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曾在上海与叶圣陶、夏衍、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等职务。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作品
重要作品:《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著: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
评价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人物轶事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先生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座右铭共六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
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不渝的伟大形象。
(一)背景链接
- 13 -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常识整理
1.古代重量单位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隋书·说苑》云: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2.古代容量单位
才高八斗。
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斗、石为古代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撮,抄,勺,合,升,斗,石。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3.古代创作称谓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付梓:古代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也叫“汗青”“汗简”。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倒涎(xián) (2)憎恶(zēng)
(3)茗烟(míng) (4)斟酌(zhēn zhuó)
(5)箭镞(zú) (6)鲁莽(mǎnɡ)
(7)剥啄(zhuó) (8)意蕴(yùn)
(9)清沁(qìn) (10)词藻(zǎo)
(11)灞桥(bà) (12)付梓(zǐ)
Ⅱ.多音字
- 13 -
1.组词辨析法
(1)嚼 (2)浒
(3)晕 (4)藉
(5)累 (6)落
2.语境辨析法
(7)他说话恶(è)气,真叫人恶(ě)心,周围的人都憎恶(wù)他。
(8)《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zǎi)了一个载(zài)歌载(zài)舞的姑娘。
(二)写准字形
(1) (2)
(3) (4)尺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2)索然无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3)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4)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5)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6)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7)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鲜见有咬文嚼字掉书袋的。
当说起几年来的创业经历时,王强自鸣得意,同学们都啧啧称赞。
辨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咬文嚼字”使用正确。“自鸣得意”为贬义,可改为“踌躇满志”。
Ⅱ.易混辨析
1.简洁vs简捷
课本原句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辨析
“简捷”也写作“简截”,指直截了当;有时指行动、方法、手续等简便快捷。
“简洁”是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侧重于没有废话,着重指“洁”。
即境活用
《遗迹守望者》操作上的简捷并不代表内容上的浅薄,为了使玩家更容易上手,体验到游戏的畅快,游戏用简洁的画面将内容一一展现出来。
- 13 -
2.锱铢必较vs睚眦必报
课本原句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辨析
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侧重小气,气量不大。
睚眦必报: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侧重心胸狭窄,不够包容。
即境活用
他这人小气出名,不论亲朋故交,只要与他财利交往,他便锱铢必较,一点情面都不留。而且脾气又大,爱骂人,睚眦必报,没人愿意与他交朋友。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中空缺处,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1~5段)
论述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
(6~7段)
正、反两方面论述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8段)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提出要求和希望。
2.“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和词典上的含义一样吗?
答:
明确:不一样。“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作者的意思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讲的是文学作品语言的锤炼。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说理技巧,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一、研习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由举例子开篇,有什么作用?
答:
- 13 -
明确:作者由举例子开篇,先举改字改得好的例子,进行分析;接着举出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来相对照,发人深省。而且两个例子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就更加耐人寻味、非同凡响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第2自然段中,“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转入“炼字”的话题和对上面两例的分析。
3.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
明确:①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②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4.作者举《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这一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语句加以概括。
答: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研习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试赏析第6自然段中“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答:
明确: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的;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6.第7自然段“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一句中的“作”有何含义?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
答:
明确:“作”字的含义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作,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而不是套用的。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如此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情感。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几个例子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13 -
答:
明确:作者不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前几个例子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后几个例子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咬文嚼字。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的,而是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的。
议论文写作如何运用举例论证
[写法领悟]
文章开篇以郭沫若“炼字”的例子点出题目“咬文嚼字”,随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然后提出理由:“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接着用王若虚“李广射虎”的例子正面阐述、说明这一理由。接下来用贾岛“推敲”的例子反面论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道理。“李广射虎”一例强调“意味”(意思、趣味)的变化,“推敲”一例侧重“思想情感”的更动,一正一反,角度有别。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是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论证手段,如何更好地运用举例论证呢?
