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三幅图片中不当行为的共同点在于( )
①都没有履行法定义务 ②都是一般违法行为
③都应当受到行政制裁 ④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图一逃课是没有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表现,图二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表现,图三是
侵犯我国国家安全的表现,所以三种行为都没有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严重者会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观点错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
析图片内容,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2.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 违反刑事法律 B. 具有主观恶意
C. 造成严重后果 D.
法官独立裁决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具
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
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A 观点正确。
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2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的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根据
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难度值不大。
3.前不久,北京某医院门口,两名女护士下班时刚要打开被自己私自上了锁的共享单车,就被巡逻民警抓
个正着,两人被行政拘留 5 日。两名女护士私锁共享单车的行为( )①属于不文明行为
②是不道德行为,但不违法
③属于违法行为 ④应受刑罚处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为一已私利私锁共享单车既是不文明,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①③符合题
意,正确。
②④错误,题文中被行政拘留表明其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没有犯罪。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文材料中的关键
信息”被行政拘留 5 日“,据此,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4.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体现出我国法律( )
A. 主要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 对一切违
法行为都实施刑罚处罚
C. 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D. 通过制裁
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说明了我国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合法权益的,故
D 正确;
A 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
B 错误,对犯罪分子才实施刑罚处罚,
C 的说法是片面的,应坚持惩罚与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相结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此题体现的是保护作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主旨,排除错误的观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3
5.2018 年 3 月 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闭幕。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通过
了监察法,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对此,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 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
的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要求选出看法错误的一项。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履行了
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立法权,说明 ACD 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应排除。
B 的说法错误,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
不能直接行使。此项符合题目要求,应入选。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民代大会制度和法律的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根
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6.某反腐大剧热播期间,有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取该剧全集,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售卖。对此
认识正确的是( )①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②我们应该及时向剧组举报以行使监督权
③非法传播是违背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行为
④非法传播者侵犯了版权方的智力成果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这些不法分子传播售卖电视剧作品的做法侵犯了版权方的智力成果权,是非正义
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④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
①的说法错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只有构成犯罪,才会受到刑罚的处罚;
②的说法错误,我们向剧组举报,不是在行使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是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行使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维护社会正义,违法行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
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排除错误的观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7.漫画《不归路》给我们的警示有( )4
①违法,必受刑罚处罚
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③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④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漫画中的毒品属于不良诱惑,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防微
杜渐,防患于未然,②③符合题意,正确。
①观点错误,违法不一定犯罪,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
④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拒绝不良诱惑,违法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
据所学知识分析题意,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8.九年级学生阳阳沉迷网络游戏,为筹钱上网,他多次持凶器抢劫同学财物。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
刑三年。阳阳的行为是( )①一般违纪行为 ②应受刑罚处罚 ③严重违法行为
④应受治安处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表述,阳阳持凶器进行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可见阳阳的行为是违法
行为,也是犯罪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②③是正确的。
①是错误的,阳阳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排除。
④是错误的,他应受刑罚处罚,不是受治安处罚,排除。5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行为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排除错误的选项,
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9.某地执勤民警发现驾驶员没有随车携带灭火器,依法对其开具处罚决定书。此时,被罚驾驶员发现并指
出警车同样没放置灭火器。次口,当地交警支队发布“知错能改”通告,对警车驾驶员也依法进行了处罚。
以此事件作为论据,能够证明的观点是( )①公民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执法者应成为守法的标杆 ④法律的权威只能靠警察维护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中民警是国家的执法者,对没有装灭火器的公民依法处罚,但是民警自身身为执法
者也并没有做到安装灭火器,也对民警作出了相应的处罚,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要为公民做
示范和榜样。故②③正确。
①错误,题文中的财产所有权没有受到侵犯,因为民警是依法办事,而不是非法的。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
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选出正确的答案。
10.下表中对“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有( )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① 有序停放共享单车 遵守公共秩序
② 公共汽车上主动为孕妇让座 关爱他人
③ 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周边黑网吧问题 尊重社会公德
④ 男生帮上台表演的女生搬乐器 超出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尺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有序停放共享单车体现遵守公共秩序,公共汽车上主动为孕妇让座是关爱他人和友善的
表现。①②符合题意正确。
③错误,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周边黑网吧问题是行使监督权,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表现。6
④错误,男生帮上台表演的女生搬乐器这是正常的男女同学的交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遵守规则,承担社会责任,男女同学交往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本
题根据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
11.以下属于表征刑事处罚的是( )①以预防和惩治犯罪为主要目的
②以规范政府机关执法行为为主要目的
③以赔偿被害人财产损失等为主要手段
④以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甚至剥夺生命等为主要手段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刑事处罚是违反刑法,应当受到的刑法制裁,简称刑罚。它是以预防和惩治
犯罪为主要目的,以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甚至剥夺生命等为主要手段。①④符合题意,正确。
