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十四) 议论文阅读
◇ 读书学习类 ◇
一、议论文阅读。(14分)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王艺侨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宏,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⑤“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⑥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
1.文章第①段引用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20
2.试对第④段的论证思路作分析。(4分)
3.文章结尾引用鲁迅的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恒心”。(3分)
二、[2018·襄阳节选、威海] 议论文阅读。(24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20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今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3日4版,有删改)
题组一:襄阳卷真题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3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题组二:威海卷真题
5.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3分)
20
6.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3分)
7.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论证了
的观点。(2分)
8.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2分)
9.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3分)
三、[2018·河南] 议论文阅读。(12分)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20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20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格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20
◇ 励志修养类 ◇
四、[2018·昆明西山区一模] 议论文阅读。(11分)
出门如见大宾
李业成
①“出门如见大宾”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出门见人应像见贵宾一样,谦恭地对待每一个人,这与孔子一贯谦虚待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实际,直接教人融入社会的方法。
②出门不仅指离家外出,还代表一个人已经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开始一段独自的人生旅程了。“出门如见大宾”,不仅强调谦虚的态度,更在于一种社会文明,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态度决定人气。有人气,好运和机遇成正比。当然,这并不是从利己而言的,而是一种修养和文明,是一种惠人惠己。
③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得到的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基础,万里路得到的是现实生活里的见识,是实践。前者需要孜孜以求去获得,后者则要以“出门如见大宾”的谦恭态度去获得。出门是见世面学知识,这个知识无所不包:有为人处世的礼道,有开阔视野的方法,有观人察世的机会,有见物识人的能力。总之,这是一个人真正走向自立的开端。像幼鸟飞上蓝天,自己去感受风承受雨,面对变幻无常的坏天气,然后才能“翅膀硬了”。 出门是一个人长大成人走向独立的标志,自己去掌握生活和谋生的本领,这些本领就在“万里路”中得到,在你遇到和接触到的行人那里得到。
④“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是个有三千弟子的长者,他在东游的路上,向七岁的项橐求教。在圣人眼里,一个七岁的娃娃同样不可轻视,所以仲尼才叫圣人,我们不妨把“出门如见大宾”一句话当作出门的行囊,一路收获人生的本领——处世的本领、生存的本领、融入社会的本领,以及机遇和机会。怎样与人接触,怎样与人沟通,怎样获得他人的认同,一句话受用不尽。
⑤单说最简单的问路,俗话说“鼻子下面是大路”,只要动动嘴就行。但问路直接体现的是态度和人气,若是态度一般,被问的人可以做一般的敷衍;但如果对人如见大宾般有礼,那么给你指路的人也就有了一种回报和责任感,哪里会遇到一座桥、怎么拐、注意什么、小心什么,他都要详细地告诉你,这就是人气,人气的汇聚是态度换来的,无论是求职求学还是问路,道理都是一样的,还不只是个人受惠,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融,是社会的大文明。
⑥后生小子,出门如见大宾,这是第一课。孔子一贯讲仁义道德,但这里是教人处世,非常可贵。人可以有傲骨,却不可以有傲气。傲骨是里子,是一个人的志气;外表是态度,是一个人的名片。
(选自《青年文摘》2018年1月下,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20
2.选文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3.出门为什么要“如见大宾”?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分)
4.第⑤段用问路的例子来进行论述,请你结合现实生活,再举一个“出门如见大宾”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意义。(3分)
五、[2018·南充] 议论文阅读。 (9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
20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2分)
第②段: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2分)
六、[2018·盐城] 议论文阅读。(14分)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20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带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唯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撷取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锄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励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韧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唯其艰难,更显勇敢。“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1.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3分)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20
4.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3分)
◇ 生活智慧类 ◇
七、[2018·荆州节选] 议论文阅读。(9分)
面相与品相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谱。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一“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20
(选自《广州日报》,作者于文岗)
1.揣摩第④段画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2分)
2.研读第⑤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2分)
3.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2分)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责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4.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3分)
