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
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
7.如切如磋(cuō)
二、通假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 通悦,高兴
2.其斯之谓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2.至于他邦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素以为绚兮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四、一词多义
1.类
2.殆
3.故
4.违
5.与
6.之
五、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 13 -
1.求也退,故进之 进:使……前进
2.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后退
3.三已之,无愠色 已:使……停止
(二)意动用法
未若贫而乐 乐:以……为乐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回也非助我者也 (“……者也”表判断)
2.起予者商也 (“……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必以(之)告新令尹 (省略代词“之”)
2.(此大夫)犹吾大夫崔子也 (省略主语“此大夫”)
(三)宾语前置句
1.其斯之谓与 (“斯”作宾语,前置)
2.素以为绚兮 (“素”作“以”的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
(2)
(3)
- 13 -
(4)
(5)
- 13 -
(6)
(7)
(8)
(9)
(10)
- 13 -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评析]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孔子认为,人的智力天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大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贡献。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评析] 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的教学过程仍可以加以借鉴。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析] 只知学习却不会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知思考却不知学习就很危险。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问题1] 选文3中,孔子对子路与冉有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 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
[问题2] 选文4中,孔子认为如何看待“忠”和“清”?
[明确] 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是不够的。
[问题3] 选文5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明确] 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体现了孔子“启发点化”的教育思想。
[问题4] 选文7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什么关系?
- 13 -
[明确] 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予者商也 (站起来)
B.弃而违之 (违反)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 (后退)
解析:A项,“起”,启发;B项,“违”,离开;D项,“退”,使……后退。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已之,无愠色 (代令尹子文)
B.闻斯行之 (代听到的话)
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代马)
D.由也兼人,故退之 (代由)
解析:C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违”的对象是齐国。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思而不学则殆
D.求也退,故进之
解析:A、B、C三项中无活用现象,D项中“进”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推进。
答案:D
4.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句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句均为判断句。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 13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9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斯行诸 诸:兼词“之乎”
B.赤也惑 惑:迷惑
C.违之 违:违反
D.之一邦 之:动词,到
解析:“违之”的“违”是“离开”之意。
答案:C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①与②中“如”与“何”构成固定词组,意思为“怎么样”。③中“而”为顺承连词,就。④中“而”为转折连词,却。
答案:A
7.下列句中加点词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B.三已之,无愠色
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D.赤也惑,敢问
- 13 -
解析:C项中“至于”意为“到”;现代汉语中,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或作副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B.孔子对令尹子文与陈文子的做法给予了否定。
C.孔子认为,为人“忠”与“清”都还不能称得上“仁”。
D.孔子这里所说的“仁”,不仅包括“忠”与“清”,还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B项中孔子对二人的做法并未完全否定,只是说他们还达不到“仁”的境界。
答案:B
9.选文第1则,对自己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做了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同一问题作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这反映了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十分熟悉,也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里,他希望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分冒进,而要进退适中。也反映了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 13 -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达到)
B.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同“仇”,仇恨)
解析:贱:认为……是低贱的,轻视,意动用法。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解析:“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为判断句,据此断句即可。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解析:弦章的观点是齐景公应该学习齐桓公,那么齐国的大臣都是管仲一样的人才了。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3 -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
(2)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原因),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参考译文:
君王想要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没有才能的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没有才能的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没有才能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 13 -
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一直自觉的人民;得到贤能的人才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贤能的人才国家形势就会变得危急甚至国家灭亡,自古至今,没有不这样的。明镜是用来清晰地反映外物,过去是用来认识现实的。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原因),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三、语言表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央电视台各部门通力配合,携起手来联袂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优秀节目。这些节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B.坚持文化自信理念,秉持“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中国青年报运用全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C.资料显示,因汽车事故而死亡的人当中,至少有70%是未系安全带的。由此可见,安全带是在汽车万一发生事故时,保护驾驶员生命的重要装备。
D.文章能否发表不仅是写作水平高不高、看问题透不透的问题,而是编辑及其栏目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不知廉耻地抄袭别人的文章,那就是人品出毛病了。
解析:A项,语意重复,“携起手来”与“联袂”重复;B项,成分残缺,应是“秉持……的办报宗旨”;D项,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只是……而且是”。
答案:C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理想的照耀?归根结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本质首先是他的社会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自觉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而道德正是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几乎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事业中,影响甚至支配着每个人的实践活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②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指导着人们的前进方向
丧 家 狗
——我读《论语》
李 零
- 13 -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首先,我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彷徨,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至于副标题嘛,非常简单。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读孔子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 13 -
知识链接: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孔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简帛古考与学术源流》《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李零自选集》等。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