②不符合题意,这是行政处罚。
③不符合题意,这是民事处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刑罚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
项,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
12.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起,被称为南昌“史上最严”的禁燃烟花爆竹新规正式实施。2018 年元旦以来的一
个多月里,全市共查处非法燃放烟花爆竹案件 96 起,罚款 84 起,拘留 15 人。在禁燃区燃放烟花爆竹的
行为属于( )
A. 刑事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
C. 行政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答案】C
【解析】【分析】按照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即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行政违法
行为,即违反国家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即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违宪行为。其中民
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轻,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对社会
危害最大、性质最严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应分别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根据被查处的违法者所受到的处罚,7
应该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正确答案是 C 选项。
ABD 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反行为类别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违法行为类型的判断
我们可以从概念和承担的法律后果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13.某班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讨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事 件 判 断
①某位大学三年级女生应征入伍。服役期间表现优异,成为特战队
员
这是在依法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
务
②某退休教师将自己的所有财产捐赠给学校 这是在依法行使自己的文化教育权
利
③某公司未经允许使用名人照片做广告,被判侵权 该公司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④某人把两辆共享单车据为已有,被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并处罚
金人民币 3000 元
这种行为 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
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①判断正确,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②判断错误,退休老师将自己财产全部捐给学校,属于依法行使自己的经济权利——财产的处分权,
③判断错误,使用名人照片做广告侵犯了他 人的肖像权,
④判断正确,将共享单车占为己有,行为人符合我国《刑法》中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公民的基本义务,财产所有权,肖像权,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材料,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4.放学回家的路上,初中生小亮总喜欢将自行车骑到马路中间,惹得过往的司机一声声埋怨斥责。小亮
的行为( )①违反了交通法规 ②行使了通行自由
③构成了危险驾驶 ④漠视了自身安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8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中小亮将自行车骑到马路中间,违反了交通规则,缺乏规则意识,也不利于自身生
命安全,缺乏生命安全意识。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没有履行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
③说法错误,危险驾驶是指驾驶机动车造成危险,自行车不是机动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遵守规则和珍爱生命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本题分析题肢选项,联系实
际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答案。
15.图 1 所表示的是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育图示相同的是( )
A. 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B.
宪法,预防未虎年人犯罪法
C. 公民的基本义务,保守国家秘密 D. 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违法行为包括了一般违法和犯罪。图一中违法和犯罪的关系是包含关系,根
据宪法知识保守国家秘密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所以 C 符合题意,正确。
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和犯罪,公民的基本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和继承的认识,主
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6.下边漫画表明( )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9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从漫画中行贿与受贿都一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表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③④符合题意,正确。
①的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
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7.交通规则中的红灯,通常是限制自由的,但这种限制正是给予更多自由的保证。这说明( )①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②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③限制会让人们失去更多的自由 ④无限制的自
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
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
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①②④符合题意,正确。
③观点错误,限制自由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多的自由。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规则与自由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本题根据题肢选项内容,用排
除法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8.《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第二条规定: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
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要求公民维护公共秩序,是因为( )
A.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B. 维护公共秩序
需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
C. 维护了公共秩序才能提高公民的修养 D. 维护公共秩序
是我们的共同责任10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文中《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里要求公民维护公共秩序,因为维护公共秩
序是公民的共同责任,D 观点正确;
A、B 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们体现的是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C 观点错误,提高公民修养才能维护公共秩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维护公共秩序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
题意要求,分析题肢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9.截止 2018 年 2 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 25 部,修改法律 127 件次,做出法律解释 9
件。这( )①体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②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制定
③说明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④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 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分析】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法律,这是国家立法工作,表明法律由国家制定,
这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④符合题意;
①错误,题文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权,未体现最高决定权,
③错误,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法律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联系全国人大职权,依
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排除错误的题肢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20.2017 年 11 月 2 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了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
告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此案的判决表明( )11
A. 未成年人违法要受到刑罚处罚
B.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C.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D. 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必承
担刑事责任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文中校园暴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罚,表明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犯。C 符合题意,正确。
AD 观点太绝对,是错误的,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违法不一定犯罪,只有犯罪才承担刑事责任,
接受刑罚处罚;
B 观点错误,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犯罪的法律标志是刑事违法性,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分析题肢选项,联系犯