八、 议论文阅读。(14分)
我们需要“制造快乐的能力”
韩 硕
①“今年当你听到自己的名字,先别着急,等一分钟再上来!”在第九十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开场主持人以去年误颁最佳影片的乌龙事件①为引子,既活跃了气氛,也巧妙地对会务工作做了提醒,引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
②谁都不会拒绝一个有趣的人,“学会了幽默,全世界都会欢迎你”。一位白人记者曾向南非总统曼德拉发问,南非局势那么乱,黑人参政到底有没有希望?他回答,“小伙子,我的年龄比你大得多,但我比你乐观得多,你为何如此悲观呢?”有朋友的孩子看见爱因斯坦就号啕大哭,爱因斯坦却摸着孩子的头说:“你是第一个肯当面说出对我的印象的人。”可以说,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不仅让你变得思维敏锐、开阔自己的胸襟,也给他人带来欢乐,为人际交往增光添彩。
③
20
法国作家埃斯卡皮,曾在著作《论幽默》中,将幽默比作是真理大家族的一员,是机智和快乐的孩子,这道出了幽默的本质。表面上看,幽默是一种引人发笑的手段,似乎人人都能轻松掌握。但让人快乐并非如想象得那么简单,是否具备洞察生活的能力,温和宽容的心态等等,都是决定幽默能否戳中笑点的重要因素。从国外的《今夜秀》《艾伦秀》等脱口秀,到国内的《欢乐喜剧人》等喜剧类节目,这些文化产品能够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广泛欢迎,主要就在于对受众需要快乐、希望发笑的精准把握。如一位观察者所言:让人笑,是一件值得人尊重的事。
④作为智慧的标志,幽默不分国界,但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比如,大不列颠的幽默有不少反讽、奚落、荒诞和双关,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幽默则较为含蓄,需要读出字面意思背后的内涵。如果对当地文化不够了解,理解其幽默自然也会“差点意思”。换句话说,幽默中包含了一个民族的鲜明个性,抓住笑点,读懂幽默,其实是在体味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
⑤泰国人常说,“遇见苦难,我们用幽默活下来”。由此想到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在恐怖的纳粹集中营里,在残酷的战争和死亡面前,乐观、睿智的父亲基度,将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改编”为一出“有趣的游戏”,只为保护年幼的孩子免遭伤害。幽默是他作为父亲,送给儿子最珍贵的礼物,也体现了最深沉、伟大的父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将幽默当作“对付痛苦的最好武器”,即便有了裂痕,也会因此而沐浴到生活的阳光。
⑥幽默是“最好的良药”,无论何时,人类都需要制造快乐的能力。而在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不管是缓解压力,还是融洽气氛,幽默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项国外调查显示,无论择偶还是身处职场,幽默感都是为很多人所看重的一项个人素质。“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为生活多添加点意趣,人生才能更立体、更丰润。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4日)
[注释] ①乌龙事件:2017年2月26日,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即将落幕之时,在颁发最后一个大奖最佳影片时,颁奖人因为拿错信封,将奖颁给了《爱乐之城》,《爱乐之城》剧组所有成员都上台说了一遍获奖感言,结果却得知是个大乌龙,场面一度非常尴尬,而后改正过来,真正的最佳影片得主为《月光男孩》。
1.从全文看,我们为什么需要“制造快乐的能力”? (3分)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分)
3.请为第②段补写一则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分。 (3分)
4.请联系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你如何提高“制造快乐的能力”。(4分)
20
九、[2018·深圳] 议论文阅读。(10分)
涵养几分静气
宋 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
20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分)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2分)
参考答案
一、
1.引出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同时也充当了本文的论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此题考查首段的作用。王羲之和王献之事例的共同点是有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持之以恒地练习,因而有了巨大的成就,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名人事例,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本段首先提出“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的分论点,然后引用夏承焘的事例做事实论据,接着引用《吕氏春秋》的内容做道理论据,最后分析要有“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成绩。
[解析] 此题考查论证思路。首先阅读本段,找出本段的观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再找出论据:夏承焘的事例和《吕氏春秋》的内容。最后按照顺序合理用语言表述。
3.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论点“砥砺一颗恒心”,就值得称赞。结构上:首尾照应。
20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鲁迅的话强调了一个核心词“砥砺”,这与论点的部分相吻合,只要“砥砺一颗恒心”,即使不成功,也值得称赞,深化文章中心,并照应了开头。
4.示例:①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②树立恒心,要对人生意义深刻省思;③葆有坚强的意志。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观认识。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从第②段到第⑤段,依次给我们论述了怎样做才能有“恒心”,从中提取要点。第②段,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第④段,树立恒心,要有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第⑤段,葆有坚强的意志。做到这些,就可以培养“恒心”。
二、
1.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把握论点,可从其位置来分析:标题、开头和结尾处。本文以“3名男子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的图片写起,然后写到曾国藩、《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和哲人的名言,最后得出结论“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由此可以断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结尾段,从结尾段内容概括提炼即可。
2.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塑造丰盈的内心”“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层次关系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会不会影响”,然后再分析理由。第④⑤段通过曾国藩和《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事件,论证了“书籍是精神的营养品”这一观点,强调了书籍的精神作用;第⑥段论证了读书和生活的关系,强调了“读书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而这两部分内容正好与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相对应,所以两部分的内容不能调换,调换后前后不对应,论证的逻辑性就不严密。
