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及课时训练(共34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及课时训练(共34套新人教版)》 共有 3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宇宙的未来 ‎                                        ‎ ‎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  史蒂芬·霍金(1942-2018),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在经历了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用仅能活动的三个手指敲击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进行他的宇宙学研究。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2002年8月,霍金来到中国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刮起一阵“霍金旋风”。‎ 作品 ‎  《时间简史》《时空本性》《果壳中的宇宙》等。‎ 评价 ‎  英国物理学家,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二)人物轶事 ‎“宇宙主宰者”的可爱 霍金来中国访问时,一位记者问他:“您认为下个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将是什么?”‎ 霍金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他一面说,一面向翻译露出孩子般顽皮的笑容,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 ‎“您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是什么?”霍金答道:“我还活着!”‎ 即便在学术报告会上,霍金有时也会开一个玩笑,让大家乐一乐。每次学术报告后听众可以提问,回答问题时由于操作需要时间,听众一般至少得等十来分钟,这时霍金就会告诉大家:“在我准备答案的这段时间里,请你们看看报纸,相互交谈,放松一下。”可是,有时问题很简单,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的时候,为了逗乐,他也会故意让听众等上5分钟,这时听众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出笑声。可见,霍金喜欢捣蛋的天性丝毫没有改变。有一次,他得意地说:“实际上我比失声之前更加能说会道了。”‎ - 13 -‎ 背景链接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是大爆炸宇宙学。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方法。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第一个提出了动态宇宙模型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种“原始原子”不断分裂、膨胀形成的。他推测:如果宇宙中物质的质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就会继续膨胀下去,成为“开放的宇宙”;反之,就会坍缩,成为“闭合的宇宙”。1948年,出生在苏联的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大爆炸”学说。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早期温度极高,物质密度极大。在那时,物质被压缩成一个奇点,时间和空间都毫无意义。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爆炸”,温度逐渐冷却,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观测到的宇宙。在这种大背景下,霍金于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做了一次讲演。本文即是这次讲演的讲演词。‎ ‎                                         ‎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恍惚(huǎnɡ hū)    (2)咒语(zhòu)‎ ‎(3)尴尬(gān gà) (4)耶稣(sū)‎ ‎(5)坍缩(tān) (6)逾越(yú)‎ ‎(7)逃逸(yì)‎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臭 (2)旋 ‎(3)量 (4)涨 ‎ 2.语境辨析法 ‎(5)他躲在屏(píng)风后面屏(bǐng)住呼吸偷听。‎ ‎(6)小虎围着猪圈(juàn)跑了一圈(quān)。‎ ‎(二)写准字形 - 13 -‎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模棱两可: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对事物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 ‎(2)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3)感恩戴德:对别人所给的恩德表示感激。‎ ‎(4)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对于臭名昭著的人,刘非也感恩戴德,说明他是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人,这种人是微不足道的。‎ 辨析:“微不足道”一般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此处错误地理解成了“这个人不值得称道”。‎ Ⅱ.易混辨析 ‎1.限制vs制约 课本 原句 ‎  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辨析 ‎  限制:①规定范围,不许超过;②规定的范围。‎ 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即境 活用 ‎  奥巴马背后是民主党,民主党主张经济活动中突出政府的作用,限制大财团在经济活动中的垄断。但是奥巴马想摆脱美国金钱政治的母乳,几乎是不可能的,政治受金融寡头制约的现实很难改变。‎ ‎2.探究vs探索 课本原句 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辨析 ‎  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 ‎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 即境活用 ‎  我们应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 13 -‎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这篇文章的讲演主题是什么?‎ 答:  ‎ 明确: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即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 ‎2.阅读全文,补写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处,理清文章思路。‎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1~6段)‎ ‎  指出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通过写巫师、牧师、宗教狂热者等非科学家们对未来的妄测,反衬科学家预测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 ‎(7~13段)‎ ‎  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科学家可以对宇宙作可靠的预言。‎ 第三部分 ‎(14~25段)‎ 宇宙未来是坍缩还是膨胀,要看它的密度是大于还是小于临界值,而预言宇宙的未来,关键是要弄清楚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第四部分 ‎(26段)‎ 总结全文,再次阐明对宇宙未来的认识。‎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 ‎1.学习本文灵活而富有趣味的开篇方式。‎ ‎2.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3.掌握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方法。   ‎ 一、研习课文第1~13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 作者讲演的题目是“宇宙的未来”,开头却先讲了许多历史故事,这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是“跑题”了,还是与话题有关联?‎ 答:  ‎ - 13 -‎ 明确:如同中国古代说书人先讲一段别的故事以引起正题一样,本文先从古代的先知、女巫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作者敢于讽刺那些古代预言家,正是代表科学界表明了一种自信,因为科学的预言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可以用科学原理加以说明的。所以说,“讲史”是为了“衬今”,不是“跑题”,而是与话题相关联的。‎ ‎2.