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及练习(共50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及练习(共50套新人教版)》 共有 5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东海之大乐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泾流(jīnɡ)  2.两涘(sì)  3.渚崖(zhǔ)‎ ‎4.尾闾(lǘ) 5.礨空(lěi) 6.稊米(tí)‎ ‎7.牟(móu) 8.汒然(máng) 9.喙(huì)‎ ‎10.井(hán)11.缺甃 (zhòu) 12.灭跗 (fū)‎ ‎13.虷蟹(hán) 14.絷(zhí) 15.適適然(tì) ‎ ‎16.商蚷(jù) 17.跐黄泉(cǐ) 18.呿而不合(qū)‎ 二、通假字 ‎1.不辩牛马 通辨,分别、辨别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同墟,处所,所居之地 ‎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通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 ‎5.汒然异之 通茫,模糊不清 ‎6.公子牟隐机大息 通几,几案,小桌子 ‎7.出跳梁乎井之上 同跳踉,腾越,跳动 ‎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通智,智慧;通境,界线 ‎9.反于大通 通返,返回 三、古今异义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到达      今义:另提一事的介词 ‎2.东面而视 古义:脸朝东 今义:东边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14 -‎ 古义:脸色 今义:面容、相貌;比喻事物的样子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懂得大道理 今义:对财物不吝啬,不小气 ‎5.计中国之在海内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6.不以多少进退者 古义:增减 今义:前进和后退 ‎7.合同异 古义:“合”,使……合;“同”,相同 今义:两方或多方订立共同遵守的协议 ‎8.然不然 古义:不正确 今义:不这样的话 ‎9.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 ‎10.百川灌河 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四、一词多义 ‎1.闻 ‎2.知 ‎3.方 ‎4.于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秋水时至 时:按时间 ‎(2)顺流而东行 东:向东 ‎2.名词作动词 舌举而不下 下:放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合同异 合:使……合 ‎2.离坚白 离:使……离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 14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壮美的景观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穷众口之辩 穷:使……穷尽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认为……少 轻:认为……轻 ‎(2)然不然 然:以……为然 ‎(3)可不可 可:以……为可 ‎(4)汒然异之 异:为……感到奇异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 ‎2.拘于虚也 (“于”表示被动)‎ ‎(三)省略句 ‎1.不知论之不及(之)与 (“及”后省略代词“之”)‎ ‎2.知之弗若(之)与 (“若”后省略代词“之”)‎ ‎(四)状语后置句 ‎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以察”“以辩”作状语,后置)‎ ‎2.自以比形于天地 (“于天地”作状语,后置)‎ ‎(五)宾语前置句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己”作“若”的宾语,前置)‎ ‎2.我之谓也 (“我”作“谓”的宾语,前置)‎ ‎3.又奚以自多 (“奚”作“以”的宾语,前置)‎ ‎4.莫吾能若也 (“吾”作“若”的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 - 14 -‎ - 14 -‎ ‎(2) - 14 -‎ - 14 -‎ - 14 -‎ ‎1.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评析] 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无数的河流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的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的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道。大海之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这段话通过对比与比喻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要在不断地学习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2.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 ‎[评析] 再说智慧不知晓是和非的界线,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论,这就好比叫蚊子背山、叫商蚷快速渡过黄河一样,它们是一定不能担当这些任务的。况且智慧不知晓论析异常奇妙的见解,却自满于一时口舌的敏捷,这不是浅井里面的蛙吗?‎ - 14 -‎ 宇宙是无穷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要能主动探究外界事物,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才能称得上一个智者,否则就会陷入骄傲自满、目光短浅的境地。‎ ‎[问题1] 选文1,河伯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所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顺”字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问题2] 选文1,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问题3] 选文2中的“坎井之蛙”中的“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用“坎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典故,寓意是什么?‎ ‎[明确] 固步自封,安于小我。把公孙龙比喻成坎井之蛙,把庄子比喻成东海之鳖,通过坎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对比,揭示出公孙龙和庄子的差距,有力地讽刺了公孙龙的无知和自以为是。‎ ‎[问题4] 你怎样理解本课两则选文的主旨?‎ ‎[明确] 本课第1则选文的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好比是井底之蛙,他们试图以观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而受气于阴阳 C.不足以极其深 D.东面而视 解析:A项,认为。与现代汉语同。B项,“受气”,禀受自然之气。C项,“极其”,极,使……完全,穷尽;其,代海。D项,“东面”,面向东方。‎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14 -‎ A.      B. C. D. 解析:A项,被;从。B项,于是,就;竟。C项,均为“认为”。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 答案:C ‎3.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顺流而东行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解析:A项,形容词作名词,壮美的景观。B项,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意动用法,认为……少。‎ 答案:C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为莫己若者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我之谓也 D.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    (高的河岸)‎ B.河伯始旋其面目 (改变)‎ C.不见水端 (尽头)‎ D.百川灌河 (山川)‎ 解析:D项中的“川”意为河流。‎ 答案:D - 14 -‎ ‎6.与“轻伯夷之义者”中的“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惊怖其言 B.然不然 C.是以圣人犹难之 D.德合一君 解析:例句与A、B、C均为意动用法,D为使动用法。‎ 答案:D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中的河伯是一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河神,也是庄子为教育人们而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 B.