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汽油用于清洗油污
C.金刚石用来制作玻璃刀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碳酸钙和水 B.高锰酸钾和汽油 C.碘和水 D.二氧化碳和水
3.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y可表示( )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 B.④ C. D.④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石灰水 B.食盐水 C.碘酒 D.冰水
5.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
A.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6.现有一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这些方法中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7.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面粉 B.胆矾 C.沙土 D.汽油
8.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B.R是KNO3
C.②③中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9. 要使某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加溶质 D.增加压强
10.已知30℃时,Na2SO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在一定量Na2SO3的溶液中加入6.4g Na2SO3后,恰好为30℃的饱和溶液。若用Na2SO3•7H2O晶体代替Na2SO3,欲使原溶液在30℃时恰好为饱和溶液,则需加入的Na2SO3•7H2O的质量为( )
A.12.8g B.14.6g C.20g D.25g
11.如下图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12.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得到饱和溶液
C、t2℃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到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7
13.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20℃时, 向68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2g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
C.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使其结晶的方法
D.分别将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40℃,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钠溶液
14.小红同学在一定温度下进行KNO3的溶解实验,实验数据如下,根据以上实验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实验2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C.实验4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验3大
D.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5.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t2℃时,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
7
B.c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C.在t1℃时,a、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二、填空题
16.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CO2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CO3和H2O.NaOH、Na2CO3、Na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物质
不同温度下在水中溶解度(S/g)
常温下在乙醇中的溶解度(S/g)
0℃
10℃
20℃
30℃
NaOH
42
51
109
119
17.3
Na2CO3
7.1
12.2
21.8
39.7
<0.01
NaCl
35.7
35.8
36.0
36.3
0.1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2)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20℃时饱和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不要求计算结果);
(3)请写出一种把Na2CO3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4)为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将CO2通入饱和NaOH的乙醇溶液中.请推测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依据是.
17.图甲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2)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乙),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7
(1)用图中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2)图②中用来取用NACl的仪器是。
(3)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位置见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g;根据计算需要量水的体积是(水的密度为1g/mL)。
(4)NACl称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10g的砝码有缺损,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10% 。
三、实验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右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省去)开展有关探究性实验。已知,过氧化氢足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开关K1和K2均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步骤如下:
Ⅰ.打开K1、K2,观察现象;
Ⅱ.关闭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观察现象;
Ⅲ.打开K1,观察现象;
Ⅳ.回收锥形瓶中的二氧化锰,洗净仪器放回原处。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步骤Ⅲ观察到试管①中的现象是:有气泡从导
管中冒出、,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类型是反 应(填“化合”、“分解”或“置换”);
(3)实验完毕后,回收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是、洗涤、干燥;
(4)由步骤Ⅱ、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7
20.为了探究“乙醇是否能溶于水”,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①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发现乙醇与滴有红墨水的水分层.
②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③……
[问题讨论]
(1)在水中滴入红墨水的目的是什么?
(2)在操作步骤①中,为了确保乙醇与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实验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要证明乙醇能溶于水,还应进行操作步骤③.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21.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 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
读数/mL
量筒最终
读数/mL
所需时间
/min
1 g铁粉、0.2 g碳和10滴水
100
70
约120
l g铁粉、0.2 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
100
70
约70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 (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4)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 %(保留3位有效数字)。
7
四、推断题
22.某化学第二课堂小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准备利用含FeSO4和CuSO4的废水(无其他难溶杂质),从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1)整个流程中,进行了两次操作1,操作1是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2)金属X 是______(填化学符号),其加入废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固体A中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写出固体A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冷却结晶法得到硫酸亚铁晶体前需要进行操作2,请问操作2是________。
2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的奥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
(1)A、B、C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______的功能。
五、计算题
24.某同学取20g黄铜(铜、锌合金)样品放入盛有200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219.8g,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
(2)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5.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相关数据如下: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7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质量
136.0
0.2
133.0
请计算:
Ⅰ.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
Ⅱ.该实验中反应的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______________
Ⅲ.理论上该实验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7
参考答案
1.A
【解析】A、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正确;B、汽油用于清洗油污是乳化现象,属于物理性质,错误;C、金刚石用来制作玻璃刀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A。
点睛: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2.D
【解析】A、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B、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错误;C、碘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故选D。
3.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水的质量减少,生成的氢氧化钙要结晶析出,溶液的质量也要随温度的改变发生变化,因为温度不变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选择A
考点:氧化钙的性质、饱和溶液的转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D、冰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是纯净物,故选D
考点:溶液的概念
5.A
【解析】A、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B、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C、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D、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仍为饱
7
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题意,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结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征、溶质的质量分数等,进行分析判断。
6.D
【解析】试题分析: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④加热升温,这些方法中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因为温度升高其溶解度变大。故选D.