(1)例前有导语
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关于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很突然地举例,造成了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下文:
(观点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过渡句)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同样会闹出笑话。(例子)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当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观点句)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总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本段第一句是观点句。第二句则是一个过渡句,有了这一句就使观点和事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不会使人觉得举例很突然,全段就形成了整体。
(2)叙例有方法
如果是单个材料的叙述,应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 13 -
如果是多个材料的叙述,可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成为高考作文常用手法。也可运用事例对比法进行论证,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3)叙议显事理
事例的使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把事例叙述完再议论是常用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边叙述事例边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下面是一段文字的论点,请你在后面添加两个事例论据。要求上下文衔接、连贯。
人皆愿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羡慕那些一鸣惊人之才。其实,一鸣之前必有百鸣、千鸣、万鸣,只是未使人惊而已。(观点)
答:
参考答案: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之前,作画何止万千,据说他画蛋就画了好几十天。莫泊桑的成名小说《羊脂球》发表前曾被退稿四十九次,稿纸堆起来有书桌般高。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怀疑
1.从教材中积累
韩愈对“推敲”的意见几乎成了定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2.从历史中积累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创新,通过科学实验的思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打破了“燃素说”,掀起了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
3.从现实中积累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4.从名言中积累
- 13 -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3)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5)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清)
5.从佳作中积累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怀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浓淡或素雅,正是有了怀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生命如酒,或浓烈或清香,正是有了怀疑的精神,才醇厚诱人。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正是有了敢于怀疑、坚持真我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二)这样运用素材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人只有在不断质疑中才能有所建树,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袁隆平质疑“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一世界性“金科玉律”,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成就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朱光潜质疑韩愈几成定论的“推敲”意见,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成为我国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探疑。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质疑这把钥匙,去开启五彩缤纷的未来之门吧!
[领悟] 片段论述的中心是“一个人只有在不断质疑中才能有所建树”。为了使朱光潜质疑韩愈的例子更具说服力,作者进一步点出朱光潜“渊博的知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这样就更准确地论述了中心。由此观之,我们在借用课文素材时,切勿生搬硬套,要结合论述中心灵活自然地对素材进行加工升华。
①人生的幸福大而分之,可归为两种:一种是因欲望的满足而感到的幸福,另一种是生命自体的跃动和充实感所产生的幸福。(池田大作)
- 13 -
②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③对于幸福,可能每个人都能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
④对于一个颠沛流离的人来说,幸福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
⑤对于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来说,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
⑥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幸福就是子孙满堂,合家平安;
⑦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幸福就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⑧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幸福就是被自己爱的人来爱着;
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幸福就是拥有自己的天地;
⑩……
⑪幸福是一种生活的渴求、一种心灵的感觉、一种精神的向往,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⑫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
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是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人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人既有肉体,就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我们不必如持禁欲主义的清教徒之不近人情,但是我们也须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
⑬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学问、艺术、道德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
⑭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就是说有无价值,要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的大小。如果只顾衣食暖饱而对于真善美不感兴趣,他就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了。这番道理本无深文奥意,但是说起来好像很迂阔。灵与肉的冲突本来就是一个古老而不易化除的冲突。许多人因顾到肉遂忘记灵,相习成风,心灵生活便被视为怪诞无稽的事。尤其是近代人被物质的舒适这个观念所迷惑,大家争着去拜财神,财神也就笼罩了一切。
⑮末了,我希望我们年轻人都及早确定自己一生的使命,自己去寻求自己的终生工作。,
佳作赏析
- 13 -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远离痛苦。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幸福和悲伤、痛苦、失落一样,只是我们诸多生命体验的一种。人的一生到底是幸福多一点,还是失意多一点,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幸福是什么”。朱光潜先生理解的幸福是一种生活的渴求、一种心灵的感觉、一种精神的向往,并且为我们进一步阐释学问、艺术、道德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达到最幸福的境界。这就为我们追求有价值的幸福指明了方向。我们今后应更多地主动去思考、去选择、去取得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只有这样,当生命结束之时才会无悔。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文章开头引用池田大作的名言,快速入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幸福的种类,自然引出下文,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学排比
