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19.桃花源记
一、通假字
便还家(同“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
2.豁然
3.屋舍
4.阡陌
5.率邑人来此绝境
6.率妻子邑人来此
7.魏晋
8.不足为道也
9.便向路
10.寻所志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复行(向前)
2.名词活用为动词
(1)处处之(做记号)
(2)未(实现)
(3)此中人云(告诉)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林水源(尽头)
(2)欲其林(尽)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之(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
1.志
2.中
3.舍
4
4.寻
5.遂
6.得
7.闻
8.复
五、重点实词
1.溪行(沿着、顺着)
2.初极狭,通人(仅仅、只)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4.交通(田间小路)
5.(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
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6.并自乐(快乐的样子)
7.男女衣着,如外人(全,都)
8.来问讯(都)
9.数日(停留,引申为居住)
10.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11.便向路(沿着、顺着)
12.太守(拜访)
13.欣然往(打算,计划)
14.后遂无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六、虚词意义及用法
1.为
2.乃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仿佛”前省略主语“小口”)
(2)便舍船,从口入(“便”前省略主语“渔人”)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前省略主语“人们”)
(4)问所从来[“所”前省略兼语(宾语部分的主语)“渔人”]
2.倒装句
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从”,宾语前置的介宾短语,即“问从所来”)
八、重点句子翻译
4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九、问题探究
1.(2018·威海)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2.(2017·苏州)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简要分析。
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反映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乱而出走,名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中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内容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如与“外人道”,这块净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对桃花源外时局的恐慌。
4.(2018·甘肃)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阅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
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唐太宗论止盗》)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3)或请重法以禁之(有的人)
(4)故不暇顾廉耻耳(所以)
2.下列与乙文“或请重法以禁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以光先帝遗德 D.策之不以其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以盗,安用重法邪?
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甲】【乙】两文都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说出两者的区别。
【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大同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是唐太宗实行仁政后实现的真实的大同社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