考点:溶液的转化
7.B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的形式相互混合。A. 面粉以固体颗粒与水分子混合,错误; B. 胆矾以离子和水分子混合,正确; C. 沙土以固体颗粒与水分子混合,错误; D. 汽油以油滴与水分子混合,错误;选B
8.D
【解析】烧杯②中有100g水,其中溶解了60gR溶质,在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故R是KNO3。A. 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7.5%,正确;B. R是KNO3,正确;C. ②中有100g水,溶解了60g的KNO3,恰好是饱和溶液,③中有没有溶解的固体物质,是饱和溶液,正确;D. 因为不知道烧杯③中液体的温度,所以无法确定烧杯③中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故无法比较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的概念。
9.C
【解析】
试题分析:A. 升高温度不一定变为饱和溶液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降低温度不一定可行,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C. 增加溶质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增加压强不一定可行,因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压强无关,故答案选择C
考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0.C
【解析】
7
【详解】
设:6.4g Na2SO3溶解在质量为x水中达到饱和,由溶解度的意义可得:36g100g=6.4gx, x=64036g。设:加入的Na2SO3•7H2O的质量为y,由化学式Na2SO3•7H2O可知,Na2SO3•7H2O中Na2SO3与H2O的质量比=126:7×18=1:1,所以Na2SO3的质量为0.5y,含有的结晶水的质量为0.5y,由溶解度的意义可得:36g100g=0.5y64036g+0.5y解得:y=20g。故选C。
11.C
【解析】根据物理知识中的连通器原理,可知左右液面相平说明容器内压强和外界压强相等,当液面发生变化;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液面上升了些说明容器内压强减小,根据热涨冷缩现象,导致压强变化。A、 活性炭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使容器内温度不变,压强不变,液面不发生变化,错A误;B、生石灰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右边液面上升,左边液面下降,B错误;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容器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右边液面降低,左边液面上升,C正确;D、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右边液面上升,左边液面下降,D错误。
故选:C。
12.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图形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正确;t1℃时,丙的溶解度为40克,故5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丙,B正确;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才相等,C错误;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到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D正确。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3.D
【解析】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在20℃~30℃温度范围内分别从36g--36.3g、31.6g--45.8g,所以曲线会相交,故A正确;
B、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68g的变化溶液中含有氯化钠18g,所以向68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2g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8%,故B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
7
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使其结晶的方法,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20℃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分别将20℃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40℃,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大于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
点睛:
固体的溶解度表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4.D
【解析】A、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100g为水的质量;故A错误;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因还能溶解溶质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该温度下,实验3、4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相等,故实验3、4得到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错误;
D、当向水中加入固体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二者的质量之和,表明溶液中有溶质固体剩余,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故实验3、4得到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也表明在在该温度下,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110g硝酸钾,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时应溶质质量110g,溶液质量为210g;
15.B
【解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从而可以确定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②判断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出提纯物质的方法等。
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即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由于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c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2℃时,有晶体析出,此时仍是饱和溶液;
由于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7
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降温结晶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混有少量b的a,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16.(1)增大;(3)加入碳酸钠;(4)有沉淀产生,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很小
17. 33.3%b>a>c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析】 (1).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溶解25g,得饱和溶液,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g÷(25g+50g)×10%≈33.3% (2).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b的溶解度减小,降温时析出晶体,得t1℃的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变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3). 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析出固体,使溶液变浑浊。
18.(1)②⑤①④③ (2)药匙 (3)18.2 (4)163.8 (5)小于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先取溶质,然后进行称量,先将固体放入烧杯,后量取需要的溶剂的质量,最后溶解。图②中用来取用NACl的仪器是药匙。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位置见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18.4g;根据计算需要量水的体积是=18.2克/10%-18.2克=163.8克(水的密度为1g/mL)。NACl称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10g的砝码有缺损,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少,因为称量的固体质量会偏小。
考点:配制溶液
19.(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白磷在热水中燃烧、4P+5O2 2P2O5、化合反应
(3)过滤
(4)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解析】
7
试题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产生氧气,白磷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温度不相同,可探究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一条件。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考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0.(1)为了显色,便于观察现象. (2)用滴管缓缓滴入乙醇.