作者连用6个“对于”,并单独成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幸福的内涵,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气势。
3.学照应
文章开头提出“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第⑪段处给予照应,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中心更加明确。
4.学对比
作者将一般人与清教徒进行对比,突出了“幸福是一种享受”的观点,又将人与禽兽进行对比,突出“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的观点。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中庸·十七章》
注释:①材,资质,本性。②笃:厚,这里指厚待。
[翻译] 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
[明理知义]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从 事 论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②士,士亦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
- 13 -
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③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则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节选自曾巩《送蔡元振序》
[注] ①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如从事史、从事中郎、别驾从事等。②辟:聘请。③原:推究。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
译文:
(2)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译文:
参考答案:(1)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
(2)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
参考译文:
古代的州从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请读书人担任,读书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所以上下级关系是很融洽的。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州从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仅太守不能选择读书人,读书人也不能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上下级之间怎么能相处融洽呢!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也不能立即离开。因此太守把地方治理好了,从事就无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从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啊。(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形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由太守一人做出决定;如果从事把政事掌管起来,那就是另立政治标准,侵犯长官的权限。唉!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那么,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只求与太守的意见保持一致,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一州没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个做从事的),自己也不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那么,从事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怎么是另立政治标准呢?这又怎么是侵犯长官权限呢?(可见),议论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啊,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所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啊。
- 13 -
苏童,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曾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2015年,苏童的作品《黄雀记》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苏童不姓苏
作家的笔名有讲究,就像茅盾不姓茅,胡风不姓胡一样,苏童也不姓苏。我曾向苏童询问其笔名的典故。他淡淡地说:姓童,生在苏州。如此简洁、单纯,一眼见底。苏童,本名童忠贵,属虎,1962年的虎。
苏童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他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看多了,手痒。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写好了,便像放飞鸽子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家的报纸。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广种不收。
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
产房
在
太平间的底下
他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倒霉的是,每稿必退。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到1983年,青果终于熟了。《星星》开始发表他的诗作,《青春》发表了他的小说《第八个是铜像》,且获了奖,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继续写作的勇气。
他自嘲,说自己在北京上学期间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 13 -
22岁那年,他被分配到南京一所高校。他比该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年龄还小,在一个系当辅导员,任务是帮学生领助学金、召集学生大扫除之类。他便在晚上开夜车写小说,第二天上班迟到,一副懒散样子。他对当老师没兴趣,学校对他这样的老师似也无法赏识。此时,苏童在南京文学界的朋友越来越多,且受到道友的关爱。随之,顺理成章地跳槽到《钟山》编辑部。一到《钟山》,他犹如卧虎归山,虎威大发,在为人做嫁衣的同时不忘自我武装。很快,《桑园留念》《妻妾成群》等一批小说相继发表。一夜间,逢稿必退的童忠贵变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自然人生
苏童在创作上是只虎,在生活中是只羊。他淡泊、宁静,不争名于世,不争利于朝,用他的话说,“蜗居在自己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野心,没有任何贪欲,没有任何艳遇,生活平静、心态平静,作品也变得平静。”在许多朋友眼中,苏童虽近不惑,但仍是个听话的大孩子。儿时听父母的,病时听医生的,在校听老师的,单位听领导的,与朋友相处听朋友的。一次,朋友向他推荐微波炉的好处后,他当即花一千多元抱了一台,用了两天,说“烧出来的菜不好吃”,赔了两百元再让人。他是一个不好为人师,谨言慎语的人。他像欧也妮·葛朗台清点匣子里的金币一样,清点自己的语言。他的信条是“情愿不说话,绝不乱说话;情愿少说话,也不愿说错话”。他十分珍惜友情。在为人方面,他还说:“要理解那些对你摇头或不屑一顾的人。”
在阅读上,他崇尚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塞林格,拒绝金庸和琼瑶,但偏爱福尔摩斯之类的侦探小说。他不否认,他的阅读带有某种功利色彩,向大师们学习语言,激发自己的丰富想象,促进自己的创作。他反对目前图书市场的炒作行为,指出那也是泡沫经济。他固执地认为,作家读者群的多少,是作家自己“写”出来的。一个作家只能为自己的读者群而写,而不为所有的读者,因此他的创作思路绝不为读者的兴趣而牵着鼻子走。
苏童热爱生活,他说,他是属于喜欢东张西望一类的人。喜欢一个人逛店,无所目的,满身轻松,像一个国家元首检阅仪仗队,让货架上所有的物品向你敬礼。他爱足球,系铁杆球迷。稿子可以不写,球赛不可不看。壶水开了,壶底可以烧通,比赛必须看完。他说看球是一种享受,做了球迷,宠辱皆忘,无苦恼,无迷惘,还堂而皇之地说,在这个世界越来越纤弱越来越苍白的时候,球赛会给你最后冲撞的力量。一度时间,他曾沉湎于麻将。他老自责自己缺少风度,一输就急,越急越输。有的牌友打趣说:看苏童的洋相,找他打麻将去!
(摘自《中外书摘》)
[人生教益] 孩子付出刻苦,得到知识;青年付出执着,得到事业;父母付出心血,得到亲情。人的一生都在付出与得到,付出的是努力,得到的是成功。当你看到苏童荣耀的光环时,更要想到他从每稿必退到洛阳纸贵的艰辛历程。淡泊宁静,热爱生活,不断充实自我,相信总有你爆发“小宇宙”的那一天!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