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及课时训练(共34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及课时训练(共34套新人教版)》 共有 3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逍 遥 游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于抱犊山中,后得仙而去。‎ 作品 ‎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著有《庄子》(后世也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评价 ‎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其哲学为“老庄哲学”。‎ ‎(二)人物轶事 视权贵如腐鼠 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天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炼食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它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 - 15 -‎ ‎(一)背景链接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也空前残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现实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常识整理 ‎《庄子》‎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  - 15 -‎ 记载。水击:在水面上振翼拍水。击,拍打。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六月息:六月 - 15 -‎ 三餐:一日的意思,意为只需一日之粮。果然:很饱的样子。‎ 宿舂(chōnɡ)粮:出发前一宿捣米储食。舂,捣掉谷壳。之:此。‎ 则死。晦(huì):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shuò):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蟪蛄(huìɡū):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 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大椿:树名。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了八百岁。乃今:而今。以久特闻:独以长寿著 - 15 -‎ eq \f(  德合一君,     而征 一国 者,   其自视,品德符合一位君主的心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 对而言。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无穷:指时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恶:何。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理解作者说理手法的运用以及庄子所谓“自由”的本质。‎ ‎3.辨别筛选文中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 15 -‎ ‎1.北冥有鱼        冥: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    ‎ ‎3.水击三千里 水:     ‎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南:     ‎ ‎5.适莽苍者 适:     ‎ ‎ 莽苍:    ‎ ‎6.三餐而反 三餐:    ‎ ‎ 反:     ‎ ‎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极:     ‎ ‎8.之二虫又何知 之:     ‎ ‎9.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斯:     ‎ ‎10.腹犹果然。 果然:    ‎ ‎11.翻译下列句子。‎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  ‎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  ‎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  ‎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5)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  ‎ 明确:1.通“溟”,海 2.古今异义词,海动 3.名词作状语,在海面上 4.名词用作动词,南行 5.往 形容词用作名词,郊外 6.古今异义词,一日的意思 通“返”,返回 7.尽 8.此,这 9.则,就 10.古今异义词,很饱的样子 11.(1)《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2)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3)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向南飞行。(4)哪用飞到九万里高空再向南飞呢?(5)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环节二:把握文意 ‎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 15 -‎ A.①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解析:选C ③是说鹏在天空往下看的情景;⑤是蜩与学鸠的浅陋见识。‎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动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飓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做对比,表明大小万物皆有 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D.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是不自由的。‎ 解析:选C C项,理解有误,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是“有所待”的。‎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小知不及大知        知:     ‎ ‎2.朝菌不知晦朔 朝:     ‎ ‎ 晦:     ‎ ‎ 朔:     ‎ ‎3.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    ‎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以:     ‎ ‎ 特:     ‎ ‎5.众人匹之 众人:    ‎ ‎ 匹:     ‎ ‎6.绝云气,负青天 绝:     ‎ ‎7.且适南冥也 且:     ‎ ‎8.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上:     ‎ ‎ 下:     ‎ ‎9.此小大之辩也 辩:     ‎ ‎10.翻译下列句子。‎ ‎(1)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 ‎(2)彼且奚适也?‎ 译文:  ‎ ‎(3)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 15 -‎ 译文:  ‎ 明确:1.通“智”,聪明,才智 2.