第8自然段,“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说明了“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 ‎3.第11自然段开头一句“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 明确:拟人。表明了宇宙的其他星系与地球的关系,其言外之意是宇宙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这也是作者对人类的警示。‎ 二、研习课文第14~19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第14自然段中“再投胎”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这个例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  ‎ 明确:“再投胎”的例子说明不管发生什么,星系之间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这个例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宇宙“大挤压”之前和之后的事件,喻体是“某一死者”和“新生的婴儿”,形象地说明“大挤压”前后宇宙是完全不同的。‎ ‎5.第19自然段“这样,如果我们仅仅依据观测证据,则可预言宇宙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中加点词语有何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  ‎ 明确:“如果”“仅仅”“则可”等词语,表现了作者说理时措词非常严密,体现了科普文准确严谨的特点。‎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这篇讲演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哪两种命运?‎ 答:  ‎ 明确: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对此,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做出了科学的论断,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何开篇设置悬念 ‎[写法领悟]‎ - 13 -‎ ‎《宇宙的未来》一文,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主旨,即宇宙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但接着却话锋一转,“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其中的“几乎”强调范围之广,“大错特错”强调错误程度之深。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听者的好奇心:为何所有的预测都是错误的?为什么科学家坚信他们能预测未来?他们预测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的未来”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为了激起听众的兴趣,作者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开篇引入话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写法指导]‎ 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起首提出疑问,或是设置一个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开头设置悬念,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人物方面的。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设置问题,引出下文 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花季青年,能撇开家长的支配,我的季节我做主,我的地盘我做主吗?‎ 带着这道千年的难题,我穿越时空隧道,飘飘悠悠地来到了春秋战国,我要叩问孔子,叩问屈原,看看他们如何回答这个千古难题。‎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三言两语就留下悬念,同时,文字也给人厚重之感。若能在文章开头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读者思考的兴趣,或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便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2)剪辑一个精彩的片段,让人想读 如:‎ ‎“快点!站好!右边第三个,手指贴紧裤缝!”‎ ‎“你——站出来,出来站还站不好,就给我站一个下午!听见没有?”‎ 那位教官正对着我前面的那几个男生凶巴巴地训话。再看看那几个男生,平时总是高昂着头,对女生更是凶巴巴的,此时,全都成了绵羊。‎ 文中如雷的吼声,严厉的批评,鲜明的对比,只三两句,就迅速地粘上了读者,让读者欲罢不能,只有乖乖地看下去。‎ ‎(3)展示一个重要的物件,吸引读者 如:‎ ‎“号外,号外,林立在大学的姐姐来信了,里面还有一沓照片呢!”‎ 静谧的中午就这样被打乱了。宁静的嗓门天生尖锐,加上她刻意捏起了嗓子,又运足底气,就格外具有震撼力。几个小子,加上几个“野丫头”早已按捺不住,一群“疯子”冲出来就想抢信。就连几个睡觉特别香的家伙也睡眼蒙眬地喊:“什么事?什么事?这么刺激!”‎ - 13 -‎ 你肯定也被这神秘的信拽着,急切地想知道那里面是什么了吧?你可以猜想,文章就这样一路悬念地展开,紧紧地牵扯住读者的视线。‎ ‎(4)进行倒叙(巧设悬念法)‎ 倒叙开头,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示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高考作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倒叙开头的角度是很丰富的,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 ‎(3)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 ‎(4)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 ‎(5)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6)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 请你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为“感动”这一作文话题写一个开头。‎ 答:  ‎ ‎ ‎ ‎ ‎ ‎ ‎ 参考答案:‎ ‎(1)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一把蓝色的雨伞》)‎ ‎(2)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感动》)‎ ‎(3)如果我告诉你有人是那么渴望生病,而且是轰轰烈烈地生一场大病,你是否会相信呢? (《渴望生病的女孩》)‎ ‎(4)一天,正走在路上,手机响了,话筒里是个稚嫩的小女孩的声音:“爸爸,你快回来吧,我好想你啊!”凭直觉,我知道又是个打错的电话,因为我没有女儿,也没有儿子。这年头发生此类事情也实在是不足为奇。我没好气地说了声:“打错了!”便挂断了电话。接下来几天里,这个电话竟时不时地打过来,搅得我心烦,有时我态度粗暴地回绝,有时干脆不接。(《让人流泪的手机号码》)‎ ‎                                        ‎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 13 -‎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细节决定成败 ‎1.从教材中积累 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一文中,在论述物理方程的解具有不稳定性时指出: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细小的事情往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从历史中积累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失事的根源在外部燃料箱脱落的一块绝热泡沫碎片击中左翼前缘,使热防护层形成裂孔,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进入机体,酿成大祸,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正是由于对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和外部燃料箱表面材料检验这一细节的疏忽而酿成了人间惨剧。‎ ‎3.从现实中积累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工艺上的小差异,显示出民族素质上的大差异。”海尔正是正视了小小的细节差别,从设计的人性化,销售的合理化,到最后的竭诚服务,海尔靠着一点一滴的细节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使海尔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百强企业。‎ ‎4.从名言中积累 ‎(1)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戴维·帐长德 ‎(4)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通中庸。