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类型一 新定义型
例 1、对任意一个三位数 n,如果 n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
个数为“相异数”.将一个“相异数”任意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对调后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
新三位数,把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与 111 的商记为 F(n).例如 n=123,对调百位与十位
上的数字得到 213,对调百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 321,对调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
132,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 213+321+132=666,666÷111=6,所以 F(123)=6.
(1)计算:F(243),F(617);
(2)若 s,t 都是“相异数”,其中s=100x+32,t=150+y(1≤x≤9,1≤y≤9,x,y 都
是正整数),规定:k=
F(s)
F(t)当 F(s)+F(t)=18 时,求 k 的最大值.
【解答】解:(1)F(243)=(423+342+234)÷111=9;
F(617)=(167+716+671)÷111=14.
(2)∵s,t 都是“相异数”,s=100x+32,t=150+y,
∴F(s)=(302+10x+230+x+100x+23)÷111=x+5,F(t)=(510+y+100y+51+105+
10y)÷111=y+6.
∵F(t)+F(s)=18,
∴x+5+y+6=x+y+11=18,
∴x+y=7.
∵1≤x≤9,1≤y≤9,且 x,y 都是正整数,
∴{x=1
y=6 )或{x=2
y=5 )或{x=3
y=4 )或{x=4
y=3 )或{x=5
y=2 )或{x=6
y=1 ).
∵s 是“相异数”,
∴x≠2,x≠3.
∵t 是“相异数”,
∴y≠1,y≠5.
∴{x=1
y=6 )或{x=4
y=3 )或{x=5
y=2 ),
∴{F(s)=6
F(t)=12)或{F(s)=9
F(t)=9)或{F(s)=10
F(t)=8 ),
∴k=
F(s)
F(t)=
1
2或 k=
F(s)
F(t)=1 或 k=
F(s)
F(t)=
5
4
∴k 的最大值为
5
4.2
例 2、如图 1,在正方形 ABCD 的内部,作∠DAE=∠ABF=∠BCG=∠CDH,根据三角形全等的
条件,易得△DAE≌△ABF≌△BCG≌△CDH,从而得到四边形 EFGH 是正方形.
类比探究
如图 2,在正△ABC 的内部,作∠BAD=∠CBE=∠ACF,AD,BE,CF 两两相交于 D,E,F 三
点(D,E,F 三点不重合)
(1)△ABD,△BCE,△CAF 是否全等?如果是,请选择其中一对进行证明.
(2)△DEF 是否为正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3)进一步探究发现,△ABD 的三边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设 BD=a,AD=b,AB=c,请探
索 a,b,c 满足的等量关系.
【解答】解:(1)△ABD≌△BCE≌△CAF;理由如下:
∵△ABC 是正三角形,
∴∠CAB=∠ABC=∠BCA=60°,AB=BC,
∵∠ABD=∠ABC-∠2,∠BCE=∠ACB-∠3,∠2=∠3,
∴∠ABD=∠BCE,
在△ABD 和△BCE 中,{∠1=∠2
AB=BC
∠ABD=∠BCE),
∴△ABD≌△BCE(ASA);
(2)△DEF 是正三角形;理由如下:
∵△ABD≌△BCE≌△CAF,
∴∠ADB=∠BEC=∠CFA,
∴∠FDE=∠DEF=∠EFD,
∴△DEF 是正三角形;
(3)作 AG⊥BD 于 G,如图所示:
∵△DEF 是正三角形,3
∴∠ADG=60°,
在 Rt△ADG 中,DG=
1
2bAG=
3
2 b
在 Rt△ABG 中c=( a+
1
2b )+( 3
2 b )
∴c=a+ab+b.
例 3、有这样一个问题:探究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系数互为倒数的正、反比例函数 y=
1
kx
与 y=
k
x≠0)的图象性质.
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 y=
1
kx与 y=
k
x当 k>0 时的图象性质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1)如图所示,设函数 y=
1
kx与 y=
k
x图象的交点为 A,B,已知 A 点的坐标为(-k,-1),
则 B 点的坐标为________;
(2)若点 P 为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不同于点 B 的任意一点.
①设直线 PA 交 x 轴于点 M,直线 PB 交 x 轴于点 N.求证:PM=PN.
证明过程如下:设P( m,k
m )直线 PA 的解析式为 y=ax+b(a≠0).
则 {-ka+b=-1
ma+b=
k
m ),
解得 {a=
b= )________
∴直线 PA 的解析式为________
请你把上面的解答过程补充完整,并完成剩余的证明.
