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 D项,“区”在文中的意思是“天空”,“趋”的意思是“快步走过”。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雾”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A.敢竭鄙怀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四美具,二难并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解析:选D 例句与D项,都为名词作状语;A项,使动用法;B项,意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阮籍猖狂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俨骖于上路
解析:选B 古今义都是“一个”的意思。A项,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C项,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D项,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
4.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C ①连词,反而,却;②副词,将要;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译文: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
- 6 -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参考答案:(1)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关键词:“共”“长天”,语句通顺流畅)
(2)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关键词:“屈”“窜”,语意通顺流畅)
(3)年老气概应当更壮,哪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决不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关键词:“益”“宁”“且”,语意通顺流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 , 。”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 ”两句描绘了山岭平原辽阔,河流湖泽纡回的壮丽图景。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 。”
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3)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一)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二)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
- 6 -
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三)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卷五)
[精读设计]
1.“勃六岁解属文”中“解”可翻译为“懂得、明白、理解”,“属”译为“写,写作”。
2.“才藻相类”中“类”译为“相近,相当”。
3.“是交构之渐”中“是”译为“这”,“渐”译为“兆头”。
4.“会赦除名”中“会”译为“适逢、恰巧”。
5.“坐勃左迁交趾令”中“坐”译为“由……而获罪”,“左迁”译为“被降职”。
6.“先器识而后文艺”中“先、后”为词类活用,均为意动用法,分别译为以……为先、以……为后。
7.“请遂成文”中“遂”译为“完成”。
8.“不易一字”中“易”译为“改动”。
9.“都督阎公不之信”一是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应为“都督阎公不信之”,可翻译为“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斥:斥责
B.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C.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D.勃往省觐 省:节省
解析:选A B项,“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自己之外的人或物,有成语“待人接物”;C项,“当”,判罪;D项,“省”,探望。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6 -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解析:选D 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大意,然后根据“初”“先”“及”等表顺序的词切分出大层次,据此可排除B、C项。“数升则酣饮”中“数升”指所磨之墨,A项明显句意不通。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参与了盛会并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解析:选B 王勃写《檄英王鸡》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译文:
(2)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
译文:
参考答案:(1)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篇文章,已经预先构思好了。(而:表转折。意属:本意归向于、本意倾向于,可意译“本想让”。宿:预先)
(2)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及:等到。以:介词,拿。让:推让、谦让)
参考译文:
- 6 -
(一)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陷害)的兆头。”(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增加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他才被)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暴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免除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畴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他溺水而亡,时年二十八岁。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二)父亲王福畴因这件事而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重新修建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接受)没有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了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三)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篇文章,已经预先构思好了。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禀报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他的文章)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三、语言表达专练
11.试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取四个关键词概括其内容。
- 6 -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得名。公元675年,王勃写了《滕王阁序》后,这座楼阁则更是名传千古了。历时1 300多年,历代屡毁屡兴达28次,1926年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经过南昌市民的几年努力,1989年重阳节,滕王阁终于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
答: 、 、 、
参考答案:滕王阁 创建 得名 屡毁屡兴
12.仿照前两句的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以构成结构整齐、匀称的排比句。
王勃不亲登滕王阁,断然写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不亲临庐山观瀑布,也绝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 , ; , 。
解析:仿用句式关键是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及所用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注意排比句的各个分句中嵌入古诗词名句,要抓住某位诗人因有某种亲身经历而写出了某个妙句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杜甫不亲登泰山 定然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眼界 陆游不参加抗金斗争 也不会进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的幻境
1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在倾诉的过程中,将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而朋友的安慰,或许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
①找朋友倾诉并不一定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
②
③
解析:解答这类问题,应注重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断这些说法的正误。比如“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的说法过于绝对,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可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但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和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同理可证,“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的说法过于绝对,得到朋友的理解,也许可以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但得到朋友的理解和缓解消极情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的说法过于绝对,思考角度的变化,也许能让我们走出困境,但思考角度的变化和走出困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②得到朋友的理解不一定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③思考角度的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走出困境。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