆锥的体积将 扩大到原来的(6 倍)。 (2)把一个圆柱削去 54 cm3 后,得到一个 最大的圆锥,圆锥的 体积是(27 cm3)。 (3)将 24 个相同的铁 圆锥熔铸成和它们等 底等高的圆柱,得到 的圆柱的数量是(8) 个。 (4)若等底、等高的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 是 48 cm3,则圆锥的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 之 间 的 关 系 也 是 如 此 吗? (2)指导学生实验验证。 (3)小结:只有在等底、 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 体积才等于圆柱的体积 的1 3,圆柱的体积才等于 圆锥的体积的 3 倍。 3.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 应用。 (1) 课件出示例 3,组织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 件和所求问题。 (2)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 解决。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说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2.(1) 思考,讨论后回答。 (2)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3)明确:圆柱的体积是 圆锥体积的 3 倍的前提是 它们等底、等高。 3.(1)自主读题,明确题 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独立解答。(注意算 出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 否正确;不要漏乘1 3) (3)汇报解题方法。 体积是(12)cm3。 3.一个小松塔的底面 半径约是 2 cm,高是 6 cm。这个小松塔 的 体 积 约 是 多 少 ? (π值取 3.14) 1 3×3.14 ×22 ×6 = 25.12(cm3) 三 、 巩 固 应 用 , 提 升 能 力 。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 34 页“做 一做”。 2.完成教材第 35 页第 7 题。 1.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 2.小组讨论并快速回答。 4.若一个圆柱和一个 圆锥等底等高,圆柱 的体积是 12 dm3,则 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 体积多(8) dm3。 四 、 课 堂 小 结 , 拓 展 延 伸 。 (5 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 积多 2 倍。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 的 3 倍,或者说圆锥的高比圆柱的高多 2 倍。 4.等高、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的底面积的 3 倍,或者说圆锥的底面积比圆柱的底面 积多 2 倍。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 3。 V 锥=1 3V 柱=1 3Sh 培优作业 一个底面直径是 12 cm 的圆锥形木块,把它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 木块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120 cm2,这个圆锥形木块的体积是多少?(π 值取 3.14) 120÷2=60(cm2) 圆锥形木块的高:60×2÷12=10(cm) 圆锥形木块的体积:3.14×(12 2 )2×10×1 3 =3.14×36×10×1 3 =376.8(cm3)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又要抓住关 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顺利地把实验中得到 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自主得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 积=1 3×圆柱的体积=1 3×底面积×高”的结论。 微 课 设 计 点 教师可围绕“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设计微课。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