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及课时训练(共34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5讲义及课时训练(共34套新人教版)》 共有 3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  陶渊明(约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作品 ‎  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另一类题材的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评价 ‎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人物轶事 陶渊明谈读书 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陶渊明求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说:“天下哪有读书的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然后他又指着稻田里的一棵小苗说:“你虽然没看见它长,但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能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一块有马鞍一样凹面的磨刀石对少年说:“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并没有看到它磨损,但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它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请陶渊明为他留几句话。陶渊明欣然答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 16 -‎ ‎(一)背景链接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Ⅱ.文化常识 ‎1.诸侯以惠爱为德。‎ ‎(1)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2)公:是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如:宋襄公之“公”是爵名,晋文侯之“侯”为爵名。‎ ‎(3)诸侯称国君,也可称爵名;侯爵、伯爵诸侯在封国内也可以通称“公”。如:齐桓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齐公即齐侯。‎ ‎(4)王: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春秋时周衰,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僭号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2.仲秋至冬。‎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 16 -‎ - 16 -‎ - 16 -‎ - 16 -‎ ‎ ‎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把握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的。‎ ‎3.辨别筛选文中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一、阅读课文序文部分,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生生所资      生生:    ‎ ‎2.幼稚盈室 幼稚:    ‎ ‎3.彭泽去家百里 去:     ‎ ‎4.尝从人事 人事:    ‎ ‎5.翻译下列句子。‎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译文:  ‎ ‎(2)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  ‎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译文:  ‎ 明确:1.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古今异义词,指小孩 3.距离 4.古今异义词,指出仕 5.(1)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2)于是(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见……于”表被动,被动句式)。(3)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环节二:把握文意 ‎6.下列各项中,全都属于归隐田园原因的一项是(  )‎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彭泽去家百里 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④尝从人事 ⑤犹望一稔 ⑥程氏妹丧于武昌 - 16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解析:选A ②是说离家并不很远,是出去做官的有利条件;④是说自己曾经出仕; ⑤是盼望归家,再等一年。‎ 二、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     ‎ ‎ 胡:     ‎ ‎2.奚惆怅而独悲 奚:     ‎ ‎3.悟已往之不谏 谏:     ‎ ‎4.知来者之可追 追:     ‎ ‎5.觉今是而昨非 今:     ‎ ‎6.恨晨光之熹微 恨:     ‎ ‎ 熹微:    ‎ ‎7.翻译下列句子。‎ ‎(1)既自以心为形役。‎ 译文:  ‎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  ‎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译文:  ‎ 明确:1.将要 何,为什么 2.何,为什么 3.劝止,挽回 4.补救 5.正确 6.遗憾 天色微明 7.(1)既然让内心被形体所役使(“为”表被动,被动句式)。(2)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3)问询行人前面已到了何处,问询行人到了何处,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环节二:把握文意 ‎8.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为何辞官归田。‎ B.本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是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C.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D.“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问”和“恨”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之情。‎ - 16 -‎ 解析:选D D项表达的是作者归心似箭,急于赶路,希望早日回到家中的心情。‎ 三、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乃瞻衡宇     衡:     ‎ ‎2.引壶觞以自酌 引:     ‎ ‎3.眄庭柯以怡颜 眄:     ‎ ‎4.审容膝之易安 审:     ‎ ‎5.园日涉以成趣 日:     ‎ ‎6.门虽设而常关 而:     ‎ ‎7.策扶老以流憩 策:     ‎ ‎ 以:     ‎ ‎8.时矫首而遐观 矫:     ‎ ‎9.景翳翳以将入 景:     ‎ ‎10.抚孤松而盘桓 盘桓:    ‎ ‎11.翻译下列句子。‎ ‎(1)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译文:  ‎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译文:  ‎ 明确:1.通“横”,横木 2.拿,取 3.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 4.明白,知道 5.名词作状语,天天 6.表转折,却 7.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相当于“而”,表修饰 8.举 9.通“影”,日光 10.徘徊 11.