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
A.仁政爱民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2.“唐朝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下列文物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 建立隋朝 B. 统一全国 C. 开通大运河 D. 创立科举制
4.如今,许多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5.唐太宗赞扬某大臣道:“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之鉴形,美恶必见(现)。”被唐太宗赞扬的这位大臣是( )
A. 姚崇 B. 魏征 C. 房玄龄 D. 杜如晦
6.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17
③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④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7.据统计:武则天时期,有67人为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20人,比例占30%;唐玄宗时期有26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2人,比例近50%;安史之乱后,有185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16人,比例近70%,进士为相者107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60%。这说明( )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 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
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 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8.2018年2月27日,《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步辇图》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展品。关于《步辇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辇图》描绘了吐蕃使者朝见唐玄宗,请求和亲的情景
B.《步辇图》是唐朝时期著名宫廷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
C.《步辇图》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D.《步辇图》是汉藏两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9.扬州,是一座与中国大运河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扬州城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今年扬州将启动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你觉得该馆可以介绍哪位皇帝的事迹为宜(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隋炀帝
10.唐代诗歌兴盛。下列诗句最能表现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九天阊阖(chānghé,皇宫正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miǎnliú,皇帝)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7
11.唐朝杜佑所撰《通典》中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段史料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
C.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
D.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12.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开创科举制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下图拓片(局部)的实物出现于唐朝,其出现可验证当时已有( )
A. 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 C. 造纸术 D. 雕塑艺术
14.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15.“朝我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学制度,下面关于科学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隋文帝时开设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16.下表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
17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重
约5%
约16%
约24%
约45%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17.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18.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早在我国唐朝时期,唐太宗就提出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主张。这主要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
A.选用良吏 B.轻徭薄赋 C.善于纳谏 D.简法轻刑
19.历史学家评述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时说:“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其中“天下大理”的局面,在历史上被誉为(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20.隋朝时,要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正确的路线是( )
A. 江南河—长江—邗沟—通济渠—黄河 B. 黄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南河
C. 邗沟—长江—江南河—黄河—通济渠 D. 江南河—邗沟—长江—黄河—通济渠
21.京杭大运河,一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作为一条贯穿中国版图东部的交通要道,直到今天,依然繁忙。下列关于京杭大运河,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建于隋文帝时期。
B.大运河的修建,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D.运河自北向南由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构成
17
22.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的创设 C. “开元盛世” D. 大运河的开凿
23.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是(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弟子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秦代万里长城和隋大运河都是古代的伟大工程,对于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二者历史影响的相似之处是( )
A. 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 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交流 D. 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2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有利于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17
C.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26. 观察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A、B两点的地名与B点通往A点之间运河段的名称。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前期人口统计图(图11)
材料二:唐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图为小史在古诗文网收集到的两首唐诗。
17
材料三:唐朝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大输出文化与技术的一个时期,同时也兼容并蓄,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之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吕思勉《唐朝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拜含元”、“拜冕旒”的国家。你认为图1,2所示的诗歌能否作为史料?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汲取外族文明成果的事例。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代社会的特点。
28.在世界文明坐标中确立中国符号,融入中国元素,是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材料二:(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见下图
17
材料四:《天工开物》封面和插图
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材料二内容涉及的是哪一选官制度?这一制度诞生于什么时期?