罪的特征等知识,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21.《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
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应当在 72 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
紧急的应当在 24 小时内作出。这表明( )
A. 法律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起规范作用 B. 法律是一切组
织或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C. 法律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D. 法
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答案】D
【解析】【分析】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题文中《反家庭暴力法》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来维
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体现的是保护作用,D 观点正确;
A 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观点错误,宪法是一切组织或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12
C 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
选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22.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其中,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则是( )
A. 纪律 B. 道德
C. 法律
D. 章程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其中,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
则是法律,C 符合题意,正确。
ABD 不具有强制性,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社会规则和法律的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
识,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23.1995 年,聂树斌因犯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被执行死刑。2016 年 12 月 2 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
回法庭宣告原审判决错误,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判给聂树斌家属法定赔偿金 2681399.1 元。
这一案例表明( )①获得国家赔偿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②追求正义完全靠司法机关公正司
法
③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④法律是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题文中聂树斌案的改判体现的是法律的保护作用,获得国家
赔偿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①④观点正确;
②观点错误,追求正义不仅要依靠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还要求公民要有法律意识,积极维护法律尊严,
③观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法律审判机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
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3
24.八旬母亲黄某,因担心自己去世后智障的儿子无人照顾,黄某选择杀害儿子。之后她投案自首。黄某
( )
A. 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 应受到法律的
制裁,凡是违法行为必须受到刑罚处罚
C. 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她是“因爱杀子”,情有可原 D. 不应受到法律的制
裁,她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并且投案自首
【答案】A
【解析】【分析】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八旬母亲黄某杀害儿子
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 符合题意,正确。
B 错误,犯罪行为才受刑罚处罚。
C 错误,只要违法就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D 错误,她行为触犯刑法,构成犯罪,应承担法律的责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和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
材料,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选出正确的答案。
25.根据 2016 年 9 月 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每年 9 月 5 日为“中华慈善日”。第一个“中
华慈善日”的主题是“以法兴善,助力脱贫”,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人自觉依法投身慈善事业。这表明
( )
A.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B. 乐善好施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C.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D. 社会保障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答案】A
【解析】【分析】法律和道德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制定慈善法体现了法律是道德的保障,A 观点正确,
C 观点不合题意,排除。
B 观点错误,乐善好施是公民的道德义务,
D 观点错误,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故答案为:A。14
【点评】本题考查对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
分析题干材料,明确题意主旨,可以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二、辨析题
26.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我们过安全、文明的生活。有些同学却与这背道而驰。课间打闹、说脏话;放学
之后去网吧等行为屡见不鲜,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些同学还很不服气地认为:“这些都是小事,老师真是
小题大做。”请依据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表述完整)
【答案】①认为都是小事,老师小题大做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②课间打闹、说脏话;放学之后去网吧等行为是违反校规校纪的不良行为;
③不良行为并非小事,严重影响我们中学生的形象。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诱发违法获罪;严重
影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④受到老师批评不服气,说明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⑤所以,应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观念判断题,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材料及观点,首先要先判断观点是否正确,
发散思维,密切联系所学知识,综合作答。材料中课间哄闹、说脏话、去网吧等行为,与学校倡导的过安
全、文明的校园生活相违背,是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不良行为并非小事,严重影响我们中学生的形象,
如果人人都有这些不良行为,将严重影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
违法犯罪。我们应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要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
民。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应自觉杜绝不良行为,同时应主动帮助同学改正不良
习惯。老师的批评目的是帮助同学改正缺点,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所以材料中的观点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遵守校纪校规、学会与老师交往、不良行为,防微杜渐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
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27.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青少年身心健康呈良好的发展趋势,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思想道德
和必备的法律观念,但也有一些青少年与主流文化相悖,出现诸如诚信缺失、政治信仰淡薄、法律意识不
强等现象,因此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两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甲:道德缺失影响远,
立德树人来扭转。15
乙:道德法律记心上,德法兼修促成长。
【答案】社会上道德缺失事件频频发生根源在于部分公民想道德素质低下,责任意识淡薄,这既影响个人
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立德树人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青
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道德和法律都是公民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或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
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树立道德意识,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德法
兼修,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解析】【分析】此题属于辨析类问题,“道德缺失影响远”的说法正确,我们可以从道德缺失对于个人、
社会、国家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角度说明;“立德树人来扭转”的说法正确,可以从进行道德建设对青少年
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进行说明;“道德法律记心
上”的说法正确,我们可以从道德与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节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德法兼修促成长”的
说法错误,我们可以从青少年既要增强道德修养,也要提高法治意识的角度进行说明。只要学生分析的言
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一定开放性,难度值中等。
三、材料分析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8 年 4 月 27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
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村料二表明了什么?