(1)仆人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稚子候门”为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2)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飞回巢中。‎ 环节二:把握文意 ‎1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从以下三方面写了归隐之“乐”:家人相迎,一乐;家室之乐,二乐;自得安适,三乐。‎ B.本部分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 C.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作者在这里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想“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解析:选D D项是借景抒情,而不是情景交融。‎ - 16 -‎ 四、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复驾言兮焉求     言:     ‎ ‎2.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 ‎3.或命巾车 或:     ‎ ‎4.或棹孤舟 棹:     ‎ ‎5.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 ‎6.善万物之得时 善:     ‎ ‎7.翻译下列句子。‎ ‎(1)复驾言兮焉求?‎ 译文:  ‎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译文:  ‎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译文:  ‎ 明确:1.助词,无实意 2.古今异义词,这里指乡里故人 3.有时 4.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5.深远曲折的样子 6.喜好、羡慕 7.(1)我还驾着车出去追求什么?(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焉”)(2)农夫们把春天来到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3)春光里万木复苏欣欣向荣,清清泉水汩汩不绝涓涓长流。‎ 环节二:把握文意 ‎8.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说“请息交以绝游”,而后又说“悦亲戚之情话”,这本身也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B.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优美而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C.“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感伤。‎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作者在领略到大自然的真美之后,所发出的由衷赞美和不能及早返归自然的惋惜之情。‎ 解析:选A A项,不是矛盾心情。“息交绝游”是断绝与官场往来,“悦亲戚之情话”是写回归田园后生活的惬意。二者话题的角度有别。‎ - 16 -‎ 五、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心:    ‎ ‎2.帝乡不可期 期:     ‎ ‎3.怀良辰以孤往 怀:     ‎ ‎4.或植杖而耘耔 植:     ‎ ‎5.聊乘化以归尽 化:     ‎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乐:     ‎ ‎7.翻译下列句子。‎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译文:  ‎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 明确:1.随心 2.期望,期求 3.留恋,爱惜 4.扶着 5.造化,指自然 6.以……为乐 7.(1)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之何”)(2)姑且顺应自然直到生命的终结,乐于顺从天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环节二:把握文意 ‎8.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到人生在世没有多少时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为什么不自由自在地过好余下的日子呢?‎ B.在良辰美景中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这该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C.“乐夫天命”,既是作者坚信自己的抉择无可怀疑,是心胸旷达的写照,也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情结。‎ D.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也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解析:选C “乐夫天命”,听从天命,其间也流露出某种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 六、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对恬适乡村生活的赞美的一项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④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⑤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16 -‎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选B ①说的是作者迫切的心情;④表明的是作者的心志。‎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而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 B.作者在描写初回到家的情景时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归家后的生活情趣,创设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 C.“木欣欣以向荣……感吾生之行休”说明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令人欢欣鼓舞,而诗人已近老年,表达了作者满腹的感伤,基调是消沉的。‎ D.“怀良辰以孤往……临清流而赋诗”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些使诗人的生活显得充实而自在。‎ 解析:选C 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信念 ‎1.从教材中积累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决心归隐。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最终放弃仕途回归田园,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吏,诗坛上升起了一颗光照千古的明星。‎ ‎2.从历史中积累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与羊群为伴。19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3.从现实中积累 信念支撑下的支月英 - 16 -‎ ‎36年前,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19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36年来,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36年来,她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个孩子,做一棵大树,守望这片深山,为这片贫瘠带来希望。她被称为“在山旮旯里守望的女教师”。‎ ‎4.从自然中积累 非洲戈壁上的依米花 非洲戈壁滩上生长着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的依米花,必须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第六年方才吐蕊。