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语文
(课标专用
)
五年高考
题组一 课标
Ⅰ
题组
A组 自主命题·课标卷题组
一、(2018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一、
1.
答案
B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
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
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
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
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
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
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
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
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
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
二、(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二、
1.
答案
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
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
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
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
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这句诗可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
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表现手法。
诗歌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
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
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
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
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
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
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
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
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2016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①
。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
②
,三吴不足观
③
。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④
。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
1.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
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
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
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
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
落。
解析
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
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
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
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
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
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
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
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诗歌赏析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
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切
中题旨,渲染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
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
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
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来比喻盛唐的国力,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意蕴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
子的惆怅。
总之,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
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
想。
四、(2015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
②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四、
1.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
人出发之前的想象之景。
2.
答案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鉴赏思想感情,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
有在梦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感情。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最后两
句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却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
风。
易错警示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学会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确保
大方向的正确;二是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答题,确保答题点不疏漏。
五、(2014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阮郎归
无名氏
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
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③
。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五、
1.
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
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
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蕴含的情感,指出景物描写的句
子在结构、主旨表达和抒情方面的作用。
2.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
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一要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倾向:上阕写景,暗含春愁;下阕抒情,直写闺怨。二要抓住人的
动作、神情等细节理解句意: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从注释看,词中人内心痛苦。“翻
身”,转过身来;“整顿”,整理,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沉吟”,默默沉思,迟疑不决。两句意思是
说:因为愁情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之后,又
因为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作答步骤分为两步:先概括感情内容(“纷乱愁绪”),再答
如何表现的(动作),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
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
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
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枝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之情,为全诗奠
定了哀婉的基调。
一、(2018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题组二 课标
Ⅱ、Ⅲ
题组
一、
1.
答案
D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
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
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
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
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
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
举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
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
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
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
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
感觉酣畅淋漓。
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
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
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
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
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
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二、(2018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
你的理由。(6分)
二、
1.
答案
A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
流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2.
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
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
均可,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
多羽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
情和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
拔、前赴后继的精神。
三、(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
②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③
。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
1.
答案
B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
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
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
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
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
一面。
答题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①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
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②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
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
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③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
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
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④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
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四、(2017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
②
,十首秦吟近正声
③
。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④
。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
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四、
1.
答案
CD 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
易的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
缘,颈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
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
度。首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
调侃友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
有隐隐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
又洋溢着喜悦之情。
知识归纳
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
①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
②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
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③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
五、(2016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①
(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
②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
③
,迥立阊阖生长风
④
。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
⑤
,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
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五、
1.
答案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
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
“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
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
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
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
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
言,然后思考“做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
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诗歌赏析
这八句诗节选自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八句诗中,诗人细腻地描写
了曹霸将军画玉花骢的过程。
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各不相同,无一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
赤色台阶前,昂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
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画成。曹霸所画的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
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马
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
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六、(2016课标全国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内宴奉诏作
曹 翰
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
②
,英名尝得预时髦
③
。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④
。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
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
者的不同之处。(6分)
六、
1.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
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
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
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
“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
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
“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2.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
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
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
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
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 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
成的悲慨。
诗歌赏析
《内宴奉诏作》是宋朝诗人曹翰的作品。据《宋朝事实类苑》等书记载:宋初将
领曹翰在平定江南中获取了战功,侍卫京城多年,数年未得升迁,依然原地踏步。一天,内廷设
宴赋诗,曹翰因是武官不能参加,于是向太宗陈言:“臣早年也学过诗,乞望能应召赋诗。”太
宗笑着同意了,说:“你是员武将,当用‘刀’字为韵。”曹翰援笔立就,写下了这首七律,径自
送给了宋太宗。
这首诗的大意是: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了勇
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肯卖了宝刀。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
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
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这首诗写得充满阳刚之气,句式整饬,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传达出曹翰作为宋初名将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据说宋太宗阅后,动了恻隐之心,不久曹翰就
连升数级。
七、(2015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残春旅舍
韩 偓
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②
。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③
,拂拭朝簪待眼明
④
。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
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
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七、
1.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
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
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
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
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
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
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
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
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
馆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
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
作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
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
到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
等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
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诗歌赏析
《残春旅舍》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羁旅途中回忆长安
景物和往事,表达对故国故都深刻的眷恋之情。首句写身居旅舍,于温暖和煦之中,恍惚忆起京
城长安来。颔联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颈联抒写记忆中的宫中之事,仕途和国运都历
尽坎坷,唯有参禅能降伏这不安和躁动,使心灵进入非常清净的境界。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
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情感。
八、(2014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
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
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
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八、
1.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
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意思答对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
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
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
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2.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
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
醒,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诗“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
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第三句
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
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郭诗“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笑说”
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指向。
一、(2018北京,14—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②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④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
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
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一、
1.
