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先从文体出发。《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等同于
临别赠言,这一文体,在劝勉激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该文主要讲
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
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
再说本文特点。《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于言语细节之处暗含秘妙,极为考究,更多次使
用对比的写法,将宋濂之“嗜学”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外,本文涉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作
为文言文教学文化层面的补充。
学情分析:
就生活经验而言,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但是痴迷于读书的不多。作者讲述自己的“嗜
学”经历,把学习当作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境界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一次心灵的触动,无
形中拉近了文本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思考、有反思,感悟人生。
就文史知识结构而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较丰富,如“加冠”、“执经”“先
达”、“司业”、“博士”、“太学”等 ,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教师可加强引导。此外,
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深化
文本解读。
从语文经验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且课文整体生难字词不多,
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
放在课前自行完成,对于文中的一些长句,教师可适时指导。且九年级学生具备涵咏语言的
能力,课上反复诵读,以字品文,可体会文章情感。不过,学生第一次接触赠序这类文体,
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此外,九年级学生对宋濂其人缺乏了
解,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有一定干扰。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
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2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理解宋濂之“嗜学”,感受其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层层深入地理解宋濂之“嗜”,学习作者勤学、乐学、专学
的精神。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反复诵读,比较品析。
3.言文合一,一体四面。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了解“赠序”这一文体
(二)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三)熟读课文
二、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好唱歌、跳舞、下棋、旅行等等,心中有爱好,也便有
了信念和坚守。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爱好读书。穿过时光隧道,
我们不妨与宋濂对话,感受其求学之路,探求古仁人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
文言文—— 《送东阳马生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心中有爱好,
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因为宋濂“嗜学”,他才会把学习当作
一生的追求和向往。”3
教师在导入前可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三、预习检测
(一)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宋濂。
教师予以补充。
(二)学生介绍“赠序”这一文体。
教师补充“书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
等。
(三)字音检测
检测后,教师补充,全班齐读字词两遍。
嗜(shì) 砚(yàn) 逾(yú) 硕(shuò) 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 媵(yìng) 葛(gě)
叱咄(chì duō) 皲(jūn)裂 容臭(xiù) 冻馁(něi)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裘(qiú) 撰(zhuàn) 贽(zhì)
(四)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
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
扩充语文知识。)
四、诵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分小组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课堂上展示读,老
师指导。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书声朗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基本语感,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停顿、
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尤其是文中的长句较多,教师可指导如何停顿,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
同的语气。) 4
五、学生质疑
(一)合作翻译,互助释疑
小组合作逐段将文言译为现代汉语,互助释疑。
(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即教学的起
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
意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六、教师小结
(一)字词梳理
1.通假字与古今异义(释义)
2.其他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
3.同义复词(“假借”、“叩问”、“欣悦”、“慕艳”)(明确结构特点,归纳该类
词的解词方法)
(二)词语归类
体味“加冠”“圣贤”“执经”“先达”“门人”“太学”“博士”等词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晰本课所学,并积累
文言词语,而词语归类则希望学生深入解读本课的文化内涵,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教师需
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七、板书设计
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加冠、圣贤、执经、先达、门人、太学、博士
第二课时
一、切入
古人谈读书,曾有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5
——于谦《观书》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宋濂开篇便谈自己爱好读书。用原文回答便是?
明确:余幼时即嗜学。
师:“嗜”为何意?
明确:爱好。
师:仅仅停留在爱好层面吗?我们来看文中的三句话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师作为读者中的一员,也有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即“教者文
本”。合理的教者文本,应不悖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引领学生看得更为全面深入。
本文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嗜”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
意。“嗜”是本文的文眼,正因为作者“嗜学”,才能勤对求学之艰,乐尝求学之苦,专于
求学之志。该环节以“嗜”切入,学生刚开始对于“嗜”的理解可能仅停留爱好层面,教师
勾连文章的三句话,层层深入,为之后理解宋濂“嗜学”的精神做铺垫。
教师在切入“嗜”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嗜”中蕴含的情感,不可要求过高,这
一环节读出爱好即可,与之后环节的朗读形成照应。)
二、勤对求学之艰
(一)摘录宋濂求学之艰的句子6
过渡:太学生和同舍生的学习条件如何?是否也如宋濂这般艰辛?请原文摘录太学生和
同舍生求学条件的句子。
(二)摘录太学生和同舍生求学条件的句子
过渡:宋濂求学可谓艰辛,同舍生和太学生的求学条件可谓(优渥)!宋濂求学之艰辛
与同舍生、太学生求学之优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艰苦的学习条件,宋濂放弃了吗?