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四片花瓣颜色各不相同,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但花期只有两天,两天过后依米花连花带茎枯萎死亡。在茫茫天地风沙肆虐,动物吞噬,昆虫蛀咬,娇弱的依米花一一承受。经历六年的风霜雪雨,只为两天的尽情绽放。‎ ‎ (二)这样运用素材 ‎   坚守信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淡泊名利,隐居田园。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守住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坚守了对名利的鄙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聆听着李白这略带醉意的长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权贵的蔑视,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这是他对信念的坚守,他坚守了做人的原则,坚守了高尚的情操,坚守了凛然的气概。陶渊明和李白都坚守住了他们的信念和高洁。陶渊明的南山黄菊与李白的两袖清风为他们信念的坚守作了见证。他们坚守个人信念的执着使他们成为后人的榜样。这是坚守信念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绎,美丽高洁。‎ ‎[领悟] 文章确立的中心和对比点是信念,围绕中心如何选择论据,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寻找我们熟悉的人物和事件时,重点落在“信念”在人物的身上的体现是什么。表现在陶渊明的身上是“淡泊名利,隐居田园”,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是“他对权贵的蔑视,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这些是他们坚守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为此,找到关联点,才是熟练运用积累的课文素材的重中之重。‎ - 16 -‎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地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钩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世……‎ 他曾在硕果累累的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佳作赏析 这篇文章侧重从“淡泊”的角度,歌颂和怀念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考生对陶潜的理解绝不停在肤浅的说白上,而是借助于其诗歌来赞颂其品格。开头结尾互为照应,点明题旨“淡泊”。本文语言非常精彩,用诗的语言来写散文,读之朗朗上口,又回味无穷。‎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 16 -‎ 本文开门见山,扣住“淡泊”与“芬芳”直接点题,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值得借鉴。‎ ‎2.学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大量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气韵流动,如“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三段一气呵成,概括介绍了陶渊明的主要经历。多次引用陶诗,更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3.学引用 作者在围绕“淡泊”精心选取与陶渊明相关材料的同时,灵活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突出人物品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4.学结尾 结尾要照应开头,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本文结尾抓住关键词“淡泊”“芬芳”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进一步点明主旨。‎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诗经·邶风·雄雉》‎ 注释:①这是一首描写妻子怀念远役在外的丈夫的山歌,写出了家中妻子对丈夫的思念。②忮(zhì):忌恨。③臧:善,好。‎ ‎[翻译] 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结果不好呢?‎ ‎[明理知义] 一个正直、诚实的君子在遭遇不平待遇时不嫉恨别人,对非分财色也不起贪求之心,这样的君子怎会没有善果呢?对人不存企求不寄希望,心里恬淡而平静,在生活中,也就用不着做那有损道德的事了。做到了“不忮不求”,自然就能保守志向和节操。心理上也就平淡自如,自然就气宇轩昂。孔子也曾用这句话告诫子路,希望他不断地提高内在修养的自觉性,永不知足地拓展道德精神的新境界,不要总是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不忮不求”上。‎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②之,而卒赖③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④鸡鸣狗盗之雄⑤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⑥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⑦不至也。‎ ‎[注]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 以门客众多而著称。②归,投奔。③赖,依仗,依靠。④特,只不过。⑤雄,首领。⑥擅,拥有。⑦所以,……的原因。‎ - 16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 参考答案: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参考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称得上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政治家、思想家,美国第 ‎16任总统,在其任总统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利坚 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 只为正义辩护 林肯曾一度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用。在林肯当杂货店店员时,他曾为了顾客多付的几分钱、少给顾客的二两茶叶而跑了十几里路前去归还。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后来林肯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律师。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 - 16 -‎ 从失败中突围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经磨难。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精神衰弱症。1838年,林肯觉得身体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林肯一生的奋斗,有九次失败,却只有三次成功。而第三次成功就是当选为美国的第16任总统。,‎ ‎[人生教益]‎ 林肯无论是做小职员还是做大律师,都有一个诚信良心为准则的信念。信念不会屈从于利益,更不会被外界的一点点诱惑而打败。人在坚持信念中才能看到自己的意义。‎ 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林肯的命运绝对不算幸运,可他却能在命运的起伏波折间屹立不倒,在失败中学会平静,在焦躁中耐心等待,终究迎来了成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命运可能不尽公平,但也不会太过苛责、亏待付出的人。‎ - 16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