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C.这则寓言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也增强了说理的趣味性。‎ D.庄子的这种“戒除自满”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继承并光大之。‎ 解析:A项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说法欠妥当。‎ 答案:A ‎8.河伯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河伯是一个开始时志得意满,骄傲自乐,而在认识到自己不足时,能勇于认错,虚心求知的人。‎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梓庆削木为①‎ 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②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然后加手④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 ①:音jù,悬挂钟鼓的架子。②齐: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后作“斋”。③滑:乱。④加手:动手制作。‎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14 -‎ A.见者惊犹鬼神       (如同)‎ B.未尝敢以耗气也 (损害)‎ C.不敢怀非誉巧拙 (错误)‎ D.不然,则已 (停止不做)‎ 解析:C项中“非”意为“指责”。‎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子何术以为焉 B.求之以察 C.以天合天 D.必齐以静心 解析:A项,“用”“凭借”,介词。B项,“用”,介词。C项,“用”,介词。D项,“来”,目的连词。‎ 答案:D ‎11.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心精修,技艺才能惊人。‎ ‎12.翻译下列句子。‎ ‎(1)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鲁侯见到梓庆便问他道:“你用什么神秘的道术做成这个的呢?”‎ ‎(2)器物之所以被怀疑是鬼神所做的,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参考译文:‎ 梓庆砍削木头做,做成后,见到的人都惊讶它有如鬼斧神工。鲁侯见到梓庆便问他道:“你用什么神秘的道术做成这个的呢?”‎ 梓庆回答说:“我是一个匠人,哪有什么神妙的道术?即使这样,(不过)我有一点可以说一说。我将做的时候,从不敢损耗我的精神,一定要斋戒修养使心神安静。静斋到第三天,内心里便不敢怀有获取赏赐爵禄的念头;斋戒到第五天,便把他人一切对技艺巧拙说好说坏的议论都不放在心上了;斋戒到第七天,我便连自己还有四肢形体也忘掉了。在这时候,一切朝廷之事全忘了,我的技巧高度专一而外界任何扰乱都消失了;然后我到山林中去,观察树木的天然姿质,面对那些形体完全符合做要求的树木,在我心目中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 14 -‎ ‎,然后才动手制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停止不做。这样就是完全用我的自然来顺应树木的自然。器物之所以被怀疑是鬼神所做的,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三、语言表达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遂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有力提升了我市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学教研水平,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 B.感谢贵校邀请我担任四川省第三届“高考论坛”物理学科的点评嘉宾,届时本人定当准时莅临参加。‎ C.奉上拙作《魏晋风骨漫谈》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在所难免,望不吝赐教。‎ D.2017年12月28日,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奖名单揭晓。陶珊的长篇小说《诗歌岁月》忝列其中,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解析:A项,“赏识”用于上级、长辈对下级、晚辈。B项,“莅临”是敬辞,不用于第一人称。D项,“忝列”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谦辞。‎ 答案:C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由此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通过海陆两条线推动形成亚欧非大陆的经济整合。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共同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 答案:①“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 ②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 ③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 庄子的故乡 李商原 - 14 -‎ 庄子一生,没有去过几个地方,基本上都在家乡。《田子方》篇说他见鲁哀公、《说剑》篇说他见赵王,这一看就是寓言,是不可信的。如此来看,庄子一生都未远游,为什么要说《庄子》的主题是游子之思呢?这是比喻性的说法。形象地说,庄子“生活在别处”。庄子经历了人生的变迁,世态的无常,让他与现实世界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紧张。他否定现实世界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愤世而嫉俗,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着超脱的距离。因此,闻一多说,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与其说是追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生当“浊世”,又能怎样?庄子是个最为认真的人,难得糊涂,与“浊世”绝不妥协。他“自我放逐”,“生活在别处”,逍遥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世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命之所。当然,这只是想象中的。人能生活于想象中吗?也能也不能。谁不生活于想象之中?谁又能永远生活于想象之中?庄子的确长期生活于想象之中。他成了世俗世界“无家可归”,向理想世界不断寻找家园的“游子”;庄子的一生,是“游子”的一生。他“冷眼”观望潮起潮落,“热心”谈说风云变幻。“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不过,这没有关系。庄子的思想因为“寻找”而光芒四射。‎ 庄子的“故乡”,是“道”的境界。庄子的“道”,与其说是宇宙的本源、本根,不如说是一种本体境界;与《老子》不同,庄子认为“道在屎溺”,“道无往而不在”。“道”不可言,但却可以通过外物、心斋、坐忘体“道”。“道”使庄子的理想世界获得了基石。庄子以齐物论,超越了世俗差别。他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泰山为小而秋毫为大,万物生灭之间,没有根本上差别;是非之间,更没有严格的界限。执着于大小是非,以“成心”处世,必然为物所役,忘记了真正的自己,而不能随物变化,返归“故乡”。庄子达生死,化解生命的困境。他认为人生如梦,不过世间过客;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如昼夜的变化,生与死本为气的聚散过程而已。《庄子》中的寓言,超越了世俗的悦生恶死之见,以死为“南面王乐”,“临尸而歌”,以死生为一。《庄子》是诗,它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化臭腐为神奇之美;向往“无何有之乡”“明王之治”“至德之世”,标榜真知、真性、真人。《庄子》以否定性态度观世,“冷眼热心”,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了寓言般的诗篇。以审美的眼光体会《庄子》,或许更有意思。‎ 庄子的故乡之思,让他一生寂寞,汉代几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博学如桓谭者,还未读过《庄子》。但是,到了另一个乱世三国魏晋时期,向秀、郭象、司马彪、李颐等都为《庄子》做注;《庄子》与《老子》《周易》成为“三玄”,供魏晋清谈之士谈玄说虚了。有人夸张地说,三天不读《庄子》,只觉舌根发硬。《庄子》一下成为思想学术界的中心。从此以后,《庄子》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道教的崇奉,知识分子的倾心。‎ 知识链接:‎ 李商原,姓李名刚,号商原,笔名商原李刚,陕西商州人;历史学博士,哲学、政治学博士后;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 14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