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专题突破练习(共28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专题突破练习(共28套含答案)》 共有 2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与圆有关的线段 在圆中的线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半径、直径、弦,弦心距还有切线长。求圆中线段的长 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探索题都会出现。因此,这部分内容 在中考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是解决圆中线段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比较常用的定理,有时候也 需要以下定理:圆心角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定理,在有些探索类型的题目中还有可能用到相交弦定理、切割定理等。 (1)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符号语言:∵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且 AB⊥CD,∴ PC=PD, = , = 。 (2)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 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3)勾股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例题 1 (温州市中考)如图,AB 为⊙O 的直径,点 C 在⊙O 上,延长 BC 至点 D,使 DC=CB。延长 DA 与⊙O 的另一个交点为 E,连结 AC、CE。 (1)求证:∠B=∠D; (2)若 AB=4,BC-AC=2,求 CE 的长。 BC BD AC AD2 解析:要求 CE 长,可通过证明 CE=AB,转化为求 AB 长,结合∠E=∠B 及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勾股定理,可解决问题。 答案:解:(1)证明:∵AB 为⊙O 的直径,∴∠ACB=90°,∴AC⊥BC;∵DC=CB, ∴AD=AB,∴∠B=∠D。 (2)设 BC=x,则 AC=x-2。在 Rt△ABC 中,AC2+BC2=AB2,∴(x-2)2+x2=4, 解得 (舍去),∵∠B=∠E,∠B=∠D,∴∠D=∠E,∴CD=CE, ∵CD=CB∴CE=CB=1+ 。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圆周角、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直 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应用有关定理。与圆周角有关的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同弧或等弧所对的 圆周角相等、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知 识点,由于图形中的角比较多,解题时要仔细观察图形特点。 例题 2 如图,AB 是⊙O 的直径,BC 是弦,OD⊥BC 于 E,交 BC 于 D.若 BC=8,ED=2, 求⊙O 的半径. 解析:根据垂径定理可以知道线段 EB 的长,设出圆的半径,然后用半径表示出 OE,这 样就可以在 Rt 直角三角形 OEB 中,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解 : 因 为 , OD ⊥ BC , 所 以 , BE = CE= BC=4 . 设 ⊙ O 的 半 径 为 R , 则 OE=OD-DE=R-2.在 Rt△OEB 中,由勾股定理得 OE2+BE2=OB2,即(R-2)2+42=R2.解得 R=5,∴⊙ O 的半径为 5. 点拨:在求圆的半径时,关键是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设半径根据勾股定 理列出方程,解得答案. 如何解决圆中的线段问题 圆中的线段包括:半径、直径、弦、切线。求这些线段长是这部分的主要题型,综合利 用圆中性质定理、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解题的过程中, E O B A C D 71,71 21 −=+= xx 7 1 23 你能否掌握其中的技巧吗? 