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及练习(共50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及练习(共50套新人教版)》 共有 5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 C.于斯三者何先 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C项,均为动词,担任。D项,一定;假使。‎ 答案:C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 A.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欲速则不达 解析:A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 ‎4.下列加点词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日月之食焉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C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他选项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5~8题。‎ - 6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过也,人皆见之 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D.更也,人皆仰之 解析: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A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A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句中的“过”为名词,“过失”;③句“知”为动词,“知道,明白”;④句“知”为名词,“聪明”。‎ 答案:A ‎7.下列对选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学习知识应当虚心,实事求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B.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的人,他对这类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C.子贡认为,君子不要怕有过错,只要改正了,人们仍然会信任与尊敬他。‎ D.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是小过错,人们不必去计较它。‎ 解析:子夏是说小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饰。‎ 答案:D ‎8.对选文中孔子所说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孔子在论述如何防止犯错误和犯错后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解析:“今不取后世”句意不通,排除A、B项;“而”前不能断开,排除D项。‎ 答案: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颛臾,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C.干戈,均为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干”为武器,“戈”为防具。‎ D.萧墙,对着国君宫门的小墙,即门屏,比喻内部。‎ 解析:“干”为防具,“戈”为武器。‎ 答案:C - 6 -‎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答案: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 6 -‎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人口少而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社会安定,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 ‎14.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右图。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说明] 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依据相关信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答案:(1)调查对象对“礼”的认同度最高,对“谦”“俭”和“勤”“孝”的认同度较低,最不认同的是“面子观”。‎ ‎(2)(示例)①教学中要理解并尊重外国学生的文化感受,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②对认同度较低的价值观,如“面子观”“孝”文化等,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于强调。‎ - 6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