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泾流(jīnɡ) 2.两涘(sì) 3.渚崖(zhǔ)
4.尾闾(lǘ) 5.礨空(lěi) 6.稊米(tí)
7.牟(móu) 8.汒然(máng) 9.喙(huì)
10.井(hán)11.缺甃 (zhòu) 12.灭跗 (fū)
13.虷蟹(hán) 14.絷(zhí) 15.適適然(tì)
16.商蚷(jù) 17.跐黄泉(cǐ) 18.呿而不合(qū)
二、通假字
1.不辩牛马 通辨,分别、辨别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同墟,处所,所居之地
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通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
5.汒然异之 通茫,模糊不清
6.公子牟隐机大息 通几,几案,小桌子
7.出跳梁乎井之上 同跳踉,腾越,跳动
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通智,智慧;通境,界线
9.反于大通 通返,返回
三、古今异义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到达 今义:另提一事的介词
2.东面而视
古义:脸朝东 今义:东边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14 -
古义:脸色 今义:面容、相貌;比喻事物的样子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懂得大道理 今义:对财物不吝啬,不小气
5.计中国之在海内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6.不以多少进退者
古义:增减 今义:前进和后退
7.合同异
古义:“合”,使……合;“同”,相同
今义:两方或多方订立共同遵守的协议
8.然不然
古义:不正确 今义:不这样的话
9.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
10.百川灌河
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四、一词多义
1.闻
2.知
3.方
4.于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秋水时至 时:按时间
(2)顺流而东行 东:向东
2.名词作动词
舌举而不下 下:放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合同异 合:使……合
2.离坚白 离:使……离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 14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壮美的景观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穷众口之辩 穷:使……穷尽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认为……少 轻:认为……轻
(2)然不然 然:以……为然
(3)可不可 可:以……为可
(4)汒然异之 异:为……感到奇异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
2.拘于虚也 (“于”表示被动)
(三)省略句
1.不知论之不及(之)与 (“及”后省略代词“之”)
2.知之弗若(之)与 (“若”后省略代词“之”)
(四)状语后置句
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以察”“以辩”作状语,后置)
2.自以比形于天地 (“于天地”作状语,后置)
(五)宾语前置句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己”作“若”的宾语,前置)
2.我之谓也 (“我”作“谓”的宾语,前置)
3.又奚以自多 (“奚”作“以”的宾语,前置)
4.莫吾能若也 (“吾”作“若”的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
- 14 -
- 14 -
(2)
- 14 -
- 14 -
- 14 -
1.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评析] 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无数的河流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的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的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道。大海之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这段话通过对比与比喻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要在不断地学习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2.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
[评析] 再说智慧不知晓是和非的界线,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论,这就好比叫蚊子背山、叫商蚷快速渡过黄河一样,它们是一定不能担当这些任务的。况且智慧不知晓论析异常奇妙的见解,却自满于一时口舌的敏捷,这不是浅井里面的蛙吗?
- 14 -
宇宙是无穷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要能主动探究外界事物,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才能称得上一个智者,否则就会陷入骄傲自满、目光短浅的境地。
[问题1] 选文1,河伯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所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顺”字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问题2] 选文1,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问题3] 选文2中的“坎井之蛙”中的“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用“坎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典故,寓意是什么?
[明确] 固步自封,安于小我。把公孙龙比喻成坎井之蛙,把庄子比喻成东海之鳖,通过坎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对比,揭示出公孙龙和庄子的差距,有力地讽刺了公孙龙的无知和自以为是。
[问题4] 你怎样理解本课两则选文的主旨?
[明确] 本课第1则选文的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好比是井底之蛙,他们试图以观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而受气于阴阳
C.不足以极其深
D.东面而视
解析:A项,认为。与现代汉语同。B项,“受气”,禀受自然之气。C项,“极其”,极,使……完全,穷尽;其,代海。D项,“东面”,面向东方。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14 -
A. B.
C. D.
解析:A项,被;从。B项,于是,就;竟。C项,均为“认为”。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
答案:C
3.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顺流而东行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解析:A项,形容词作名词,壮美的景观。B项,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意动用法,认为……少。
答案:C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为莫己若者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我之谓也 D.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 (高的河岸)
B.河伯始旋其面目 (改变)
C.不见水端 (尽头)
D.百川灌河 (山川)
解析:D项中的“川”意为河流。
答案:D
- 14 -
6.与“轻伯夷之义者”中的“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惊怖其言
B.然不然
C.是以圣人犹难之
D.德合一君
解析:例句与A、B、C均为意动用法,D为使动用法。
答案:D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中的河伯是一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河神,也是庄子为教育人们而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
B.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C.这则寓言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也增强了说理的趣味性。
D.庄子的这种“戒除自满”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继承并光大之。
解析:A项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说法欠妥当。
答案:A
8.河伯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河伯是一个开始时志得意满,骄傲自乐,而在认识到自己不足时,能勇于认错,虚心求知的人。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梓庆削木为①
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②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然后加手④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 ①:音jù,悬挂钟鼓的架子。②齐: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后作“斋”。③滑:乱。④加手:动手制作。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14 -
A.见者惊犹鬼神 (如同)
B.未尝敢以耗气也 (损害)
C.不敢怀非誉巧拙 (错误)
D.不然,则已 (停止不做)
解析:C项中“非”意为“指责”。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子何术以为焉 B.求之以察
C.以天合天 D.必齐以静心
解析:A项,“用”“凭借”,介词。B项,“用”,介词。C项,“用”,介词。D项,“来”,目的连词。
答案:D
11.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心精修,技艺才能惊人。
12.翻译下列句子。
(1)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鲁侯见到梓庆便问他道:“你用什么神秘的道术做成这个的呢?”