满分训练 (湛江中考)如图,已知 AB 是⊙O 的直径,P 为⊙O 外一点,且 OP∥BC,∠P =∠BAC。 (1)求证:PA 为⊙O 的切线; (2)若 OB=5,OP= ,求 AC 的长。 解析:(1)设法证出∠OAP=90°即可;(2)利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及面积法可求 AC 的长。 答案:解:(1)设 AC 与 OP 相交于点 H。∵AB 是直径,∴AC⊥BC,∠BAC+∠B=90°, ∵OP∥BC,∴OP⊥AC,∠AOB=∠B.∵∠P=∠BAC∴∠P+∠AOP=90°,于是∠OAB=90°,∴PA 为⊙O 的切线。 (2)∵OP⊥AC,∴AC=2AH,在直角三角形 PAO 中, AP= 由面积法可知: ,所以 AC=8。 点拨:本题考查了圆的切线的证明以及有关圆的计算,掌握圆的切线的证法以及圆中基 本的计算方式是解题的关键。求线段的长度有以下常用的方法: ( 1)用勾股定理,适用于已知两边的直角三角形中; (2)用相似三角形,适用于有相似三角形的图形中; (3)面积法,适用于有直角三 角形中有高的存在的图形。 (答题时间:30 分钟) 1. 如图, 内接于⊙O, , ,则⊙O 的半径为( ) A. B. C. D. 2.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 6,则其外接圆半径与内切圆半径的大小分别为( ) C O A B P 25 3 2 2 2 225 20( ) 53 3OP OA− = − = 205 3 425 3 OA APAH OP ××= = = ABC△ 30C∠ =  2AB = 3 2 2 3 44 A. 6, B. ,3 C. 6,3 D. , 3. 如图,⊙O 的直径 AB=12,CD 是⊙O 的弦,CD⊥AB,垂足为 P,且 BP︰AP=1︰5,则 CD 的长为( ) A. B. C. D. 4. 如图,AB 是⊙O 的弦,点 C 是弦 AB 上一点,且 BC︰CA=2︰1,连结 OC 并延长交⊙O 于 D,又 DC=2 厘米,OC=3 厘米, 则圆心 O 到 AB 的距离为( ) A. 厘米 B. 厘米 C. 2 厘米 D. 3 厘米 5. 如图⊙O 中,半径 OD⊥弦 AB 于点 C,连结 AO 并延长交⊙O 于点 E,连结 EC,若 AB=8, CD=2,则 EC 的长度为( ) A. B. 8 C. D. 6. 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是⊙O 上一点,AB=10,AC=6,OD⊥BC,垂足为 D,则 BD 的 长为( ) A. 2 B. 3 C. 4 D. 6 7. 如图,半圆 O 的直径 AB=10,弦 AC =6cm,AD 平分∠BAC,则 AD 的长为( ) A. cm B. cm C. cm D. 4cm 8. 如图,△ABC 内接于⊙O,∠BAC=120°,AB=AC,BD 为⊙O 的直径,AD=6,则 BC= 。 C O A B D 3 2 3 2 6 2 3 2 24 28 52 54 6 7 52 102 132 4 5 3 5 5 55 9. 如图,以△ABC 的 BC 边上一点 O 为圆心的圆,经过 A、B 两点,且与 BC 边交于点 E,D 为 BE 的下半圆弧的中点,连接 AD 交 BC 于 F,若 AC=FC。 (1)求证:AC 是⊙O 的切线; (2)若 BF=8,DF= ,求⊙O 的半径 r。 10. 如图,已知 P 是⊙O 外一点,PO 交⊙O 于点 C,OC=CP=2,弦 AB⊥OC,劣弧 AB 的度数 为 120°,连结 PB。 (1)求 BC 的长;(2)求证:PB 是⊙O 的切线。 11. 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 1,DE 是⊙O 的直径,过 D 作⊙O 的切线,C 是 AD 的中点,AE 交⊙O 于 B 点,四边形 BCOE 是平行四边形。 (1)求 AD 的长; (2)BC 是⊙O 的切线吗?若是,给出证明;若不是,说明理由。 12. 如图,△ABC 内接于⊙O, 60°,CD 是⊙O 的直径,点 P 是 CD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 AP=AC。 (1)求证:PA 是⊙O 的切线;(2)若 ,求⊙O 的直径。 40 B∠ = 3PD =67 1. B 解析:过点 B 作圆的直径 BD,交圆于点 D,连接 AD, 根据圆周角定理,得:∠C=∠D=30°,∠DAB=90°,所以在 Rt△ADB 中,因为, ∠D=30°,AB=2,所以,DB=4,所以,圆的半径为 2。 