答案
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
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
理解错误。
2.
答案
A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
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
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疑难突破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
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3.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
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
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
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二、(2018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
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
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二、
1.
答案
A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
生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
易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
机。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
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
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
新。
3.
答案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
感,实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
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
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
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
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
他很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
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三、(2018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
①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三、
1.
答案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
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的
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方法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乡念亲;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
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诚心志的告白。
2.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
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
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
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
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
知识拓展
何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
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
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
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四、(2018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寄和州刘使君
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四、
1.
答案
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
水。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
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
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
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
表达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
谁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
五、(2017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
①
,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五、
1.
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
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
“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2.
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
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
个方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
“寓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
六、(2017山东,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
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②
。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
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
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
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六、
1.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
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
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
途景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七、(2017天津,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注]
,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七、
1.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
欣赏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
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
答案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
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
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3.
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
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
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
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
表达含蓄深长。
八、(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②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
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八、
1.
答案
采地黄 卖地黄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括
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
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
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
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
2.
答案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
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
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
人饿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
内容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
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
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
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
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
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
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
饲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
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
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
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
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
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
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一、(2013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
②
。镜湖
③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
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
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一、
1.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
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
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
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上
阕最后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作者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
情全面展现。
2.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
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阕前三句写
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
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
平之情,蓄积而出。
二、(2013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
1.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
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
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次韵
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
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
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作诗
之时,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感,情
景交融。
2.
答案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
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
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
使大好河山不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
免在落寞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气节不改的高尚品
质。大宋金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悲不
可胜,正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
的、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
冬里,在梅树下徘徊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
而归。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在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
情。但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
对国势的担忧,故沉郁苍凉。
三、(2012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三、
1.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
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
此词牌名与词题一致,“思远人”即主旨。前两句写林叶转红,菊花开遍,又到了晚秋时
节,闺中人不禁想念起远隔千里的行客。“晚”字暗示别离之久。
2.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
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
下片前两句写闺中人泪珠弹洒不尽,当窗滴进砚台,遂以泪研墨,和泪作书,以诉思念之
切,泪湿红笺。词人不言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说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痴人痴事,慧心妙语,用
意深厚。
四、(2011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
②
,泾水萦纡
③
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
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四、
1.
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
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
而生。
解析
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
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
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
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
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
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
2.
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
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诗人
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
五、(2010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回答问题。(11分)
雨雪曲
江总
①
雨雪隔榆溪
②
,从军度陇西
③
。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
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
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五、
1.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
边关的路。
解析
注意题干的要求,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
“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
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
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
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
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
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题干第一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天寒”“地暗”的自然环境与“旗彩坏”“鼓声
低”的戍卒生活之间的关系。“天寒”“地暗”已明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后面分别接上
“旗彩坏”“鼓声低”,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天寒,所以使得彩旗褪色;因为(乌云使得)地暗,所
以使得鼓声变低了,这样就借自然景物写出人的心理感受。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和
“愁”“别路”等词语判断出来。
六、(2010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
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六、
1.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
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
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与蜂为伴,在草丛中盘旋;为避
鸟雀,隐藏于薇叶之下;映日翻飞,顺风起舞;在花丛中、密叶间时出时没,穿进穿出。伴随着绿
蕙、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等不断转换的背景,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一
一展示了出来。
2.
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
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
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
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
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七、(2010全国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
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②
,酒阑
③
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
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
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5分)
七、
1.
答案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
心情。
解析
注释①点出此诗作于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之时,可知作者仕途失意,
对前途充满忧虑。尾联“酒阑无奈客思家”写酒兴已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此句是全诗的
关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缘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欧阳
修何尝不是愁肠百结。客愁贯穿于全诗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何日是归年”呢?作
者仕途失意,无可奈何之意,急切返乡之情尽在其中。
2.
