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17.愚公移山
一、通假字
1.始一焉(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以应(同“无”,没有)
4.一朔东(同“措”,放置、安放)
5.通豫南(同“直”,一直)
二、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
3.山北之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三、一词多义
且
四、重点实词
1.帝其诚(被……感动)
2.聚室而曰(商量)
3.相(纷纷地;赞同)
4.北山愚公曰(长叹)
5.不可彻(顽固)
6.且焉土石(放置)
7.子子孙孙无也(穷尽)
8.曾不能魁父之丘(削减)
9.寒暑(更替;季节)
10.汝之固(思想)
11.七百里(方圆)
12.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六、问题探究
1.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支持的两条根据。
①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②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2.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