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33.曹刿论战
一、古今异义
1.齐伐我
2.肉食者
3.又何焉
4.衣食所
5.玉帛
6.弗敢也
7.小大之
8.不能察
9.之属也
10.一战
11.一鼓作气,而衰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作气(击鼓)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神弗也(赐福,保佑)
三、一词多义
1.从
2.信
3.故
四、重点实词
1.齐师我(进攻)
2.之(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划)
3.又何焉(参与)
4.弗敢也(虚夸,夸大)
5.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明察;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6.忠之也(类)
7.公将之(击鼓)
4
8.齐师(大败)
9.公将之(驱车追赶)
10.齐师(于是;追赶、追击)
11.鼓气(第一次;鼓起)
12.三而[(士气)枯竭]
13.彼竭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4.故之(打败)
15.难也(推测,估计)
16.惧有焉(埋伏)
17.望其旗(倒下)
五、虚词意义及用法
1.焉
2.其
3.以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鼓”)
(2)可以一战(“一”前省略代词“之”,代这个条件)
2.倒装句
(1)何以战(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是“以何战”的倒装)
(2)战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是“于长勺战”的倒装)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禀告。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诚心以实情判断。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就枯竭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八、问题探究
1.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①三思而行,不可莽撞;②判断事物要建立在仔细观察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4
2.(2018·绥化)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详略得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总结,略写战斗场面。好处:突出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4.(2015·河南)《曹刿论战》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曹刿论战》主要写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5.(2017·重庆A卷)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曹刿论战》)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示例: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赢得了胜利;赵王不听劝告,导致作战失败。因此,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6.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一下曹刿的人物形象。
曹刿并非“肉食者”却在战前主动“请见”国君,可见其满腔的爱国热情;见到鲁庄公后,他对鲁庄公“取信于臣”和“取信于神”的作战理由都予以否定,而肯定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做法——“_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见其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战场上,曹刿从容、镇定,等到“齐人三鼓”后,才下令进军,看到齐军“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他能够把握有利的战机,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2018·安徽)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战则请从。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释】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参与
(2)小惠未偏 偏:遍及,普遍
(3)必以信 信:实情
(4)必以情断之 之:代指案件、案情
4
(5)智虽弗及 及:够,达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是则可矣。
这就能(开)战了。
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对话(语言)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对比。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