答案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解析
要求写出该诗的写作特色,我们应从全诗出发,考虑描写、抒情、修辞等表现手法。首
句写凄凉的静夜景色;次句写扑朔迷离的春夜景色;第三句写世事变迁,感慨人生;末句写酒兴
已阑,黯然思家。四句分叙了四个不同的意境,都是梦中光景,都透露出作者客居他乡、仕途失
意的无奈之情。从修辞上分析,该诗前后两联字字相对,对仗工巧,天衣无缝。
八、(2009宁夏·海南,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 代人赋
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
②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家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
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八、
1.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
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
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词的前两句写桑树抽芽、蚕卵孵化,“破”字传神。
三句写“细草”“黄犊”,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放牧平坡,乍见春草欢乐无比,“鸣”字巧
妙。四句写“斜日”“寒林”“暮鸦”,一个“点”字使衰肃的情调起了变化。词的上阕描
绘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自然风光,考生应在把握此点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赏析。
2.
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
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家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
“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现
了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的欣赏流连及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视。词中的荠菜花是作者
热情赞美的
,
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
,
实际上它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
,
作者不要做
愁风畏雨的城中桃李,要做坚强的荠菜花,二者就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把握住这一点,第三问
的解答也就有了方向。作者之所以用“代人赋”为题,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辛弃疾罢
官后的生活担忧,作者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借荠菜花的形象来自我写照,以此与
友人共勉。
九、(2009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
①
姜夔
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
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
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九、
1.
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
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
侧重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
2.
答案
(示例1)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
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2)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侧重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首句写小桥流水,自是江南水乡特色;次句写绿岸浮萍,突出石湖的宁静清雅;三、四两句写景
即为写人。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石湖,远绝烦嚣,于藕花盛处专开门户,雅量高致,可见一
斑。全诗意境空灵而寄意幽远,造语平实而格调自高,可谓别是一家。
十、(2009全国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
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十、
1.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
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
解答情景画面型问题可采用意象组合或动态画面组合的方法,表述时可用“总分式”
或“分总式”。即:某联(句)描绘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图景),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或寓意怎样的形势)。
2.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
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解答作者情感类问题应依据诗歌题目并结合相关注释分析出诗歌中心,而后分析作者
情感。本诗属于边塞诗,一般要扣“反映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将士与妻儿之间思念相思之情”等方面的内容分析。
十一、(2008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①
西山
②
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③
,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十一、
1.
答案
“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
结合的画面。
解析
本题是从炼字角度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本联属写景句,两个字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白鹭栖息于沙滩的神态和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答题时既要答
出两字的传神之处,又要描绘出诗句所展现的动静结合的意境。
2.
答案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
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
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
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
内容,前两联缅怀古代的英雄业绩,发出“波流万世功”的感叹,后两联借渔翁这一特定意象,
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归隐之志。
十二、(2008全国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十二、
1.
答案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
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
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
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2.
答案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
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
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
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读这首词,切不可忽视注解,“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
政策而被免职”是关键语,有暗示写作背景的作用,可借以理解作者的感情。诗人被贬回家后,
门前冷落车马稀,借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发失意、不平之情,表现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对世态炎
凉的不屑之意。
十三、(2007全国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注]
。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做简要分析。(3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十三、
1.
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
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
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答出
“明”和“出”两字,给1分;能对两个字做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成其他两
字,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1至2分)
解析
本题是从炼字角度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本联属写景句,两个字使原本普
通的景物变得更有色彩感和层次感。答题时既要描绘出诗句所展现的意境,又要答出两字传
神之处。
2.
答案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
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
来。(答出图景给1分,每答出一点好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从动静结合角度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本诗是一首田园诗,描写
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前三联可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
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
后一联,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虽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
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十四、(2014大纲全国,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4分)
十四、
1.
答案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
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颔联中“闲门”二字点出此为常山道人隐居之地,则居住环境就在这一联中分析。一
个“静”字直接点出环境特点,再根据春草之闭门,可得其“幽”;再联系颔联意象,分析是怎
样营造出“幽静”意境的。
2.
答案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
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
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解析
可以按照“这两个字好在哪里”这一思路来分析解题。字的理解要放到具体诗句中
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雨过之后的松树颜色葱翠清新,最为好看;山势蜿蜒,随之曲折,以寻到水
源。两个字,将“松”与“山”的特点点出,形象而有意蕴。
十五、(2013大纲全国,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客 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①
。
珠中有隐字
②
,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
③
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
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十五、
1.
