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及限时综合训练(附解析共78套浙江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及限时综合训练(附解析共78套浙江版)》 共有 7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核心突破一 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思路与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 ‎(1)结构类型 19‎ 分类 特点 思路 静赏式 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感悟式 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参游式 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 入景——赏景——联想——收束 象征式 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 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追怀式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 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 叙史式 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 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2)结构关系。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 相承 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相并 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相属 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3.谋篇布局的技巧 结构技巧 方式作用 铺垫 通过叙事、写人、描景,为下文张本;烘托人或事,使形象突出,主题深化。‎ 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将要表现的对象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 照应 后文对前面写的内容作回应。作用是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 悬念 文章设置疑问或冲突,使人产生强烈的关注心理,欲罢不能。‎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叙事:直接切入场景,引人入胜。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散文线索 19‎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还是倒过来叙述的。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6.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四、段落作用(含关键句子)‎ 开头 句段 内容层面 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开篇点题 结构层面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 表达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结尾 句段 内容层面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结构层面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插入 句段 内容层面 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不同文体 写事类 补充内容,使人物有深度、厚度,多角度刻画人物 写人类 事件具体翔实,人物性格、地位、灵魂、经历更丰盈 19‎ 插入 引文 内容层面 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结构层面 对全文的作用 表达效果 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 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反复出现的句子 内容层面 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 结构层面 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表达效果 强化突出;一唱三叹 注意:如果句段表达上有突出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对比等,则要考虑其表达效果。‎ 温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思路和顺序,知道结构特点,说出段落安排特点。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步骤:‎ 一、分步研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文章属于哪类散文,然后顺着这类散文,寻找其行文思路。‎ 类别 思路 一般散文 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写景状 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展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写人叙 事散文 简叙写作缘起→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19‎ 文化哲 理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寻找线索在整个散文结构把握中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拎出线索呢?‎ ‎(1)体裁猜“线”。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的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的散文。‎ ‎(3)时空缀“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出段意,这样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 二、综合研判 最后,在完成上面四步的基础上综合研判文章的思路结构特点:‎ ‎(1)线索特点。是物线还是情线,是单线还是多线等。‎ ‎(2)思路特点。是自然顺序还是由总到分、由主到次,是先抑(扬)后扬(抑)还是前后对比,是先实后虚还是逐层深入等。‎ ‎(3)叙事特点。是顺叙还是倒叙,或者顺叙中有插叙等。(个别的可以考虑叙事人称)‎ ‎(4)段落特点。开头段是开门见山还是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段有无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段是总结全文还是以景作结等。‎ ‎(5)其他特点。如选材的详略、结构安排上的特殊技巧等。‎ 19‎ 边练边悟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右栏问题和文后问题。‎ ‎[文本1]‎ 借问春风来早晚 叶小龙 ‎①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分步研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游记体散文,其思路可能是按照时空顺序写的。‎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体裁猜“线”法,可知本文线索是游踪。‎ ‎②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享受”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驳的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这清香啊,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要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香。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入你的鼻孔。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思路的句子。‎ ‎(提示:这样的句子有很多,如“我穿着街,走着巷”“走着走着”等。)‎ ‎③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么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这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么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入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④在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半园”的所在里。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19‎ ‎⑤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到那时节,花下仕人娇娥争相来访之际,又必是“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般的衣香鬓影吧。可这时,它仿佛沉沉睡在春梦里,任谁也唤不醒,甚至连半颗嫩芽出来报个信都懒怠啊。‎ ‎⑥“先生要进来喝茶么?”一个长裙曳地的小娘鱼(小姑娘)出来唤我。跟着小娘鱼,拾步而进,却是一个不大的厅堂,上面高悬“且住为佳”四字牌匾。可不是呢,人生碌碌,无处安放的岂止脚步,大约还有旅人的心吧,既如此,那就且住为佳吧。