3.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语言的能力。解答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能否去掉”,然后再阐述理由。通过这个句子来看,“不仅……而且”是一组递进关系的关联词,递进关系重在强调后者,强调“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不能突出阅读的重要性,使论证变得不严密。
4.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提振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能否证明中心论点,然后再阐述理由。论据和论点是支撑句(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即论据要能证明论点,论据必须与论点一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而这则材料恰恰是从精神的角度对士兵进行了鼓舞,论证了“阅读可以丰盈内心”这一观点,所以能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5.照片描述了3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6.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20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第④段主要介绍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关于“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围绕第④段,分3个角度。别人的评价,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自我的认识,正确认识自己,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深刻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的道理。
7.举例论证 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首先明确有几种论证方法以及各自的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第⑤段列举了名人武亦姝和雷海为的事例,即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名人事例论证了本段的论点。
8.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 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题目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指阅读带给人很多好处。文章①②段通过一个事例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了阅读的魅力。本文从第③段开始,每一段都是从不同角度阐述阅读的益处,且每一段开头都是这一段落的概括句,答出两点即可。
9.示例:曾有一段时间,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考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书目,从一本书中的具体一句话或某一情节阐发阅读带给自己的好处和改变,注意以小见大,越具体越细微越好。书籍对自己的改变,一定是正向积极的,催人奋发的。同时注意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三、
1.①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②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④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内容的能力。由文章的“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等语言组织答案。
2.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思路。文章先写“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接着写“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最后说“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据此总结。
3.材料一:第④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
材料二:第①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20
[解析]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材料一展现的是语言的特征,与第④段“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相照应,而材料二叙述的是语言的重要性,与第①段“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相照应。
四、
1.出门在外,要谦虚待人。或:一个人长大进入社会,要谦虚待人。(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主要观点的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可从第①段提取“出门见人应像见贵宾一样,谦恭地对待每一个人”作为答案的内容。
2.比喻论证。把人比喻成鸟,论证一个人长大成人走向独立,要自己去掌握生活和谋生的本领的道理,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像幼鸟飞上蓝天,自己去感受风承受雨,面对变幻无常的坏天气,然后才能‘翅膀硬了’”明显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论证了掌握生活和谋生的本领的意义。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3.①是一种社会文明(或体现着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文明);②惠人惠己(或可以收获人生的本领,获得更多机会)。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简要回答。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可提取第②段末的一句“而是一种修养和文明,是一种惠人惠己”作为答案。
4.示例:有一次我和妈妈乘火车去成都,与对面坐的叔叔攀谈,我发现叔叔懂的很多,就虚心求教,叔叔耐心跟我讲了许多他去西藏、甘肃的见闻,让我大开眼界。这一路,我既感觉开心,又收获了很多知识。(举例恰当,分析有理,表达清楚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事例。所举例子必须能够体现“出门如见大宾”的道理,并能论证谦虚待人对自己益处多的道理。分析有据,表达清晰。
五、
1.第②段: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第④段: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论点的概括能力。根据题干指定的段落,找出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如第②段结尾一句话,第④段第一句话,然后将其精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文章第③段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和“对自己人生没有责任心”两方面,强调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观点,很显然,正反两方面对比,使中心论点得到更有力的证明。
3.示例一: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20
示例二: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解析]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解答这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2)所选的人物及事例要能够支撑中心论点(即围绕“责任”,紧扣论点);(3)不能只有名人而无具体事例;(4)补充要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来阐释事例。围绕这几点,从中选择一个人物即可。