答案
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
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
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解析
题干要求“简述这个故事”,那么在翻译诗句时,对重点词语应准确翻译,如“遗”译为
“赠送”,“辨”译为“辨别”,“书”译为“字”,“缄”译为“封上”,“俟”译为“等
候”,做到句子通顺,情节完整。
2.
答案
“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
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
此题为寓意题型,可以联系注释,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解释诗句中隐含的意思。“珍
珠”本为珍贵之物,但最后却化为“血”,自然会联想到官府征敛,百姓为之付出的血汗和艰
辛,由此推测出“珠中有隐字”是指百姓心中难言的隐痛。
十六、(2012大纲全国,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落 叶
修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4分)
十六、
1.
答案
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
“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
致。(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修睦是晚唐诗僧,此诗借秋日落叶表达对时间的体悟,对生命的认识,极富禅理。首联写
秋雨过后,农田已“闲”,满地落叶,重重残红。颔联以拟人手法写落叶:回想那生机盎然的春
日,又岂肯相信如今会有如此萧瑟的秋风?颈联写暮色四起,纷乱的落叶随风跌入河中,随水而
去。叶落知秋,写落叶,亦是写生命的消逝;写春日、秋风,亦是写季节的更替;写流水,亦是写时
光的流逝。此等空阔寂寥之景,令人心生万古苍茫之意。
2.
答案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
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尾联写青松凌寒不凋,红叶望风而陨,二者对比鲜明,寄寓落叶的感慨又深一层。
十七、(2011大纲全国,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②
,云深无雁
③
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
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十七、
1.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
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
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词的上阕写日间情景,偶尔放晴,却薄暮昏暝。词的下阕写夜间情景,更深人去,酒已都
醒。上下阕以暗移的时间为经线自然衔接,将词境渐次推进。
2.
答案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
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
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较明显,只要抓住“秋阴”“向暝”“凄冷”“寒声”“雁影”这
些重点词,即可确定情感类型。因“秋”“暝”“凄冷”“寒”均是表达凄情愁思的,而
“雁”又是思乡怀人的物象,故下阕更深人去的凄清,孤灯映孤影,酒已都醒,强化了旅思乡愁
的表达。而末句“如何消夜永”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
十八、(2017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12分)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①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①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
人作殊方语
,
莺为故国声”一联中
,
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
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
(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十八、
1.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
该是“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
2.
答案
B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
声”一联,通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氛围,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
“雁声急”和“客程遥”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
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
悲苦。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
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
冷、悲苦的,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
王维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
等意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
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
十九、(2016山东,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
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十九、
1.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
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
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
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
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
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
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
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
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
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二十、(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
①
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
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二十、
1.
答案
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
词的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纳
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岁
晚田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的人生经
历有关,有共鸣之意。
2.
答案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
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
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
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
求和讳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
轻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凉。
二十一、(2016天津,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二十一、
1.
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
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
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
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
诗颔联中,“落日鸟边下”是动态描写,“秋原人外闲”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
的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
答案
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
解”,既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二十二、(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
①
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②
。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4分)
二十二、
1.
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
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与拟
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
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
“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
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情事)交
融。
2.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
识为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
析。这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
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
饱含情感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
悲伤之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
二十三、(2016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分)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
①
黄昏。
[注] 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
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
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二十三、
1.
答案
A “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
“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2.
答案
B “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合的手法。A.“歌管”和“风摇九子铃”只是体现了
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笛声体现了听觉,“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体现了视觉。C.“争
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
3.
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本题可以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西村》
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仿佛小桃源一般的西村,并回忆曾经
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
境的热爱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经历,描写了农家
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
二十四、(2016上海,13—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①
,南浦清江万里桥
②
,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③
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
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二十四、
1
.答案
D “极目”与“萧条”结构上不对应,“极目”为动宾结构,“萧条”为单纯词。
2.
答案
D A.“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海内”“天涯”
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不切合“野望”二字。C.“迟暮”“涓埃”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
望”的内容。
3.
答案
(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
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
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
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首先把握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或
短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可以看出全诗
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结合全诗的每一联
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
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
“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尾联写出杜甫深感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
“日”转“萧条”的隐忧。
三年模拟
A组
201
6
—201
8
年
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
每篇建议用时
10
分钟
)
一、(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
[注]
。
[注] 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为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
一、
1.
答案
B “畏难之意”错,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杨
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2.