(3)静置后观察,发现红色均匀,液体不分层.
【解析】题中因为乙醇和水都是无色的液体,所以乙醇在水中是否溶解根本无法判断.加入红墨水,通过红墨水的颜色看到乙醇与水一开始分层,振荡后红色均匀不分层,说明乙醇均匀地扩散到水里,证明乙醇能溶于水.
21.(1)加快 (2)放热
(3)Fe2O3·xH2O (或Fe2O3)
(4)③1g铁粉、10滴水 (5)20.5
【解析】(1)实验①和②之间唯一的变量为是否有NaCl,根据含有NaCl的②组实验,反应所需的时间较短,得到NaCl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
(2)通过温度升高,可以直接得出铁锈蚀的过程是放热的过程;
(3)根据题干“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及“红棕色物质生成”,我们可以判定此物质为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xH2O[Fe2O3或Fe(OH)3];
(4)“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所以该对照组间唯一的变量应为是否含有碳,因为实验①还有碳,则实验③不含碳,而其它的因素应完全相同,所以实验③的样品组成为1g铁粉、10滴水;
(5)因为量筒内液体减少的体积即为广口瓶内所含有的全部氧气的体积,所以氧气的体积含量是30ml 146ml ×100%=20.5%.
22. 过滤 Fe Fe + CuSO4=Cu + FeSO4 Cu、Fe Fe + H2SO4 =FeSO4 + H2↑ 蒸发(或者蒸发浓缩)
【解析】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1)操作1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所以操作1是过滤;
(2)为除去废液中的Cu2+需加入活动性在铜前面的金属进行置换,要得到较为纯净FeSO4的溶液,只能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物中只有硫酸亚铁,加
7
入其它金属溶液中又混有其它溶质,加入过量铁粉是为了将铜离子全部置换出来。金属X 是Fe,铁加入废水后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 + CuSO4=Cu + FeSO4;加入的铁是过量的,固体A中含有Cu、Fe。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 + H2SO4 =FeSO4 + H2↑。
(3)通过冷却结晶法得到硫酸亚铁晶体前需要进行蒸发(或者蒸发浓缩)。操作2是蒸发(或者蒸发浓缩)。
23.CaOCa(OH)2CaCO3CaO+H2O=Ca(OH)2乳化
【解析】
【分析】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A是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C是碳酸钙。
【详解】
(1)A是氧化钙,化学式为:CaO,B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C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氧化钙在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3)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故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
24.(1)0.2g
(2)6.5g
(3)7.8%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氢气的质量为:20g+200g−219.8g=0.2g;(2)设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161 2
x y 0.2g
65x=161y=20.2g解得:x=6.5g, y=16.g
所以样品中铜的质量为20g-6.5g=13.5g,16.1g219.8g-13.5g×100%=7.8%。
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6.5g,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
7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7.8%..
25. 0.1mol设H2O2的物质的量为xmol
2H2O22H2O+ O2↑
2 1
X 0.1
X=0.2(mol)5%
【解析】 (1).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氧气的质量为:136.0g+0.2g-133.0g=3.2g, 即为 0.1mol, (2). 设H2O2的物质的量为xmol
2H2O2MnO2 2H2O+ O2↑
2 1
X 0.1mol
X=0.2(mol)
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2mol×34g/mol=6.4g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4g÷136.0×100%=5%
答: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