——《中庸》‎ ‎(5)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古英格兰民谣 ‎(二)这样运用素材 ‎   许多事情的成败往往决定于一件微小的事,哥伦比亚号因为发射前一个小数点的计算错误而机毁人亡。一个小数点,在我们平时计算中也许微不足道,可关键时刻,却决定了七位飞行员的命运。史蒂芬·霍金在《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指出: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我们怎么能再说:“一点小细节而已,别在意”呢?因此,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学,都应注重细节,不要以“大行不顾细谨”为借口,大意了事,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 ‎ - 13 -‎ ‎[领悟] 片段论述的中心是“许多事情的成败往往决定于一件微小的事”。作者在论述时,首先列举哥伦比亚号因一个小数点的计算错误而导致失事的例子,表现细节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巧妙引入课文素材,进一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细节决定成败”的结论。课文素材运用自然贴切,这给我们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课文素材以有益启示。‎ ‎ ‎ 他不仅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也是一位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生斗士,他是谁?他就是史蒂芬·霍金。‎ 如果说他的命运曾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现在就可以说因为他的坚强意志,这花架已经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现在就可以说因为他的坚强意志,这夜空已经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现在就可以说因为他的坚强意志,这土地已经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是的,他之所以被人称道,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非凡的科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生斗士。‎ 先来看看他的成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艰辛,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推动了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被尊称为与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足以使他凌驾于当今科学金字塔的顶峰,成为一颗最耀眼的北斗星。‎ 我们在惊叹他在事业上的非凡成就的同时,也不免会感叹他命运的不幸和他意志的无比坚韧。在他身上,不仅闪耀着智者无比的光彩,更散发出一种斗士所特有的一种韧性,他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他,是人生的斗士。‎ - 13 -‎ 记得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个女记者提出了一个令全场顿然无声的无比尖锐的问题,她问:“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众所周知,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几根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是无比的悲惨。然而,霍金很镇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是的,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朋友们,你们是否已为霍金这种“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自信力和“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而折服?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也许,在我们人生道路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让我们怀着魏源“直与天上争春回”的豁达,拍拍我们身上的灰尘,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吧!‎ 霍金,他就是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他就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佳作赏析 霍金,作为一个全身瘫痪的残疾人,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简直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关于这一点,本文作者一定作过深入的思考,并搜集了好多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是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霍金就不可能栩栩如生。你看,连霍金的精彩细节作者都捕捉到了。如果不是这样,作者对霍金的定位——人生的斗士,也不可能这么准确。也就是说,这篇述评之所以出彩,应该是得益于作者对霍金的熟悉。‎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文章以第三人称设疑,照应题目的同时,快速引出人物,简洁优美,可谓“凤头”。‎ ‎2.学修辞 第二段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霍金奋斗的价值与意义。‎ ‎3.学引用 在记者尖锐的问题面前,霍金给出了让人感动的回答,直接引用人物的原话,更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学结尾 文章连用两个比喻句结尾,简短有力,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霍金之于时代的重要意义,可谓“豹尾”。‎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中庸·二十五章》‎ ‎[翻译] 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 - 13 -‎ ‎[明理知义] 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 移树说(节选)‎ 明·李东阳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①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②其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③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④其坎之棱⑤,树腰而卧之⑥,根之罅实以虚壤⑦,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塾,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次。棚木⑧而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⑨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⑪。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条干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注] ①规:环绕树根划定所掘坎穴之面积。②坎:掘土成坎,用作动词。③碇(dìnɡ):停船时用以沉落水中的石块,类今之锚。④陊(duò):毁坏。⑤棱:指土坎之类的某一边。⑥(ɡēnɡ):大绳。这里作动词,指以绳捆缚。⑦虚壤:所挖的浮土。⑧棚木:架木。⑨翼:协助。⑩百武:百步。⑪门:指墓门。‎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译文:  ‎ ‎  ‎ 参考答案: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参考译文:‎ - 13 -‎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吧。‎ ‎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 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 13 -‎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有6 000多种,经历了约10 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人生教益]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 13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