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及练习(共50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及练习(共50套新人教版)》 共有 5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王何必曰利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弑其君者(shì)     2.不夺不餍(yàn)‎ ‎3.孳孳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 二、通假字 愿闻其指 通旨,意旨,意向 三、古今异义 ‎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连词 ‎2.利与善之间也 古义:……的差别 今义:中间 四、一词多义 ‎1.接 ‎2.去 ‎3.遗 ‎4.说 ‎5.于 ‎6.之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2.名词使动用法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 11 -‎ ‎3.名词意动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二)状语后置句 ‎1.孟子遇于石丘 (“于石丘”作状语,后置)‎ ‎2.秦、楚之王悦于利 (“于利”作状语,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 ‎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 称。远:意动用法,以……为远。“不远千里”就是“不觉得千里 很远”的意思,即不怕路途遥远,不辞长途跋涉的辛劳。而:表 - 11 -‎ ‎(2) - 11 -‎ ‎(3) - 11 -‎ ‎1.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评析] 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 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什么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能关系融洽,友好相处,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评析] 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鸡叫就起来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类。‎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 ‎3.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评析] 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却空虚得一无所有。‎ ‎[问题1] 选文1,孟子列举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 ‎[明确] 列举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论证,从王到士庶人,代表整个国家。这些人都为了各自获利的话,国家也就危险了。‎ ‎[问题2] 选文1中的“不夺不餍”一句有何含意?‎ ‎[明确] “夺”指夺取全部利益,“餍”指满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取利”的贪欲,暗示了国亡的结局。‎ ‎[问题3] 选文3,为什么将舜与蹠对比?‎ ‎[明确] 言明“为善”与“为利”的区别,表明自己“为善”的主张。‎ ‎[问题4] 如何理解孟子所谓的“义”?‎ - 11 -‎ ‎[明确] 孟子所谓的“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利”,它注重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大利,反对的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利。‎ ‎[问题5] 你认为文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 ‎[明确]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使人不择手段及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子遇于石丘        秦、楚之王悦于利 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何以利吾家 C.以罢三军之师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苟为后义而先利 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均为结构助词,的。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必曰利 C.先生将何之 D.何以利吾家 解析: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B.不远千里而来 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B.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先生将何之     B.秦、楚之王悦于利 C.孟子见梁惠王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正常语序。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 11 -‎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B.上下交征利 (索取)‎ C.弑其君者 (杀害)‎ 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 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 解析: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使动用法,使……获利;C项,意动用法,以……为后。‎ 答案:D ‎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解析:A项中“绝对不要考虑”说法错误。‎ 答案:A ‎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3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 ‎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论述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 - 11 -‎ ‎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杀人以梃与刃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兽相食,且人恶之 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解析:①名词,刀子;②动词,杀;③厌恶;④何,怎么,读wū。‎ 答案:C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三、语言表达 ‎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 ‎(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 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 谜底:雨水 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 谜底:________‎ - 11 -‎ ‎(2)模仿示例,从“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 答案:(1)春分 (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 ‎15.“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情景再现型扩展语句题,解题时,首先要把握词句的情景,结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将情景再现出来。“微雨”“小荷”“榴花”是扩展的关键对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另外,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初长成的小荷叶,碧绿娇嫩,一阵细雨飘过,荷叶翻转,翩翩起舞;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像火焰一般。‎ 听南怀瑾讲孟子 自古关于“利”的成语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利欲熏心。提到这个“利”字,似乎所有君子都嫌它是一块烫手山芋,不敢明着去招惹,可是有几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是利?‎ 南怀瑾先生这样说:“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当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或事或物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或事或物的利。”‎ - 11 -‎ 讲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冶、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为目的。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乎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是为了成仙成佛,这何尝不是求利?‎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已经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义与利这千古一辨。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先生,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可见,人们追求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是利,只不过有大利、小利之别而已。‎ 人与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对自己产生“利用安身”的价值的东西也不同。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得之,心满意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得之,心中无憾;有的人求无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得之,甚为欢喜;有的人求名扬四海,得之,心中风光无限;有的人求家财万贯,得之,幸福无比。但是无论是求喜求乐求名求财,说穿了,求的还是一个利。‎ 知识链接:‎ 南怀瑾(1918-2012),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代表作《论语别裁》,1976年出版,香港、新加坡也争相翻印。于儒、释、道三类国学当中拥有广泛著作,其成就造诣凸显于《周易》易理的详解上,因博学广闻而被众多学子尊称为“南师”。‎ - 11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