清晨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3.指四季 4.凭 独 5.古今异义词,一般人 比 6.直上穿过 7.将要 8.向上飞 向下落 9.通“辨”,区别 10.(1)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2)它要飞到哪儿去?(3)盘旋在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环节二:把握文意 ‎11.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举出朝菌、冥灵、大椿、彭祖等例,是为了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B.作者在本部分作了一系列的比喻,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C.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但“汤之问棘”的一段话与第1自然段“北冥有鱼”内容重复有些啰嗦。‎ D.斥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解析:选C C项,这一段话不是重复,是与第1自然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故夫知效一官       效:     ‎ ‎2.行比一乡 比:     ‎ ‎3.德合一君 合:     ‎ ‎4.而征一国者 而:     ‎ ‎5.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 ‎ 树:     ‎ ‎6.彼于致福者 致:     ‎ ‎7.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     ‎ ‎ 反:     ‎ ‎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     ‎ ‎ 劝:     ‎ ‎9.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沮:     ‎ ‎10.犹有所待者也 待:     ‎ ‎11.神人无功 无功:    ‎ - 15 -‎ ‎12.翻译下列句子。‎ ‎(1)定乎内外之分,辨如何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文:  ‎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 明确:1.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 2.合 3.满意 4.通“耐”,能 5.古今异义词,即便这样 名词用作动词,树立 6.使动用法,使……到来 7.通“又” 通“返”,返回 8.全 劝勉,努力 9.沮丧 10.凭借,依靠 11.古今异义词,无所为,无功利。12.(1)他能认清自身与外物的分界,辨明荣耀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2)至人无自我,神人不求功利,圣人不立名。‎ 环节二:把握文意 ‎9.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在作者看来,他们就像斥一样无法摆脱主客观限制而“有所待”。‎ B.宋荣子、列子有似于大鹏,比众小高一些,但仍有所依赖,算不得逍遥游。‎ C.作者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自由境界,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D.作者构思巧妙,运用先扬后抑,层层铺垫,在对比中生衍,然后又一个个因有所待而被否定,最后推出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揭示主题。‎ 解析:选C C项,“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说法不对,“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世间的毁誉得失都可以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生命极短促的朝菌、蟪蛄,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不足为道。‎ C.彭祖活了约八百岁,世间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太可悲了吗?然而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一样吗?‎ D.第二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 解析:选D 第二段文字的目的是论证“小大之辩”这一论点。‎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5 -‎ 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 解析:选D D项,赞扬列子错。作者认为他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 ‎                                         ‎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自由 ‎1.从教材中积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明的人不追求立名。在庄子看来,只有完全摆脱了这些限制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遨游于天地之间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2.从历史中积累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3.从现实中积累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一生为自由而战,是个坚强的反种族隔离斗士,并曾因此入狱27年。他的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人人有平等机会,和谐共处的自由民主社会,他表示愿意为实现理想而牺牲自己。‎ ‎4.从名言中积累 ‎(1)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如果需要外界什么东西,他一定会选取那些最高尚最美好的……——高尔基 ‎(2)无论付出什么代价,自由都是值得争取的。——马克·吐温 ‎(3)自由一旦发芽,就是迅速生长的大树。——华盛顿 ‎(4)不自由,毋宁死。——胡适 ‎(二)这样运用素材 - 15 -‎ ‎   追求自由 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像庄子一样“曳尾于涂中”做那只自由自在的龟;你可以像庄子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摆脱限制,做遨游于天地之间的大鹏;你可以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像李白一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此你不必为名声地位而煞费心机,从而追求自己绝对的精神自由。‎ ‎[领悟] 文章确立的中心是“追求自由”,围绕这一中心如何选择论据,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在寻找我们熟悉的人物和事件时,重点落在“自由”在人物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体现在庄子的身上就是:他用生动的比喻来表达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和诠释。运用素材时可以抓住该特点,使用恰当的叙述方式来表达,就可以准确地运用我们积累的素材了。