答案
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
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
③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战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
的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颔联的妙处,旨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忌
只答手法技巧的条条框框,在此三点之外,如答用典(下临无地),可酌情给分。
二、(2018湖南长沙一模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
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
②
,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韩
(1159—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
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以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直抒胸臆,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仕出仕,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
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
1.
答案
A 由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可知,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
2.
答案
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
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悲愁
油然而生。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9岁的诗人却说
“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中“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
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解析
作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是矛盾还是不矛盾。一般情况下,对于诗中出现的这两种
情感,回答为“不矛盾”。明确自己的态度以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首联诗
人站在吴山上,在风雨中远眺,必然会因大自然的壮观而思潮汹涌。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
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
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
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
坦荡,壮志不息。颈联“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山脚下浩浩荡荡
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
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
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
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
“独上吴山”的。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
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诗人不禁流露出壮志难酬和归
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所以说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
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矛盾的。
三、(2018广东五校联考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出“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合
于认识规律。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
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
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
1.
答案
A “宁静的气氛”错误,从“微霜”一词来看,表现的是“萧瑟的气氛”。
2.
答案
①依依不舍之情。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
之情。②担忧牵挂之情。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
之情。③关爱勉励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并勉励
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解析
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
景考虑。首联写景表现的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颈联表现的是对友人的担忧牵挂
之情;尾联是对友人的勉励,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
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
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
,
做到知人论世
;
可以从题目入手
,
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
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
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
,
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
;
可以从
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
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标题即可得知,而送别诗的常见情感主要有对友人的不舍、担忧、祝福等。本诗把叙事、
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
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四、(2018福建厦门期末质检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幕次忆汉上旧居
和杨乐道详定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
[注]
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 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
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颔联写诗人为自己在忧国忘家之时,依然保有求田问舍之心而感到欣慰。
C.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四、
1.
答案
B “感到欣慰”错误,反映的是内心的“矛盾”。
2.
答案
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
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
表明后一感情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结
合尾联“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作答,从“超然”看出“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
利,离开官场”,从“却恐”看出“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
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总体上看,两种感情错综矛盾,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
观”的情感偏重。
方法点拨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查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
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
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
感而放弃诗句。
五、(2018安徽皖西南50所名校联考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黄金杆拨”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
矣。
B.弹琴劝酒之时,还有余暇眼看飞鸿,这份从容淡定正与“春风手”相呼应,表现了王昭君琴艺
的高超。
C.随行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
至深。
D.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琵琶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
音是暗比。
2.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蕴含的情感内容。(6
分)
五、
1.
答案
B “从容淡定”“表现了王昭君琴艺的高超”错误,“弹看飞鸿劝胡酒”一句提到
“飞鸿”是为了表现王昭君的思乡之情,并不是为了表现她“从容淡定”和“琴艺的高
超”。
2.
答案
①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②胡恩虽深却不相知的孤独。③由孤独而生的家国之
思。
解析
解答本题,应当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进
行考虑。“汉恩自浅胡自深”是表达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人生乐在相知心”表达的
是不相知的孤独。另外“飞鸿”“行人”“回首”等则是表现家国之思。
六、(2018广东深圳四大名校联考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
②
故道风烟在,翁仲
③
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④
。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
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
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
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
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
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
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六、
1.
答案
B 诗句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对古(人)今(我)的对
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
答案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
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指出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再结合语境和注释①④理解诗句所
表达的情感。
七、(2017河南南阳期终质评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①
,田园荒后尚征苗
②
。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 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战乱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
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
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写出山
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
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运用怎样的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七、
1.
答案
D “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
削罪行”的分析不恰当。“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是议论而不是抒情。
2.
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将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考生不仅要准确界
定描写方法,还要分析山中寡妇的形象特征。“麻苎衣衫鬓发焦”是肖像描写,“时挑”“旋
斫”是动作描写,再结合“纳税”“征苗”“无计避征徭”等内容可以得知山中寡妇饱受剥
削,生活极端贫困。
八、(2017福建四地六校月考改编,11—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对 雪
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②
。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
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
困居长安,生活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
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
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八、
1.
答案
C “‘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
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出来的。
2.