②当 P 点坐标为(1,k)(k≠1)时,判断△PAB 的形状,并用 k 表示出△PAB 的面积.
【解答】解:(1)由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知,点 A、B 关于原点 O 对称,4
∵A 点的坐标为(-k,-1),
∴B 点的坐标为(k,1).
故答案为:(k,1).
(2)①证明过程如下,设P( m,k
m )直线 PA 的解析式为 y=ax+b(a≠0).
则{-ka+b=-1
ma+b=
k
m ),
解得:{a=
1
m
b=
k
m-1),
∴直线 PA 的解析式为 y=
1
mx+
k
m-1.
当 y=0 时,x=m-k,
∴M 点的坐标为(m-k,0).
过点 P 作 PH⊥x 轴于 H,如图 1 所示,
∵P 点坐标为( m,k
m )
∴H 点的坐标为(m,0),
∴MH=x-x=m-(m-k)=k.
同理可得:HN=k.
∴MH=HN,
∴PM=PN.
故答案为:{a=
1
m
b=
k
m-1);y=
1
mx+
k
m-1.
②由①可知,在△PMN 中,PM=PN,
∴△PMN 为等腰三角形,且 MH=HN=k.
当 P 点坐标为(1,k)时,PH=k,
∴MH=HN=PH,
∴∠PMH=∠MPH=45°,∠PNH=∠NPH=45°,
∴∠MPN=90°,即∠APB=90°,
∴△PAB 为直角三角形.5
当 k>1 时,如图 1,
S=S-S+S
=
1
2MN﹒PH-
1
2ON﹒y+
1
2OM﹒|y|
=
1
2 × 2k × k-
1
2(k+1) × 1+
1
2(k-1) × 1
=k-1;
当 0<k<1 时,如图 2,
S=S-S+S
=
1
2ON﹒y-k+
1
2OM﹒|y|
=
1
2(k+1) × 1-k+
1
2(1-k) × 1
=1-k.
例 4、问题呈现:如图 1,点 E、F、G、H 分别在矩形 ABCD 的边 AB、BC、CD、DA 上,AE=
DG,求证:2S 四边形 EFGH=S 矩形 ABCD.(S 表示面积)
实验探究:某数学实验小组发现:若图 1 中 AH≠BF,点 G 在 CD 上移动时,上述结论会发生
变化,分别过点 E、G 作 BC 边的平行线,再分别过点 F、H 作 AB 边的平行线,四
条平行线分别相交于点A、B、C、D得到矩形ABCD.
如图 2,当 AH>BF 时,若将点 G 向点 C 靠近(DG>AE),经过探索,发现:2 S 四
边形 EFGH=S 矩形 ABCD+S 矩形ABCD.
如图 3,当 AH>BF 时,若将点 G 向点 D 靠近(DG<AE),请探索 S 四边形 EFGH、S 矩形
ABCD 与 S 矩形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迁移应用:请直接应用“实验探究”中发现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 4,点 E、F、G、H 分别是面积为 25 的正方形 ABCD 各边上的点,已知 AH>BF,AE
>DG,S 四边形 EFGH=11,HF= 29求 EG 的长.
(2)如图 5,在矩形 ABCD 中,AB=3,AD=5,点 E、H 分别在边 AB、AD 上,BE=1,DH=
2,点 F、G 分别是边 BC、CD 上的动点,且 FG= 10连接 EF、HG,请直接写出四边形 EFGH
面积的最大值.6
【解答】问题呈现:证明:如图 1 中,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B∥CD,∠A=90°,
∵AE=DG,
∴四边形 AEGD 是矩形,
∴S=
1
2S 四边形 EFGH,
同理S=
1
2S 矩形 BEGC,
∴S 四边形 EFGH=S+S=
1
2S 矩形 ABCD.
实验探究:结论:2 S 四边形 EFGH=S 矩形 ABCD-S 矩形ABCD.
理由:∵ =
1
2 , =
1
2 , =
1
2 ,
=
1
2 , ∴S 四 边 形 EFGH= + + + ﹣7
, ∴2S 四 边 形 EFGH=2 +2 +2 +2 ﹣2
,∴2S 四边形 EFGH=S 矩形 ABCD﹣S 矩形ABCD.
