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成为广大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的是( )
A. 小说创作 B. 书法鉴赏 C. 戏剧表演 D. 名画收藏
2.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 廷杖制度 B. “文字狱” C. 八股取士 D. 特务统治
3.下图漫画体现了淸朝时期的哪一特点( )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D.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
4.下列名言中,表达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敌决心的是( )
A.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B.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D.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抗击倭寇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14
清朝
林则徐
虎门销烟
打击了英国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
清朝
左宗棠
收复新疆
除伊犁外,新疆其他地区都回到祖国怀抱
A.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6.下列选项与“中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D.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7.下图出自“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该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8.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他们为抗击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朝代
人物
事迹
明朝
戚继光
肃清东南沿海倭患
清朝
郑成功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清朝
康熙皇帝
亲征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者
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9.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14
A. 戚继光抗倭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雅克萨之战 D. 左宗棠收复新疆
10.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11.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君主集权的加强
12.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为“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
A.山海关之战 B.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之战
13.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反映清朝统一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一组关键词是( )
A. 澶渊之盟 宣政院 军机处 B. 宣政院 锦衣卫 伊犁将军
C. 台湾府 册封达赖 驻藏大臣 D. 紫禁城 中书省 钦差大臣
14.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
A.抵御沙俄入侵 B.收复台湾
C.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D.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
14
15.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 )
A. 对外开放政策 B. 修养生息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汉化政策
16.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则兴”,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下图所示航海活动反映的是哪位航海家的壮举( )
A. 张骞 B. 哥伦布 C. 麦哲伦 D. 郑和
17.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军机处效率低下
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 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
18.英国学者威尔斯说:“(7-9世纪)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论述的史实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遣唐使来华 D. 土尔扈特回归
19.2014年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人们缅怀郑和的依据是( )
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20.下图为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的作弊内衣。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在( )
14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21.材料论述题。
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业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制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材料二: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格对外贸易。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________。根据材料二,请判断,以下关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①完全禁止对外贸易;②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唐朝皇帝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14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这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材料一中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代清朝统治者是怎样利用这一原则管辖西藏的?
(3)材料一,二中体现了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14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结合课本所学,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C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城乡人民”读书识字的人并不占大多数,小说创作、书法鉴赏不可能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AB项不合题意;
明清时期经济有所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大多数人没有更多的钱收藏名画。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明清时期在文化生活上的表现。
2.【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可知当时的文人唯恐其所著涉及政治问题,害怕躲避国家大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由“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阳刚之气,长柔媚之风”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精神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禁锢。
结合课本所学,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文字、词语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很多人被处死。被称“文字狱”。B项符合题意;
廷杖制度指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A项不合题意;
明朝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项不合题意;
明朝为了监管臣民的监视、侦查,成立特务机构。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清朝文字狱的案例和影响。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漫画中显示的信息“军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
14
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因此题干漫画体现了淸朝时期的特点是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
故答案为D。
【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清朝雍正帝在位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军机处。
4.【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表达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意愿,B项符合题意;“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明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的词作。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戚继光抗倭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活动和意义。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戚继光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号称戚家军。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1662年,郑成功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率军打败了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清朝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取得了虎门销烟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因此题干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6.【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属于暴力冲突,C项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属于中外友好交往。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外友好交往”的理解,难度适中。属于常考的知识点,注意掌握。
7.【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杰出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项不符合题意;
宋应星同时期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但没有被称为“科技的百科全书”B
14
项不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民族英雄及事迹可知,戚继光、郑成功、康熙皇帝都属于明清时期,这些事迹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故D符合题意;
A项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
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另一特点,其表现有对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管辖措施;由此分析ABC不合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中《尼布楚条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史称雅克萨之战,这场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C项符合题意;
戚继光抗倭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不是中俄之间,A项不符合题意;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与荷兰之间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与中亚浩罕国之间的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雅克萨之战的时间和意义。
10.【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国力强大,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加强了经济的交流,A项符合题意;BCD项内容都不符合题干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最远到达地方、下西洋的意义。
14
11.【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代设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监视、侦查官名的不法行为;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 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君主集权的加强。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军机处的设立是在雍正帝时期,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17世纪末,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7世纪末,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由此判断这是雅克萨之战,这是清朝军队抗击沙俄侵略者,并取胜的战役,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都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因为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雅克萨之战的时间和意义。
13.【答案】C
【解析】【分析】选项A澶渊之盟属于北宋时期,排除;
选项B宣政院属于元朝,锦衣卫属于明朝,排除;
选项C台湾府、册封达赖、驻藏大臣都属于清朝,正确;
选项D中书省属于元朝,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目的是抵御沙俄入侵,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收复台湾是郑成功,选项C平定少数民族叛乱是乾隆皇帝;选项D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与材料内容不相干,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雅克萨之战的时间和意义。
15.【答案】C
14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评论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导致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16.【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片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明成祖时期,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美洲,D项符合题意;
张骞是出使西域的人物,开辟了丝绸之路,A项不符合题意;
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的航海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在古巴和海地登陆,B项不符合题意;
麦哲伦是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C项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反映出当时中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A符合题意;军机处出现在清朝,首先排除B选项;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的理解错误;八股取士使管理无能,在其文材料中不能体现,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君主权力强化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18.【答案】D
14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反映了中国人思想开放,学习探索外国文化。结合课本所学,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来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回归是国内民族问题,不属于对外开放。D项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体现了中日的友好往来,A项正确,不合题意;
玄奘西行体现中国和印度的佛学传播,B项正确,不合题意;
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很多国家派遣唐使来华。C项正确,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尔扈特回归,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9.【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航海船队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航海的规模大,;参与航海的人数多;拥有先进的航海设备,有航海图、罗盘针等;远航的次数多,从1405~1433年共远航7次,远航的范围广,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洋航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因此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最远到达地方、下西洋的意义。
20.【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提示词“四书五经”,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制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图为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的作弊内衣。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本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清朝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没有必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
(2)【示例】
论题: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4
论述: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由于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二百年,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于是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不断丧失,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结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清朝与世隔绝,使近代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并受到了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惨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业为本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没有必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据材料二中的”......严格对外贸易“可以看出“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及综合归纳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如:
论题: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论述: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由于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二百年,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于是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不断丧失,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结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清朝与世隔绝,使近代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并受到了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惨痛。
【点评】本题第一位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第二问有一定难度,综合考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2.【答案】(1)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2)原则:尊重民族差异(“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措施: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平叛战乱(或战争)、重用少数民族贵族为官、从俗从宜(从安其俗)。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打败东突厥,俘虏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并时常宴请他。这充分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14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可知,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民族差异(“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顺治帝正式册封“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又赐予另一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根据材料一、二及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平叛战乱(或战争)、重用少数民族贵族为官、从俗从宜(从安其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唐朝民族政策、清朝民族政策和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3.【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洋务运动。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的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为“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认为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根据材料二“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初掀起洋务运动。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朝由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到逐渐与西方接触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开展洋务运动的原因。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