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
态,表现在战乱之中悲凉的内心;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
感情做铺垫。
解析
本联写了“云”“薄暮”“急雪”“风”等意象,景物描写苍凉悲壮,因此可以归纳为
“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营造氛围、点题、借景抒
情等方面思考。
九、(2017福建泉州三模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
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
②
解愠诗。
[注] 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舜作《五弦琴歌》曰: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阕“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B.上阕“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C.下阕“人散后”三句,写诗人退居赋闲月下弹琴,泪流不止。
D.下阕“不如”两句,借“南风”解愠的典故,重在劝勉友人多做有益百姓的事。
2.这首词借“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九、
1.
答案
D 重在抒发自己虽不为所用,但仍心念百姓的感情,而不是重在劝勉友人。
2.
答案
①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②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
的不甘与愤懑。③以还琴友人,让友人弦歌百姓,来表达自己虽不为所用,但仍心念百姓。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中的
“惠琴不受”“试弹《幽愤》泪空垂”“留和《南风》解愠诗”,并结合词下注释来分析诗
人的思想感情。
十、(2017河南新乡一模改编,16—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
西江月
①
苏 轼
照野弥弥
②
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③
。障泥
④
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
踏碎琼瑶
⑤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盛的样子。③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尘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
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
,
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
,
本是美玉
,
这里代指月色
,
水月交辉
,
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
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
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十、
1.
答案
C “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反衬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运用了有声衬无声的反衬手法。
2.
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
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
“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
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
句,可以从选取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先将诗句进行
简单的翻译,“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些淡淡的云彩”。显然是在描写眼前所
见之景,依据词后的注解,可知是诗人春夜行走所见的美好景致,自然抒发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
情和自己的愉悦。手法上属于借景抒情。另外,“弥弥”“隐隐”等叠词的使用,会增加诗句
的音律美,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
B
组 201
6
—201
8
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
(
每篇建议用时
10
分钟
一、(2018湖南怀化三模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一、
1.
答案
C 尾联属于直接抒情。
2.
答案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
“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
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
解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注意特定的思路,如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强调词
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诗中使用的两个字,“过”为“经过”,写一只自在的小鸟自由
地飞过树林;“摇”为“轻摇”,写出了山花的无拘无束。诗歌通过鸟和花的悠闲自在,体现山
居僧人生活的安闲,突出其心境的平和安宁。
二、(2018湖南长郡中学、师大附中、长沙一中、雅礼中学模拟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
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初归石湖
范成大
[注]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 范成大,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
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
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
中的“初归”二字。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
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二、
1.
答案
C 颈联第一句只照应了诗题中的“归”字。
2.
答案
“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
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昔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
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手法答出两个即可;如果将对比的效
果说成是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答题的重点是“尾联”和“艺术手法”。从诗句的写作对象看,这是写景句,自然应想
到“景”和“情”的关系。从诗句的具体内容看,有表示声音的“鸣”,有表示颜色的“翠”,
可以想到视听结合。这两句还写了柳树的变化,当年亲手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如今已是蝉声
喧鸣、绿荫蔽天了,写出了柳树前后的变化,这是对比。
三、(2018河北邯郸一模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晓发公安
①
原注:数月憩息此县。
杜 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
②
亦不迟。
邻鸡野哭
③
如昨日,物色生态
④
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
⑤
已陈迹,药饵扶
⑥
吾随所之。
[注] ①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时所作。②明星:启明星。③语出《孔子家语》:
“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④物色:自然间各种生物。生态:生
机勃勃之态。⑤转眄(miǎn):转眼。⑥扶:陪着,维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颔联写听到邻鸡之鸣和野外的哭声而引发感慨,“能几时”透露出幻灭感。
D.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三、
1.
答案
C 诗中的“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痛哭或号啕大哭。
2.
答案
①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②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
情。③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解析
根据“药饵扶吾随所之”可分析出“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
愁”;根据“邻鸡野哭如昨日”可分析出“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根据“舟楫眇
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可分析出“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四、(2018广东二模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陆 游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题中的“安流亭”表明地点,“俟客不至”表明了诗人在等朋友,“独坐”则暗示了诗人
此时的寂寞之情。
B.首联前一句从回忆过往征战的生活写起,“鬓未霜”三字暗点诗人已老,叙述中寄寓了无限
的感叹与沧桑。
C.首联后一句写过去之事十分迷茫,在诗人的心中并未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
难以回想起来。
D.颈联想象了两个场景:骑着马在斜阳夕照中路过剑阁,而马的影子被拉长;清晨则摇船伴随橹
声去瞿唐。
2.请赏析“禹庙空山百草香”一句中“空”字的抒情艺术。(6分)
四、
1.