2. B 解析:画图如下,由正方形的性质,垂径定理可得 OE=AE=3,OA= 。故选 B。 3. D 解析:连接 OC,如图,设 OC 的长为 r,∵AB=12,BP︰AP=1︰5,∴AP=10,∴OP =4。由垂径定理可得△OPC 是直角三角形,并且 CD=2CP。在 Rt△OCP 中,由勾股定理 CP= ,∴CD= ,故选 D。 4. B 解析:延长 DO 交⊙O 于 E,过点 O 作 OF⊥AB 于 F,则 CE=8 厘米。由相交弦定理, 得 DC·CE=AC·CB,所以 AC·2 AC=2×8,故 AC=2 (厘米),从而 BC=4 厘米。 由垂径定理,得 AF=FB= (2 +4 )=3 (厘米).所以 CF=3 -2 = ( 厘米)。在Rt△COF 中,OF= = = (厘米)。 5. D 解析:连接 BE, B P O C D A 2 2 3 2 5246 2222 =−=− OPOC 54 2 1 2 2 2 2 2 2 22 OFOC − 22 )2(3 − 78 ∵⊙O 的半径 OD⊥弦 AB 于点 C ,AB=8,∴AC= AB=4, 设⊙O 的半径为 r,则 OC=r-2,在Rt△AOC 中,∵AC=4,OC=r-2,∴OA2=AC2+OC2,即 r2=42+ (r-2)2,解得 r=5,∴AE=2r=10, ∵AE 是⊙O 的直径,∴∠ABE=90°,在 Rt△ABE 中,∵AE=10,AB=8,∴BE= =6,在 Rt△BCE 中,∵BE=6,BC=4,∴CE= 。 6. C 解析:因为 AB 是直径,因此∠C 是直角,∴BC= =8,∵OD⊥BC,根据垂径 定理,BD 等于 BC 的一半,所以 BD=4。故选 C。 7. A 解析:连接 BC、BD、OD, 则 OD、BC 交于 E。由于 AD 平分∠BAC,所以 ,所以 OD⊥BC,又半圆 O 的直 径 AB=10cm,弦 AC=6cm,所以 BC=8cm,所以 BE=4,又 OB=5cm,所以 OE=3cm,所以 ED =5-3=2(cm),在Rt△BED 中,BD= = cm,又∠ADB=90°,所以 AD= =4 cm。故选 A。 8. 6 解析:因为 BD 为⊙O 的直径,根据圆周角定理,得:∠C=∠D,∠DAB=90°。 又因为,∠BAC=120°,AB=AC,所以,∠C=∠CBA=∠D=30°,∠DBA=60°,所以,∠DBC=30°。 在 Rt 直角三角形 ABD 中,有:cos30°= ,又 AD=6,所以,BD= 4 , 连接 DC,则∠BCD=90°,在 Rt 直角三角形 BCD 中,∠DBC=30°,BD=4 , 得:cos30°= ,BC=4 × =6. 9. 解析:(1)连接 OA、OD, 则 OA=OD,∴∠OAD=∠ODA,∵D为 BE 的下半圆弧的中点,∴OD⊥BE,∴∠ODA+∠OFD=90°, ∴∠OAD+ ∠OFD=90°,∵∠OFD=∠AFC,∴∠OAD+∠AFC=90°,∵AC=FC,∴∠FAC=∠AFC, 2 1 2222 810 −=− ABAE 13246 2222 =+=+ BCBE 2 210 6− BDCD = 2 2DE BE+ 2 2 2AB BD- 5 BD AD = 2 3 6 3 3 BD BC 3 2 39 ∴∠OAD+∠FAC=90°,∴AC 是⊙O 的切线。 (2)BF=8,DF= ,∴OF=8-r,∴在直角三角形 OFD 中,r2+(8-r)2= ,解 得,r=2。 10. 解析:(1)连接 OB, ∵弦 AB⊥OC,劣弧 AB 的度数为 120°,∴∠COB=60°,又∵OC=OB,∴△OBC 是正三角 形,∴BC=OC=2。 (2)证明:∵BC=CP,∴∠CBP=∠CPB,∵△OBC 是正三角形,∴∠OBC=∠OCB=60°, ∴∠CBP=30°,∴∠OBP=∠CBP+∠OBC=90°,∴OB⊥BP,∵点 B 在⊙O 上,∴PB 是⊙O 的切线。 11. 解析:(1)连接 BD, 则∠DBE90.∵四边形 BCOE 是平行四边形, ∴BC∥OE,BCOE1。在 Rt△ABD 中,C 为 AD 的中点,∴BC AD1。∴AD2。 (2)连接 OB,由(1)得 BC∥OD,且 BCOD,∴四边形 BCDO 是平行四边形。 又∵AD 是⊙O 的切线,∴OD⊥AD。∴四边形 BCDO 是矩形。∴OB⊥BC,∴BC 是⊙O 的切 线。 12. 解析:(1)证明:连接 OA, ∵∠B=60°,∴∠AOC=2∠B=120°,又∵OA=OC,∴∠OAC=∠OCA=30°,又∵AP=AC, ∴∠P=∠ACP=30°,∴∠OAP=∠AOC-∠P=90°,∴OA⊥PA,∴PA 是⊙O 的切线。 (2)在 Rt△OAP 中,∵∠P=30°,∴PO=2OA=OD+PD,又∵OA=OD,∴PD=OA, ∵PD= ,∴2OA=2PD=2 。∴⊙O 的直径为 2 。 40 2( 40) 2 1 3 3 3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