(2)谈谈国家制定这部法律的意义。 16
【答案】(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
(2)能够为保护英雄烈士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保护英雄烈士的名誉权、荣
誉权等人格尊严权;有利于形成学习烈士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分析】(1)从关键信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可知,体现法律是由国
家制定或认可的。从材料二关键信息“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知,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
(2)本题为开放性的试题,具体的意义可以从维护英烈的名誉、荣誉,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宪法及人格尊严权,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8 年 2 月 9 日上午,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对“杭州保姆纵火案”公开宣
判,以放火罪判处被告人莫焕晶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以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
币一万元,二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材料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调查
原
因
父母吵架,离婚或单亲,留守儿
童管束不严
通过媒体接触大量凶杀、暴力、色情
等信息并模仿
一时冲
动
结交不良少年并
被胁迫
比
例
75.27% 40.35% 20.23% 30.27%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特征和作用?
(2)结合材料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情急结合材料二反映的原因,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
和谐。
(2)家庭保护不力。
(3)加强家庭保护,创造和谐家庭氛围;正确对待网络,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克服不良情绪,培养良好
心态和素养;正确与他人交往,善交益友。
【解析】【分析】(1)题文中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处罚,表明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表明法律通
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等。
(2)此问认真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家庭原因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例最大,所以造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保护不力造成的。
(3)此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加强家庭保护、正确对待网络、提高自身素养、克服不良情绪等方面回答,17
角度多元化,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预防违法
犯罪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漫画一
漫画二
材料二:走路、吃饭、地铁、公交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总是拿着手机看。目前,
央视《共同关注》栏目呼吁,手机“低头族”越来越多,这些人不但忽视了多种安全隐患,还因长期低头
而忽视了人间亲情……
(1)漫画一中行人的行为按照其违反的法律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结合漫画二和材料二,谈谈青少年做“低头族”的危害。
(3)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避免“低头”不良习惯的。
【答案】(1)按照其违反的法律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①影响学习,甚至会荒废学业;
②不利于身心健康,对视力等造成损害,精神恍惚,;
③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不利于道德品质的提高;
④导致安全隐患,危害自身和公共安全;
⑤产生依赖心理,以致人际关系紧张,与父母、同学、朋友的交流形成障碍。
(3)①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专时专用;
②积极参加健康的生活,多与父母、朋友互动,爱好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
③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培养高雅情趣;18
④明辨是非,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⑤学会信息节食,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⑥不沉迷网络,不做低头族,培养坚强意志力。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漫画一中“低头族”的人们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是违反我国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2)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和漫画中的“低
头族”人群大有人在。根据我们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低头族”行为的危害性,实际上就是“沉迷网络”
的危害性。依据课本知识,我们应该围绕着“影响学业”“危害健康”“易受不良诱惑”“导致安全隐
患”“影响人际关系”等角度具体进行回答。
(3)实际上,本问就是要我们回答“如何预防沉迷网络的不良诱惑”。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依据
课本知识,我们可以从树立理想、努力学习、参加健康的文娱活动、正确对待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增强自
制力、学会信息节食等方面具体组织问题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珍爱生命,拒绝不良诱惑,网络的利弊,合理利用网络等知识的理解和运
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