答案
C “并未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分析有误,“忆昔
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从首联来看,以前的征战生涯在诗人心中留有刻骨铭心的痕
迹,不可能难以回想起来。这里只是诗人的自嘲之说。
2.
答案
①空:空荡、空寂。“禹庙空山”描写供奉大禹的寺庙无一人前去悼念,只留下无限
空寂的山,这里的“空”字凸显了诗人对历史的无限感喟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无奈。
②“空山”与“百草香”相对比,借景抒情,以春天的生机更加突出山的空寂与无人悼念禹庙
的伤感。
解析
这句诗的意思是:供奉大禹的寺庙前没有一人悼念,只留下空寂的山和空气中百草的香
味。诗人以“空”形容“山”,写出山中的空荡、空寂,山之空寂传达出的是无人悼念禹庙的
冷清,而百草香体现出的却是生机勃发的春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在这对比之间,流露出作者
对历史的无限感喟及其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无奈。
五、(2018江西临川二中、新余四中联考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送郑户曹
苏 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①
。
公业有田常乏食
②
,广文好客竟无毡
③
。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 ①《论语·雍也》:孔子赞颜回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陃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此句以颜回喻郑仅。②《后汉书·郑太传》:“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阴
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③《新唐书·郑虔传》:玄宗“置广文馆,以
虔为博士”“时号郑广文。在官贪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
毡’云。”上二句皆用郑姓典故,以言郑仅之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的典故,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
个表现。
B.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澹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
子之风。
C.颈联承上写了郑户曹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郑户曹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
遇而激愤。
D.苏轼与郑户曹朋友情深,在送别时,诗人想到友人的好客和贫困,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他
的担心。
2.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五、
1.
答案
C “表现郑户曹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激愤”错误,诗人引用杜诗是为了
赞扬郑户曹的清廉高洁的品质。
2.
答案
内容上相互关联,首联写郑户曹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和他作出的优美文章,尾
联叮嘱归去应趁春天,以与美景相互辉映;都表达了对郑户曹的赞美之情;结构上前后照应,使
诗歌浑然一体。
解析
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及结构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来说,首尾两联说的都是欣赏春天
的美景,前后关联,抒情一致。从结构上来说,首尾两联内容关联,结构上形成前后照应,做到了
首尾圆合。
六、(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送董判官
高 適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
得悲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
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边塞“多雨雪”“有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实写。
D.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的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
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六、
1.
答案
B “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2.答案 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奋不顾身;同
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解析
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
关。“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的意思: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由此概括诗
人情感。
七、(2017广东五校协作体联考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
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借指春天。
B.三、四句极写所见之景。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
“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C.“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主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D.诗中“碍”“遮”二字用笔迂回,带有几分俏皮的味道,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
说,别有滋味。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七、
1.
答案
B “直接表现”错,五、六句以景写情,物我交融,委婉含蓄。
2.
答案
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
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
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表现了朋友对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告别锦江山水的
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解析
答题时,先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
碧草和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自己
的热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八、(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适应性考试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定风波·重阳
苏 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
①
。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
但酬佳节了。云峤
②
。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③
。
[注] ①翠微: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
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八、
1.
答案
B “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江涵”“秋
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包容在江水里。
2.
答案
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
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
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必感伤,表达作者
旷达乐观的感情。文末用齐景公的典故说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就不必像齐景
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
九、(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改编,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
①
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
②
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 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
时的生活习惯。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
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九、
1.
答案
C “雾里”版本不如“雨里”表达明确。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如果
是“雾里”,胡人就会认为烟雾为自然现象,而不会引发战争烽火的想象。
2.
答案
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
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
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
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
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睡卧在酒
家。尾联写饱受战争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由此可知诗
人的情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写的是边地胡人对和平的渴望,可见诗人并没有
敌视边地胡人,也希望他们能从容地生活。尾联不但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的反战主题,而且展
现了诗人包容的民族观。
十、(2017湖南湘潭5月模拟改编,14—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
①
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
②
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③
。
其六
胡瓶
④
落膊紫薄汗
⑤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
⑥
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 ①关城: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
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
十、
1.
答案
B “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说法错误。
2.
答案
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
气概。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
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
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其三,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
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
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首句写
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
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
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