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物质溶解的量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化学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 1 课时 授课类型 新课
课标依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实验引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再通过实验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我把三个实验合成一个实验并且分成几个步骤使
课的内容简单明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溶解糖水,学生了解一定量的溶
剂中不能无限的溶解某物质,但对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生不够清楚。通过实验学
生能够认识到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进而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强
调前提条件的重要性。
三、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知道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和溶液的浓稀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
重点
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四、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五、教法学法
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设计
复 习 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几部分组成?
引出新课:喝糖水时,在一杯水中加入一勺糖时,溶解,又取一勺糖
加入,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再加糖不溶了,而且甜度不变。这是为
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我
们进行以下实验:
观察活动:【实验 7-5】室温下,在各盛有 15mL 水的两个烧杯里,
分别加入 3g 硝酸钾和 3g 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
况:
生:完成教材 200 页空白。
阅读教材 200 页:明确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
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师补充: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
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
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
解该物质。
师: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
“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
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
用生活中的实际
例子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用实验对比的方
法,让学生理解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同时为学习
饱和溶液与不饱
和溶液的相互转
化做好铺垫。观察活动:【实验 7-6】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
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
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
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
什么变化
生:完成教材 201 页空白
板书:3.相互转化方
法:
小结:1.溶解量是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
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
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归纳总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