(2)器物之所以被怀疑是鬼神所做的,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参考译文:
梓庆砍削木头做,做成后,见到的人都惊讶它有如鬼斧神工。鲁侯见到梓庆便问他道:“你用什么神秘的道术做成这个的呢?”
梓庆回答说:“我是一个匠人,哪有什么神妙的道术?即使这样,(不过)我有一点可以说一说。我将做的时候,从不敢损耗我的精神,一定要斋戒修养使心神安静。静斋到第三天,内心里便不敢怀有获取赏赐爵禄的念头;斋戒到第五天,便把他人一切对技艺巧拙说好说坏的议论都不放在心上了;斋戒到第七天,我便连自己还有四肢形体也忘掉了。在这时候,一切朝廷之事全忘了,我的技巧高度专一而外界任何扰乱都消失了;然后我到山林中去,观察树木的天然姿质,面对那些形体完全符合做要求的树木,在我心目中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 14 -
,然后才动手制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停止不做。这样就是完全用我的自然来顺应树木的自然。器物之所以被怀疑是鬼神所做的,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三、语言表达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遂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有力提升了我市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学教研水平,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
B.感谢贵校邀请我担任四川省第三届“高考论坛”物理学科的点评嘉宾,届时本人定当准时莅临参加。
C.奉上拙作《魏晋风骨漫谈》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在所难免,望不吝赐教。
D.2017年12月28日,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奖名单揭晓。陶珊的长篇小说《诗歌岁月》忝列其中,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解析:A项,“赏识”用于上级、长辈对下级、晚辈。B项,“莅临”是敬辞,不用于第一人称。D项,“忝列”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谦辞。
答案:C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由此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通过海陆两条线推动形成亚欧非大陆的经济整合。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共同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
答案:①“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 ②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 ③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
庄子的故乡
李商原
- 14 -
庄子一生,没有去过几个地方,基本上都在家乡。《田子方》篇说他见鲁哀公、《说剑》篇说他见赵王,这一看就是寓言,是不可信的。如此来看,庄子一生都未远游,为什么要说《庄子》的主题是游子之思呢?这是比喻性的说法。形象地说,庄子“生活在别处”。庄子经历了人生的变迁,世态的无常,让他与现实世界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紧张。他否定现实世界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愤世而嫉俗,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着超脱的距离。因此,闻一多说,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与其说是追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生当“浊世”,又能怎样?庄子是个最为认真的人,难得糊涂,与“浊世”绝不妥协。他“自我放逐”,“生活在别处”,逍遥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世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命之所。当然,这只是想象中的。人能生活于想象中吗?也能也不能。谁不生活于想象之中?谁又能永远生活于想象之中?庄子的确长期生活于想象之中。他成了世俗世界“无家可归”,向理想世界不断寻找家园的“游子”;庄子的一生,是“游子”的一生。他“冷眼”观望潮起潮落,“热心”谈说风云变幻。“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不过,这没有关系。庄子的思想因为“寻找”而光芒四射。
庄子的“故乡”,是“道”的境界。庄子的“道”,与其说是宇宙的本源、本根,不如说是一种本体境界;与《老子》不同,庄子认为“道在屎溺”,“道无往而不在”。“道”不可言,但却可以通过外物、心斋、坐忘体“道”。“道”使庄子的理想世界获得了基石。庄子以齐物论,超越了世俗差别。他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泰山为小而秋毫为大,万物生灭之间,没有根本上差别;是非之间,更没有严格的界限。执着于大小是非,以“成心”处世,必然为物所役,忘记了真正的自己,而不能随物变化,返归“故乡”。庄子达生死,化解生命的困境。他认为人生如梦,不过世间过客;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如昼夜的变化,生与死本为气的聚散过程而已。《庄子》中的寓言,超越了世俗的悦生恶死之见,以死为“南面王乐”,“临尸而歌”,以死生为一。《庄子》是诗,它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化臭腐为神奇之美;向往“无何有之乡”“明王之治”“至德之世”,标榜真知、真性、真人。《庄子》以否定性态度观世,“冷眼热心”,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了寓言般的诗篇。以审美的眼光体会《庄子》,或许更有意思。
庄子的故乡之思,让他一生寂寞,汉代几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博学如桓谭者,还未读过《庄子》。但是,到了另一个乱世三国魏晋时期,向秀、郭象、司马彪、李颐等都为《庄子》做注;《庄子》与《老子》《周易》成为“三玄”,供魏晋清谈之士谈玄说虚了。有人夸张地说,三天不读《庄子》,只觉舌根发硬。《庄子》一下成为思想学术界的中心。从此以后,《庄子》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道教的崇奉,知识分子的倾心。
知识链接:
李商原,姓李名刚,号商原,笔名商原李刚,陕西商州人;历史学博士,哲学、政治学博士后;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