‎ ‎⑦盛着明晃晃、光亮亮茶汤的玻璃盏端上来了,细细篾片编成的食盘也端上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松松软软的是桂花糕,印成梅花模样的是绿豆糕,糊满芝麻、蓬蓬松松的可不是蟹壳黄,那油腻腻如凝脂般暗红色的必是枣泥糕了。满满当当一大盒,冒着热气,搛起一个,一口下去,满口满嘴满胃都是姑苏老味道。‎ ‎⑧吃着茶和点心,蓦地,叮叮琮琮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千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这茶点填满了似的充盈而富足。我知道,只要一回到这熟悉的所在,所有因劳碌奔波而千疮百孔的心就一点点地被修复,仿佛重新被塑造出一颗平静、安适而柔软的心,忘记了愤懑、疲惫和焦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安住”吧。‎ ‎⑨就这样,不被打扰地、静静地看暮色渐渐四合。花园里、湖岸上的灯逐一亮了起来,黑瓦上落了不知是银杏还是什么树的黄叶子在灯光里透着一抹蜜色的光。鸭子游累了,双双躲到水榭底下,静静依傍着,不再喧哗。只有风仍然在搅动着树枝,投在湖面上,一片幻影。‎ ‎⑩这一切都让我无由地安定与满足,如果可以,我愿意停在这蜜色的光里,住在荡漾的波纹里,留在这寒冬里的姑苏幻影里,不再醒来,直到春暖花开。白居易诗云: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是啊,眼看就要春暖花开了吧?你看,那毛茸茸、一颗一颗尖着花苞的紫玉兰早已捎来春消息。‎ ‎(有删改)‎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①段):写重回苏州的雀跃心情。‎ 第二层(②~⑨段):写寒冬游苏州的经过和感受。‎ 第三层(第⑩段):写游后的安定和满足,以及期盼。‎ 综合研判 ‎1.本文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游踪,另一条是感情。‎ ‎2.本文是按照时空转换顺序写的。‎ ‎3.本文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的是顺叙。‎ ‎4.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总—分—总,组织材料的方式是由面到点。‎ 19‎ ‎[文本2]‎ 相 思 贾平凹 ‎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分步研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其写作思路是缘起→写人→总结。‎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反复出“线”法,可知本文线索是黄蛉。‎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 ‎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 19‎ 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代买来的。‎ ‎⑧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⑪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⑫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⑬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思路的句子。(略)‎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全文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①②段):写“你”对黄蛉的珍爱。‎ 第二层(③~⑤段):写黄蛉的由来——“你”离开家乡投身大西北建设时妻儿送的。‎ 第三层(⑥~⑫段):写黄蛉伴随“你”生活在大西北,并让“你”梦回苏州。‎ 第四层(第⑬段):写“你”带着梦加紧工作。‎ 综合研判 ‎1.本文线索是黄蛉,它属于物线。‎ ‎2.本文思路是由实及虚。‎ ‎3.本文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的是第二人称。‎ ‎[文本3]‎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 19‎ 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分步研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其思路可能是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理)。‎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标题判“线”法、反复出“线”法,可知本文线索是木棉花。‎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一缕不断的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张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 19‎ 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思路的句子。‎ ‎(提示:这样的句子有“除了金沙江边……气度”“蛰居……木棉花”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全文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①~③段):写木棉花给金沙江带来明媚,给滇西北高原带来亮丽。‎ 第二层(第④⑤段):木棉花给乡村带来生动和温情。‎ 第三层(第⑥⑦段):赞美木棉花的精神品质。‎ 第四层(第⑧⑨段):写木棉花能引起人对家乡的思念,使人生追求更坚定。‎ 综合研判 ‎1.本文线索是木棉花。‎ ‎2.本文思路是由物及情,主体部分思路是由实及虚。‎ ‎3.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由分到总。‎ 一、阅读《借问春风来早晚》一文,回答问题。‎ ‎1.试简析本文在线索安排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游踪线索,即时空转换线;另一条是感情变化线。采用双线结构全文,使上下文过渡自然,照应鲜明,结构严谨;游踪与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内容联系更紧密,更加浑然一体。‎ ‎2.综合全文,试从线索方面简析本文结构上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时空转换为线索组织全文。时间由白天到暮色四合,空间由街巷到半园,脉络清晰。(2)同时以感情变化为另一条线索组织全文。情感由重逢的兴奋到沉醉愁思直至安定满足,层层铺展,过渡自然。‎ 19‎ ‎3.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巷之景,后写半园之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构角度: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从游踪线索看,这样写符合游踪线索特征:由街到园,由面到点。从感情线索看,这样写合乎感情变化特点:由伤感转入欣赏。‎ 内容角度:(1)先写街景自然之美,转入半园,开始侧重写人文之景。(2)由浅入深:写街巷之景是表层意思,是对苏州城的神往与赞美;写半园之景,是体现深层意蕴——对人生理想的安住的追寻。‎ ‎4.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巧妙地使用游踪(时空转换)和感情变化两条线索来贯穿全文。‎ ‎(2)组织材料由面及点,有详有略。先略写街巷自然之景,“面”上写;再详写半园人文之景,“点”上写。‎ ‎(3)实中寓虚,虚实相生。实写苏州城寒冬之景如此美好,暗藏对苏州春天景色之期待:冬天如此。春天更是如此。以实写虚。‎ 二、阅读《相思》一文,回答问题。‎ ‎5.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黄蛉。‎ ‎(2)它贯穿全文始终,文中人物活动以它为中心展开;它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儿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巧妙以“黄蛉”为线索,既使叙述更集中,又便于抒情,表现主旨。‎ ‎(2)思路上由实及虚,尤其是写梦境的虚笔,更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3)叙述上采用第二人称,便于与主人公对话,便于直接抒发感情;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4)借物写人,利用黄蛉来表现人物心理。‎ ‎7.文章开头描写精致的盒子与金黄色的黄蛉,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表现了二者的不一般,又突出了它们在主人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暗示了主人公在粗糙的外表下有着感性细腻的情感世界。(2)引出下文对它们的回忆内容。‎ 三、阅读《燃烧的木棉花》一文,回答问题。‎ ‎8.文章开头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答案 金沙江是木棉花生长的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了木棉花;金沙江的奔流汹涌的壮美、悠然徐行的柔美特点也能烘托出木棉花所具有的特点。‎ ‎9.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结构上,写了作者对木棉花的怀念及木棉花对作者的人生路的陪伴,与标题相照应,也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总结。(2)情感上,在前面的基础上,感情得到升华,自然地将木棉花与“乡村生活”“乡愁”相融合,并借物抒情、言志。‎ ‎10.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能删。