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课题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能应用此结论证明线段成比例,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数学思考
通过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问题解决
能应用此结论证明线段成比例,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情感态度
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理解.
教学难点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及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变式.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续表)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5
回顾
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成比例线段?
(2)如图4-2-9,你能不通过测量快速将一根绳子分成两部分,使得这两部分的比是2∶3吗?
图4-2-9
第(1)小题主要复习成比例线段的内容,为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做铺垫.第(2)小题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对“不通过测量快速将一根绳子分成两部分”这一问题很感兴趣,急切想要知道解决办法.从而紧扣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如图4-2-10,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截直线AC所得到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A′C′上所截得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呢?
图4-2-10
运用印有等距离平行线的作业纸和刻度尺做试验:(1)画一条与这组平行线垂直的直线l1,则直线l1被这组平行线截得的线段相等吗?为什么?(2)任意画一条与这组平行线相交的直线l2,量一量直线l2被这组平行线截得的线段是否相等.
让学生通过试验来体会——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这组平行线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的数学事实,以此来为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做铺垫.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 (1)如图4-2-1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直线a∥b∥c,分别交直线m,n于格点A1,A2,A3,B1,B2,B3.
图4-2-11
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将直线b向下平移到如图4-2-12的位置,直线m,n与直线b的交点分别为A2,B2.你在问题(1)中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将直线b平移到其他位置呢?
5
图4-2-12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
【探究2】(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图4-2-13
【探究3】 如果把图4-2-14①中l1,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好落到l3上,如图②,其中有哪些成比例线段?依据是什么?
图4-2-14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本章前两节的探究也是通过表格中的多边形来完成的,所以学生有种熟悉感,并不感到困难.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让学生在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基本事实的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如图4-2-15所示,在△ABC中,E,F分别是AB和AC上的点,且EF∥BC.
(1)如果AE=7,EB=5,FC=4,那么AF的长是多少?
(2)如果AB=10,AE=6,AF=5,那么FC的长是多少?
图4-2-15
[变式题1] 如图4-2-16所示,已知菱形BEDF内接于△ABC,点E,D,F分别在AB,AC和BC上,若AB=15,BC
让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把握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面批,有利于查缺补漏,因材施教.最后留给学生反思,将错题真正改正,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新知.
5
=12,求菱形BEDF的边长.
图4-2-16
[变式题2] 如图4-2-17所示,在△ABC中,EF∥CD,DE∥BC,求证:AF·BD=AD·FD.
图4-2-17
【拓展提升】
1.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计算线段长
例1 如图4-2-18,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DE∥BC,已知AE=6,=,则EC的长是( )
A.4.5 B.8 C.10.5 D.14
图4-2-18 图4-2-19
2.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证明线段相等
例2 如图4-2-19,延长正方形ABCD的一边CB至点E,ED与AB相交于点F,过点F作FG∥BE交AE于点G,求证:GF=FB.
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续表)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当堂训练】
1.课本P84中的随堂练习
2.课本P84习题4.3中的T1、T3、T4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5
【板书设计】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一、问题呈现
二、形成事实
三、深入探究
四、典例探讨
四、拓展延伸
投影区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经历策略形式的过程,能在活动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②[讲授效果反思]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利用其先进的科技手段把抽象的数学内容还原成生动、具体的图形及现实物品,激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想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潜在意识,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欲望.
③[师生互动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