(3)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请据图写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
(4)材料四中提及的《天工开物》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l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请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
(5)请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说说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17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唐太宗在位时期采取的不过分压榨农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促进社会发展的执政措施,体现了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A项符合题意;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B项不合题意;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项不合题意;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当时在位的皇帝、贞观之治的表现。
2.【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风气呈现出明显的自由开放,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山西出土的牛尊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广泛使用,②排除;《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汴河的繁荣景象,④排除。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解答本题用排除法比较适合。
3.【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大体意思是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所经之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说这是为后世开万世之利。故C符合题意;
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故AB不符合题意;
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但与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修建的,还要掌握大运河的作用。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诗句中的“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统治,这个时期出现了盛世的局面称之为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唐朝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之鉴形,美恶必见(现)。”的信息可知,这段文字赞扬的是魏征,结合课本所学,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的大臣,善于纳谏,前后项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其中,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说魏征死了,他失去了一面镜子,B项符合题意;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唐太宗时期的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不是善于纳谏的官员,由此可知,ACD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善于纳谏重用魏征。本题难度不大。
6.【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限制词“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科技”,结合课本所学,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①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术。②错误,B项不合题意;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④错误,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识记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7.【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武则天时期宰相举出身者比例占30%、唐玄宗时期比例近50%、安史之乱后比例近70%”
17
可知,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这说明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隋炀帝统治时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①排除;唐朝科举制逐步受到推崇,④排除。仔细审查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
8.【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时期著名宫廷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描绘了吐蕃使者朝见唐太宗时请求和亲的情景,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是汉藏两族友好的历史见证。所以A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通过考查《步辇图》的有关知识,然学生掌握唐朝与吐蕃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不要混淆。
9.【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扬州城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需要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构成及途径主要地点。建议掌握此知识点时,结合示意图记忆。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展现出各国达官贵客云集长安、拜谒唐朝皇帝的景象,该诗句表现了唐朝盛世景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盛世景象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唐朝历史的发展过程,唐朝时期,各国达官贵客云集长安、拜谒唐朝皇帝的景象,该诗句表现了唐朝盛世景象。
11.【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这段史料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
B项在材料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在材料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17
D项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是在589年隋朝灭陈,D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发挥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12.【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视农业生产;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②排除;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当时在位的皇帝、贞观之治的表现。
13.【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描述的是唐朝时期的《金刚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雕版印刷术留下的精品,A项符合题意;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的发明,B项不符合题意;
造纸术是东汉蔡伦的发明,C项不符合题意;
雕塑艺术不符合题干的图片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学生要分清唐朝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本题难度适中。
1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理解题干信息的意图。
15.【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因此①
17
错误;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的说法错误。②④⑤对科举制的理解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
16.【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实行,平民子弟可以凭借才能脱颖而出,在政府任官。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
1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当时在位的皇帝、贞观之治的表现。
18.【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强调以人为鉴,虚心纳谏,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当时在位的皇帝、贞观之治的表现。
1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唐玄宗”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A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时出现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17
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出现的局面,符合题意;
D项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开元盛世”的局面。
20.【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故要把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黄河-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本题难度适中。
21.【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修建,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B项符合题意;京杭大运河修建于隋炀帝时期;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运河自南向北由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构成。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大运河修建的时间、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浙江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水: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北-南),本题是常考题目。
2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所出现的盛世,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产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这是唐朝极盛的时期。人们把唐玄宗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共29年,不符合题干的短暂与辉煌的特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大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本题难度适中。
2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弟子,这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掉①,唐太宗时期开始完善科举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所以②③④都属于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措施。
故答案为D。
17
【点评】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当时在位的皇帝、贞观之治的表现。
24.【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万里长城不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也没有促进边疆地区的交流;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的是隋朝大运河,但是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过程中,造成了秦朝繁重的徭役,秦朝老百姓苦不堪言,激化了秦朝的社会矛盾,隋朝大运河开通的过程中有接近一半的河工因饥饿、劳累而死,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几次沿河游玩作乐,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万里长城和隋朝大运河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万里长城和隋朝大运河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25.【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从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选择D,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材料中没有提到“寒门子弟”;材料只说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是否导致“重文轻武”与任用官员无关。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材料中也没有涉及。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用排除法比较适合。学生要掌握科举制度从创立、完善、废除的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26.【答案】(1)A是洛阳;B是涿郡;永济渠。
(2)隋炀帝;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解析】【分析】(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因此图中A是洛阳;B是涿郡。涿郡到洛阳段是大运河的最北一段,称为永济渠。(2)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故答案为:(1)A是洛阳;B是涿郡;永济渠。(2)隋炀帝;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点评】本题以《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27.【答案】(1)趋势:增长快。主要原因:出现治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
(2)国家:天竺,日本。理由:文学作品可作为史料,但有虚构与夸张的成份,只能代表作者对当时历史的看法。
(3)汲取事例:玄奘到天竺取经。
(4)繁荣(强盛)、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朝前期人口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7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是:增长快。(符合题意即可)其主要原因是:出现治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因此,“拜含元”、“拜冕旒”的国家有:日本、天竺。图1、2所示的诗歌能作为史料,理由是:文学作品可作为史料,但有虚构与夸张的成份,只能代表作者对当时历史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因此唐朝汲取外族文明成果的事例是:玄奘到天竺取经。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唐代社会的特点是繁荣(强盛)、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唐朝社会的特征,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唐朝社会体现了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28.【答案】(1)孔子;儒家学派。
(2)科举制度;隋朝(或隋炀帝时期)。
(3)《兰亭序》。
(4)宋应星。
(5)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解析】【分析】(1)由“《论语•为政》”可知,材料一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意思是李世民真的是长远的政策,利用科举考试就使得天下的志士穷尽其一生效忠于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图中作品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4)《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5)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故答案为:(1)孔子;儒家学派。(2)科举制度;隋朝(或隋炀帝时期)。(3)《兰亭序》。(4)宋应星。(5)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7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牢记本题中提到的人物及其贡献,属于常考的知识点。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