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时 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 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 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 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
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 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
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画 的图象.
2.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
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 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 1 画二次函数 的图象.
【教学说明】①要求同学们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画图 y=x2 的图象,
同学们画好后相互交流、展示,表扬画得比较规范的同学.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②从列表和描点中,体会图象关于 y 轴对称的特征.
③强调画抛物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用直线连结,而非光滑的曲线连结,不符合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如图(1)就是 y=x2 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二:并非对称点,存在漏点现象,导致抛物线变形.
图(2)就是漏掉点(0,0)的 y=x2 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三: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抛物线要求用平滑曲线连点的同时,还需要向两旁无
限延伸,而并非到某些点停止.
如图(3),就是到点(-2,4),(2,4)停住的 y=x2 图象的错误画法.
探究 2 图象的性质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y=x2, ,y=2x2 的图
象.
【教学说明】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图象,教师帮助引导,强调画图时注意每一个函数图
象的对称性.动脑筋观察上述图象的特征(共同点),从而归纳二次函数 的图象
和性质.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y 随 x 的增大时的
变化情况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归纳,教师整理讲评、强调.
图象的性质
1.图象开口向上.
2.对称轴是 y 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低点.
3.当 x>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右升;当 x<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简
称左降.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已知函数 是关于 x 的二次函数.
(1)求 k 的值.
21
2y x=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4( 2) k ky k x + −= +(2)k 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最低点是什么?在此前提下,当 x 在哪个范围内取
值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此题是考查二次函数 y=ax2 的定义、图象与性质的,由二次函数定义列出关于
k 的方程,进而求出 k 的值,然后根据 k+2>0,求出 k 的取值范围,最后由 y 随 x 的增大而
增大,求出 x 的取值范围.
解:(1)由已知得 ,解得 k=2 或 k=-3.
所以当 k=2 或 k=-3 时,函数 是关于 x 的二次函数.
(2)若抛物线有最低点,则抛物线开口向上,所以 k+2>0.
由(1)知 k=2,最低点是(0,0),当 x≥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东广州中考)下列函数,当 x>0 时,y 值随 x 值增大而减小的是( )
A.y=x2 B.y=x-1 C. D.
2.已知点(-1,y1),(2,y2),(-3,y3)都在函数 y=x2 的图象上,则( )
A.y1<y2<y3 B.y1<y3<y2 C.y3<y2<y1 D.y2<y1<y3
3.抛物线 y= x2 的开口向 ,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 ,
当 x=-2 时,y= ;当 y=3 时,x= ,当x≤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
当 x>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
4.如图,抛物线 y=ax2 上的点 B,C 与 x 轴上的点 A(-5,0),D(3,0)构成平行四边
形 ABCD,BC 与 y 轴交于点 E(0,6),求常数 a 的值.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疑惑时,教师及时指
导.
【答案】1.D 2.A 3.上,(0,0),y 轴, ,±3,减小,增大
4.解:依题意得:BC=AD=8,BC∥x 轴,且抛物线 y=ax2 上的点 B,C 关于 y 轴对称,又
∵BC 与 y 轴交于点 E(0,6),∴B 点为(-4,6),C 点为(4,6),将(4,6)代入 y=ax 2
得:a= .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函数 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
2
2 0
4 2
k
k k
+ ≠
+ − =
2 4( 2) k ky k x + −= +
3
4y x= 1y x
=
1
3
4
3
3
8
2 ( 0)y ax a=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第 1、2 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从学生画 y=x2 的图象,从而掌握二次函数 图象的画法,再由图
象观察、探究二次函数 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归纳问题的能
力.
第 2 课时 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 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 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 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
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 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
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 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
2 ( 0)y ax a=
2
b
a
− x <
2
b
a
−
x >
2
b
a
− x <
2
b
a
−
2y ax bx c= + +
1
4
1
4= (x2-12x)+21
= (x2-12x+36-36)+21
= (x-6)2+12.
∴此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6,12),对称轴是 x=6.
②y=-3x2-18x-22= -3(x2+6x)-22=-3(x2+6x+9-9)-22=-3(x+3)2+5.
∴此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3,5),对称轴是 x=-3.
【教学说明】第②小题注意 h 值的符号,配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需多加练习,
熟练掌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也可以根据公式直接求解.
例 2 用总长为 60m 的篱笆围成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 S 随矩形一边长 l 的变化而变化,
l 是多少时,场地的面积 S 最大?
①S 与 l 有何函数关系?
②举一例说明 S 随 l 的变化而变化?
③怎样求 S 的最大值呢?
解:S=l (30-l)
=- l2+30l (0<l<30)
=-( l2-30l)
=-( l-15)2+225
画出此函数的图象,如图.
∴l=15 时,场地的面积 S 最大(S 的最大值为 225)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在几何方面的应用特别广泛,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确
定,同时所画的函数图象只能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抛物线 y=x2-6x+5 的顶点坐标为( )
A.(3,-4) B.(3,4) C.(-3,-4) D.(-3,4)
2.已知二次函数 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5≤x≤0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最小值 5、最大值 0
B.有最小值-3、最大值 6
1
4
1
4
1
4
S
LC.有最小值 0、最大值 6
D.有最小值 2、最大值 6
3.如图,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象开口向上,图象经过点(-1,2)和
(1,0),且与 y 轴相交于负半轴.
(1)给出四个结论:①a>0;②b>0;③c>0;
④a+b+c=0.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2)给出四个结论:①abc<0;②2a+b>0;③a+c=1;
④a>1.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掌握 的图象和性质.
【答案】1.A 2.B 3.(1)①④ (2)②③④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1)用配方法求二次 的顶点坐标、对称轴;
(2)由 的图象判断与 a,b,c 有关代数式的值的正负;
(3)实际问题中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最值.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第 1~3 题.
教学反思
的图象和性质可以看作是 y=ax2,y=a(x-h)2+k,
y=a(x-h)2+k 的图象和性质的归纳与综合,让学生初步体会由简单到
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2y ax bx c= + +
2y ax bx c= + +
2y ax bx c= + +
2y ax bx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