‎ ‎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泥沼的围困中挣脱出来,但是似乎你越挣扎,而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充当自己的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庄子这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对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 15 -‎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飞翔一生吧。‎ 佳作赏析 ‎“庄子的翅膀”是什么?是庄子超越世俗、不可羁勒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庄子能在泥淖一样的浊世中“毫发无损”,质性皎然;而“我”却在现实中倍感沉重。文章就在这两相对比中,凸显了先哲的伟大之处,给人以启迪。‎ 写作借鉴 ‎1.学对比 文中处处充满了对比:“人到中年,我感到沉重”,庄子却“凭他的一对翅膀”“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轻盈自由。对比中更彰显了庄子思想的可贵与伟大。‎ ‎2.学构思 众所周知,庄子一生淡泊名利,超脱俗世,追求自由,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把庄子的这种思想比作他的一对翅膀,并带它穿越历史的沧桑飞向精神的高空。构思之新颖独特,值得我们借鉴一二。‎ ‎3.学比拟 - 15 -‎ 文章大量使用比拟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地为读者刻画了庄子这个卓尔不群的人物形象。如“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一句运用拟物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庄子不受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高贵品质。‎ ‎4.学整句 文章气韵流畅,音节和谐,整句的使用功不可没,如“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整句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更清晰,更严谨。‎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注释:①此诗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主要内容为托周文王作以自儆并刺王室。 ②鲜(xiǎn):少。③克:能。‎ ‎[翻译] 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或: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明理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都有好的开始,但坚持下去、坚持到底就难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情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甚至走了过场的原因。“坚持”这两个字,说起来确实容易,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在工作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一个人是勤奋的、努力的、充满热情的,但缺乏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缺乏慎终如始的自律能力,不能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不住各种事物的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选择了放弃,给自己的成功关闭了一扇窗户。所以,做事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善始善终,贵在坚持。‎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注]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方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 狃(niǔ):习以为常。‎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译文:  ‎ ‎(2)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 15 -‎ 译文:  ‎ 参考答案:(1)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2)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参考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双语创作的才女——严歌苓 严歌苓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她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 高质、涉猎广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天浴》《梅兰 芳》等。‎ 海外写作,根植中华     ‎ 严歌苓年轻时经历军旅锤炼,后半生在国内外辗转,对很多地方有认同感,但北京对她来说是家的存在。她年轻时曾在北京工作了8年,父亲晚年在此地定居,现在北京是她在国内搜集素材的中转站,不断给予她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动力。这座城市,如同流淌在她血液中的东方传统,不因身在他方而淡漠。‎ 多年海外旅居和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生活让严歌苓的感情更深沉,知识更广博,艺术观念更新颖。她在旅居海外期间笔耕不辍,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华文化,写出了大量充满寓意的跨越中西文化的作品。在严歌苓看来,“因为华人在海外比较孤独,所以海外华侨华人会更爱祖国、更有使命感,而且因为距离的关系还可以换个角度看历史”,而自己身为华人作家,有着这样的写作优势,也就更有提高中华文学影响力的使命感。‎ 沉得下心,吃得了苦 - 15 -‎ ‎1988年,严歌苓初到美国,过着忙碌而辛苦的留学生生活:每天读14至15个小时的书,每天打工4小时来赚取房租,花6个月时间专心学英语。除了经历过生活中的困苦,严歌苓在舞蹈和写作方面的刻苦也令人惊讶。严歌苓是舞蹈演员出身,为了克服腰腿很硬这种不利条件,她每天4点起床练功,写信的时候也会把一条腿举过头顶绑起来。写作出名后,严歌苓每天依然写作6小时,为了兑现承诺了别人的稿约,“有时候真是勤奋得写到 想吐”。‎ 现在的她,可以自信地说:“学习这个东西,只要肯吃苦,没什么难的。”但“吃苦”这个词背后的努力和辛苦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她要求自己凡事要做就做到“登峰造极”,饱含感情才能有不竭的创造力,刻苦学习才能得到知识和学位,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生动真实的作品。‎ ‎[人生教益]‎ 严歌苓如果没有丰富的游历世界生活,没有善于吸收海外先进艺术观念的意识,是很难取得如此成就的。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故步自封,要勇于走出去,要善于博采众长,如此方能提高自己。‎ 创作不是枯坐的臆想,更不是虚妄的游戏。厚积方可薄发,严于律己,方能独善其身,亲历才能了悟,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才能胸有千言,下笔如有神助。正是刚开始时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苦难对自己的磨砺,才造就了严歌苓后来写作上的得心应手,进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 15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