(1)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顺畅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2)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感情的升华,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1)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第⑨段可以看作“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2)结构上,删去第⑨段后,文章在“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1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木棉花”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叙述线索。木棉花是这篇散文叙述内容的线索,它将其他材料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抒情线索。木棉花有诸多特点、品质,是触发作者情感的物象,通过赞美这一物象,既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又增强了作者在人生路上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分析概括整体思路结构,主要题型及其答题思路如下:‎ ‎(1)线索题 ‎①找准线索。可以综合使用前面介绍的六种方法,准确判定所用的线索。‎ ‎②点明线索与文章各部分的关系。‎ ‎③分析作用。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a.组织材料,贯穿全文;b.结构清晰,情节集中;c.揭示主题;d.使行文富于变化。‎ ‎(2)分析内部结构关系题 这种题型重在分析文内结构层次关系,如第一大题的第3题。答题前先要梳理一下全文结构思路,然后看内部几个层次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是相承关系(承接与递进关系),还 19‎ 是相并关系(并列与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与分总关系),后看层次间的衔接与过渡技巧(如铺垫、伏笔等)。‎ 这种题型是考查作品结构的新动向之一。如何分析,关键还要从“这一个”文本出发。‎ ‎(3)分析构思特色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带来哪些作用、效果。答题关键是分析特点,答出作用。‎ ‎①线索特点。包括找准线索,点明线索与文章各部分的关系,分析其作用。(见前面所述)‎ ‎②思路特点。主要有先总后分、先抑(扬)后扬(抑)、前后对比、先实后虚、逐层深入等。‎ ‎③叙事特点。一是叙述人称,尤其关注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好处:拟人化,便于对话与抒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二是叙述方式:顺叙,使结构清晰;倒叙,巧设悬念,吸引读者;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④详略繁简。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 ‎⑤段落特点。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结情,直抒胸臆。‎ 个别情况下也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当然,文本整体结构特点还应从具体出发,不可一概而论。‎ 分析局部句段作用题,要注意:‎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①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②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其在段落中的位置。‎ ‎③表达特点:看它表达上有无什么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 19‎ 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3)特别关注三个细节 ‎①活用角度。答题的主要角度,如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读者等,只是思考的方向而已,不是任意一个句(段)都具有的。我们只有结合具体文本认真阅读思考,才能使答题角度更准确、全面。‎ ‎②区分术语。如照应与过渡的区别。照应是上下文内容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如首尾照应;过渡,是指该句(段)必须承接上文和开启下文,它只针对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又如总领全文与引起下文的区别。总领全文也是一种引起下文,但只有该句(段)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概括,才叫“总领全文”,否则只能叫“引起下文”。‎ ‎③准确概括。句段作用题看似是分析结构,其实少不了概括,因为像为下文什么内容做铺垫,或引发下文什么样的内容等,都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思路结构与概括文意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说到前后内容、上下段落之间的关联时,要特别注意对相关段落文意的准确概括。‎ 另外,要注意下列术语的区别,准确使用它们。‎ 结构与内容 结构 ‎“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等 内容 ‎“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等 总领与引出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只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照应 与过渡 照应 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距离较远 过渡 过渡是句段之间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19‎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徙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将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见那扇温暖明亮的窗。‎ ‎(选自201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1.第⑤段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答案 《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所说的话意在鼓励多多外出闯荡,作者引述的目的是引出自己和其他年轻人离家远行的情形,为后文抒发在异乡的情感做了铺垫。‎ ‎2.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窗”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不枝不蔓,紧凑集中。‎ ‎(2)以时间为序安排行文,展示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发展历程,真实自然,令人信服。‎ ‎(3)选择与“窗”有关的、普通常见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人们普遍、朴素的情感;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故乡的炊烟 周成新 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炊烟是母亲眼角的泪,穿过透明我能看见她的苍老。炊烟是父亲脸上的皱纹,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 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 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它的脸。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晚上的炊烟,再白也是黑色。你想怎么看也看不到。它喜欢与你东躲西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只有循着烟味你才会得知它的存在。一道一道地趁着黑夜偷偷上天。你 19‎ 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馒头,炒菜、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 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 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 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处不在。‎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线索:炊烟。作用: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我”关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出来;②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 ‎4.文章第一段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篇化用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巧妙点题,并引发了下文思念故乡的情思。‎ ‎5.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呼应开篇,强调故乡的炊烟总能引发“我”对故乡的思念;②拓宽题意,表明乡情 19‎ 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引发乡思;③升华主旨,表明乡情跨越时空,普遍存在。‎ 1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