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及限时综合训练(附解析共78套浙江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及限时综合训练(附解析共78套浙江版)》 共有 7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心突破一 鉴赏古诗形象 ‎——因象悟境,入境始亲 ‎(说明: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题点一 人物形象——因形悟神 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都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主观人物 12‎ 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1.(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应主要解释此联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 渔 父 岑 参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①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文馀,鼓枻②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注 ①从:向,就。②鼓枻:划动船桨。‎ 诗中的渔父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寄情山水,品质高洁;②隐姓埋名,居无定所;③放浪形骸,享受脱离尘世的舒适。‎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2.紧扣细节,凸显精神。即紧紧扣住诗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抽取人物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大同”指的是上面说的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题点二 物象——因物寻志 事物形象(物象)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它不同于景物形象。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 12‎ 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其一)‎ 杜 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 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 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语,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 ‎2.根据物人一体的原则,联系诗作背景感悟“物”中情志。‎ ‎3.答题时应特别注意把“物”与“志”结合起来。‎ 题点三 景象(含意象和意境)——融情造境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即意象。意象是指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但这些客观 12‎ 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而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意象组合(列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更是采用多个意象来描绘图景的典范之作。总之,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当然,意象和意境在使用范围和读者获取途径上明显不同:前者属于个体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们可以在诗词中数出来;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1.请指出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所用的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之鸟。‎ ‎2.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句意境属豪放类,雄浑开阔。借助“平野”“大江”等阔大意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借以表达诗人的渺小与孤独。后句意境属婉约类,凄清冷寂。早上醒来,不见情人,但见杨柳稀疏,晓风习习,残月斜照,整个画面显得孤独冷清,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后的凄凉伤感之情。‎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2‎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一、掌握意象“三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杪江亭有作[注]‎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 本诗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孤雁”和“千万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这两种景物勾起了诗人的联想,景中寓情。‎ ‎②“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 ‎③“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12‎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小寒食: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 ‎(2)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飞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在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高考对意象的考查,有三项内容: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找意象 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转换为“细柳”“红花”‎ 抓内涵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的《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12‎ 二、领悟意境特征 ‎3.(2017·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鉴赏 本诗是王安石游览太湖恬亭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如亭名,抒发了恬静闲适的情怀。‎ 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被浓浓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青翠的山峦。环境如此幽静,溪流、绿阴和翠微,切割了红尘;一时间,人心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 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样肃穆吧。‎ 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阴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事心机,世间诡诈尽皆忘却。这感悟是如此清晰。‎ 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但这无非是“菰菜莼羹一梦”罢了。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驾着一叶钓船回归好了。回归哪里?是住处、家乡、田园还是官场呢?‎ 奔走在官场政坛,纠缠于人事纷争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这首诗作,为“偷得浮生半日闲”作了很好的诠释。轻松的文笔中有多少沉重。‎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①,水晶宫②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③昏鸦。‎ 注 ①天图画:天然的图画。②水晶宫:在此比喻江水清澈明净。③背影:此处指乌鸦背上 12‎ 带着太阳的余晖。‎ 鉴赏 这首小令宛如一幅恬淡的风情画,写得空灵平淡,仿佛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纵观全曲,既注意大笔写意又侧重细部描绘,力求神貌兼备;色彩运用大胆、强烈、自如,夺人眼目;虽不着感情色彩却使人悟出热烈与向往之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新意,在“老树”“昏鸦”中咀嚼出美的意象和感受,而不再是马致远笔下的孤寂、迟暮的象征了。‎ 本曲意境恬淡温暖,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四句色彩温暖:红霞、残阳、枫叶与雪白的芦花交相辉映。②五、六句画面恬淡,温暖静谧:夜幕降临,鸟雀归巢,牛羊牧归,画面恬淡温暖。③七、八句比喻联想添温暖:将波光粼粼的湖水比作图画,色彩明丽斑斓,并由此联想到水下的“水晶宫”,也一定绚烂美丽。④结尾三句在动态中流露温暖:暮霭起,余晖动,昏鸦染金辉,全无凄凉萧瑟之感。‎ ‎1.意境由意象组成,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然后判断基调,如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具体说明意境的具体构成。‎ ‎2.意境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构成,要辨析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确定“景”因“人”生、“景”缘“情”生、“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等构成方式。‎ ‎3.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幽静朦胧等,在判定其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 ‎4.鉴于意境的复杂性,高考很少直接涉及意境,大多以考查画面、氛围等间接形式出现。这里要关注三个要素:景、情、境。像描绘画面题,一般要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个别情况还可以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2‎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幅在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 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注]‎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12‎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以岁寒而变节,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斗草①阶前初见,穿针②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注 ①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②穿针:七月七日乞巧节。‎ 请概括这首词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女孩子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心灵手巧、活泼喜群、端庄貌美、敏感多情的有教养的女孩子形象。‎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 书 陆 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注]。‎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 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 元元:人民、百姓。‎ 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陆诗: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读书,从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读书为民的心志。‎ 王诗: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寂寞的,生活又是清贫的;但从最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又是喜好读书的。‎ 12‎ 12‎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