迁 移 应 用 : 解 : ( 1 ) 如 图 4 中 , ∵2S 四 边 形 EFGH=S 矩 形 ABCD﹣S 矩 形 ABCD, ∴S 矩 形 ABCD
=25﹣2×11=3=A1B1A1D1,∵正方形的面积为 25,∴边长为 5,∵A1D12=HF2﹣52=29﹣25=4,
∴A1D1=2,A1B1= ,∴EG2=A1B12+52= ,∴EG= .
(2)∵2 S 四边形 EFGH=S 矩形 ABCD+S 矩形ABCD.
∴四边形ABCD面积最大时,四边形 EFGH 的面积最大.
①如图 5-1 中,当 G 与 C 重合时,四边形ABCD面积最大时,四边形 EFGH 的面积最大.
此时矩形ABCD面积=1﹒(\R(,10)-2)= 10-2
②如图 5-2 中,当 G 与 D 重合时,四边形ABCD面积最大时,四边形 EFGH 的面积最大.此时
矩形ABCD面积=2﹒1=2,∵2> 10-2∴四边形 EFGH 的面积最大值=
17
2 .
例 5、定义:点 P 是△ABC 内部或边上的点(顶点除外),在△PAB,△PBC,△PCA 中,若至
少有一个三角形与△ABC 相似,则称点 P 是△ABC 的自相似点.
例如:如图 1,点 P 在△ABC 的内部,∠PBC=∠A,∠BCP=∠ABC,则△BCP∽△ABC,故
点 P 是△ABC 的自相似点.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M 是曲线 y=
3 3
x (x>0)上的任意一点,点 N 是 x 轴正半轴
上的任意一点.
(1)如图 2,点 P 是 OM 上一点,∠ONP=∠M,试说明点 P 是△MON 的自相似点;当点 M 的
坐标是(\R(,3))点 N 的坐标是(\R(,3))时,求点 P 的坐标;
(2)如图 3,当点 M 的坐标是(3)点 N 的坐标是(2,0)时,求△MON 的自相似点的坐标;
(3)是否存在点 M 和点 N,使△MON 无自相似点?若存在,请直接写出这两点的坐标;若不
3
2
109
4
109
28
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答】解:(1)∵∠ONP=∠M,∠NOP=∠MON,
∴△NOP∽△MON,
∴点 P 是△MON 的自相似点;
过 P 作 PD⊥x 轴于 D,则 tan∠POD=
MN
ON= 3
∴∠MON=60°,
∵当点 M 的坐标是(\R(,3))点 N 的坐标是(\R(,3))
∴∠MNO=90°,
∵△NOP∽△MON,
∴∠NPO=∠MNO=90°,
在 Rt△OPN 中,OP=ONcos60°=
3
2
∴OD=OPcos60°=
3
2 ×
1
2=
3
4 PD=OP﹒sin60°=
3
2 ×
3
2 =
3
4{{dbc5494c.png}}
∴P( 3
4 ,3
4 );
(2)作 MH⊥x 轴于 H,如图 3 所示:
∵点 M 的坐标是(3)点 N 的坐标是(2,0),
∴OM= 3+(\R(,3))=2 3直线 OM 的解析式为 y=
3
3 xON=2,∠MOH=30°,
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 3 所示:∵P 是△MON 的相似点,
∴△PON∽△NOM,作 PQ⊥x 轴于 Q,
∴PO=PN,OQ=
1
2ON=1,
∵P 的横坐标为 1,9
∴y=
3
3 × 1=
3
3 {{eb10936e.png}}
∴P( 1, 3
3 );
②如图 4 所示:
由勾股定理得:MN= (\R(,3))+1=2,
∵P 是△MON 的相似点,
∴△PNM∽△NOM,
∴
PN
ON=
MN
MO即
PN
2 =
2
2 3
解得:PN=
2 3
3
即 P 的纵坐标为
2 3
3 代入 y=
3
3 得:
2 3
3 =
3
3 x
解得:x=2,
∴P( 2,2 3
3 );
综上所述:△MON 的自相似点的坐标为( 1, 3
3 )或( 2,2 3
3 );
(3)存在点 M 和点 N,使△MON 无自相似点M(,\R(,3))N(,2\R(,3));理由如下:
∵M(\R(,3))N(,2\R(,3))
∴OM=2 3=ON,∠MON=60°,
∴△MON 是等边三角形,
∵点 P 在△MON 的内部,
∴∠PON≠∠OMN,∠PNO≠∠MON,
∴存在点 M 和点 N,使△MON 无自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