4.示例: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是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如我们中学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个性感悟。解答时,一定要结合选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对自己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责任感”来组织语言,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意思对即可。
六、
1.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此题相当于原文填空,我们只需要按照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章③~⑤段,会发现每段在段首都有总结性的论述。
2.举例论证,文章第③段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根据文中列举宋任穷、习近平、新四军伤病员、黄大年等人物和事例来论述“咬牙”是一种修炼的观点,可见运用了举例论证。题目要求试举一例可以从文中查找,格式为:文章第几段+某某事例+论证什么观点。举例论证的作用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3.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回答此类题目,一般注意三个要点:(1)提出了什么论点;(2)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3)得出了什么结论。仔细阅读第③段会发现,作者首先提出分论点:“‘咬牙’体现的是坚韧”;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4.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运用能力和仿写能力。首先要仔细观察画线句子,理清结构形式,其次分析人与事的关联性。本题画线句子的结构形式:“没有……‘咬牙’,就没有……”要求填写的人物与事件关联度高,没有前者,就不会创造后者。论据还讲究前后一致,因此填写的人物要有名,要创造业绩。
七、
20
1.该不算“狗拿耗子”。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或运用引用论证方法,生动地证明了作者对“重面相,轻品相”的态度,同时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该不算‘狗拿耗子’”一句是引用俗语,来表达作者对“重面相,轻品相”这一观点的意见。引用俗语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诙谐幽默,生动形象。
2.对比论证。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面相”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从本段中可以找到“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这是将“表层美容”与“深度美容”进行对比论证,突出了当下现实中的人们“重面相”而“轻品相”,也在告诫人们要引起注意。
3.放在第⑥段比较合适。这一段是从反面举例,所以放此段合适。
[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是说她“面相”好,而“很少承担社会责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是说她“品相差”,这一反面举例正好证明了“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这一论点。
4.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或者:人只有注重品相,才能真正立足社会,被人认可)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总结能力。古言“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一句,强调“立德扬名,可以不朽”,突出品相好才是永远的;时语“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同样强调了“人品”,突出“品相”的重要性,这些都论证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这一观点。
八、
1.①幽默让人思维敏锐、心灵舒展,给他人带来欢乐,为人际交往增光添彩;②让人笑,是一件值得人尊重的事;③幽默是智慧的标志,代表各民族的个性,国家的文化精髓;④幽默是“对付痛苦的最好武器”。
[解析] 本题考查论题提出的原因。答题时要全面考虑文章的行文思路,涉及制造快乐即幽默的特性和好处,本文第②段论述幽默让人思维敏锐、胸怀开阔;第③段论述幽默的本质是快乐;第④段论述幽默是智慧的标志;第⑤段论述幽默可以战胜痛苦。将以上分析整合概括即可。
2.引用论证,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突出了幽默的重要性,强调幽默是对付痛苦的最好的武器。
[解析] 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分析其作用,就是先找到这种论证方法所支撑的论点,然后结合论证方法的特点进行解说。本文第⑤段引用泰国人常说的话,证明了幽默能战胜苦难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使说理更深刻、透彻,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3.示例:一位美国的女读者喜欢钱钟书的作品,想要登门拜访他。钱钟书在电话中婉言谢绝了这位女士,拒绝的理由是:“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解析] 此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划定区域,理解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②段主要讲幽默可以让人思维敏锐、胸襟开阔,为人际交往增光添彩,围绕这一观点,举出的事例必须与幽默有关。
20
4.示例:我认为幽默是最好的良药,在学习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温和宽容、乐观自信的心态对待生活,为人处世多用幽默的手段制造快乐,用幽默的方法与苦难坎坷做斗争。(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阐发自己观点的能力。阅读文章,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幽默是‘最好的良药’”,用幽默来面对生活,回答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学习经历展开阐述。答题模式:摆观点+结合生活实际+紧扣论点的小结。
九、
1.①严格的自律;②艰难困苦的历练;③从读书中得来。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文章信息的提取。答题时,要熟悉文章内容,善于分析文章结构,抓住关键段落、句子概括,并且要善于分类总结归纳。题目要求梳理的是“涵养静气”的方法,从文章第②段最后一句“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可知后文开始讲述涵养静气的方法,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2.内容上:首段以儿子在屋内安静坐着,听声寻表的故事,引出本文论题“静”,也使文章开头避免平铺直叙,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论题。
[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句段的作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结构方面,这个故事位于文章开头,则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本文首段,在内容上,讲述了一则与论题相关的小故事,结构上引出了文章的论题,此外,以故事开头,还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画线句写毛泽东到喧闹的地方读书,在议论中属于举例论证,其作用就是论证了本段的分论点,即其前面的一句话:“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4.示例:行走以静心。在紧张的学习后,我通常会在闲暇时光独自走走,来一场安静的徒步之旅。在独自行走中,所有的不安、紧张、浮躁顿时烟消云散, 我看见天边褐红色的云霭逐渐变为鱼肚白的流云,我看见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栀子花上的柔软,我看见夜浓人往时那扇始终亮起的朱窗。行走中,我发现生活的美,行走以静心。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事例。本文围绕“我们要涵养几分静气”这一中心论点,依次还论述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三个分论点,补写可以扣住其中任意一个论点,只要举例典型,有代表性即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