(没有)他是如何解决的呢?
(三)摘录宋濂解决求学之艰的句子7
过渡:求学路上,宋濂坎坷重重,可他披荆斩棘,学有所成,最后也成为了明代文臣之
首。换做我们,可能多半中途而废了吧。品味宋濂求学之路,总有一个细节令人感动。
(四)咬文嚼字说细节。
明确: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
的艰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本义为小步抢收成熟的庄稼,后
引申为小步快走。文中,宋濂为了得到名师指点,要疾走一百多里的路程,老师又很有名望,
前去请教不可失礼。“趋”字是对路途遥远与求学急切的恰切反映,也道出了求学之艰。又
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过渡:同学们刚才把宋濂求学的细节描摹地细致入微。相信现在大家脑海中宋濂的形象
更清晰了。
(五)宋濂对待学习的精神品质。
明确: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小结:宋濂的“嗜学”体现于“勤学”。8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的重点即让学生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感受其勤学、乐学、
专学的精神,从而达到劝学的目的。该环节的设计可让学生充分感悟宋濂“勤对求学之艰”。
此外,“对比”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该环节分别并为学生理解宋濂求学之“勤”且“艰”做
铺垫。
该环节一定要小步轻迈,做扎实。学生摘录出宋濂求学条件及太学生、同舍生求学条件
的句子后,可引导学生发现求学条件之差异,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艺术手法,即对
比手法的运用,并了解其表达效果。学生在说宋濂求学细节时,可能比较零散,教师要适时
点拨引导,以字析文,如“侍”、“趋”、“走”、“行”等,并创设情境。品味之后,教
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如学生朗读效果不佳,老师可范读。)
三、乐尝求学之苦
过渡:宋濂的“嗜学”只体现于“勤学”吗?
勾画文中体现“余”乐在其中的语句
明确: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小结:嗜学的宋濂乐尝求学之苦,宋濂的“嗜学”体现于“乐学”。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即让学生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感受其乐学的精神,宋濂
的“嗜学”不仅指“勤学”,还有“乐学”之意。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以字析文,如
“卒”、“得”、“遍观群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如学生朗读效果
不佳,老师可范读。)
四、专于求学之志
过渡:宋濂的“嗜学”除体现于“勤学”、“乐学”,还体现于何处?9
师:请大家抓关键词
(一)解读“专”
1.学生初步解读。
2.教师补充一则材料。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学生再次解读。
小结:“专”即“用心一也”,从一而终,不改志趣,一心向学。宋濂的一生都专注于
读书,读书也是他一生的志向。
宋濂的“嗜学”还体现于“专学”。这就是宋濂的“嗜学”,勤学、乐学、专学。也是
因为“嗜学”让宋濂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学有所成。
(二)解读“嗜”
1.学生用拆字法解读“嗜”。
过渡:现在请大家尝试着用拆字法解读一下“嗜”?
生:“口意味若很对我的口味,即我的兴趣爱好之所在:日代表我每天都要去行动有水
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执着:老是矢志不渝的信念不会中途变节,更不会随意改弦更张。”
2.教师补充《说文解字》中的解读。
许慎《说文解字》:嗜,嗜欲,喜之也。终生喜好的口味。
小结:宋濂的“嗜学”不仅停留于喜欢层面,还有对学习执着的追求,持久的向往,嗜
学如命之情。正因为嗜学如命,他才能勤学、乐学、专学。
3.全班齐读“余幼时即嗜学”。10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即让学生感悟到宋濂的“专学”,即一生都专注于读书。
且通过“勤学”、“乐学”、“专学”的解读,让学生重新感悟宋濂“嗜学”的精神,嗜”
字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喜欢,更是持久的向往,有嗜学如命之情。
解读完“嗜”后,学生再读“余幼时即嗜学”,回扣开头的朗读,深化对“嗜”的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痴迷和持久的向往之情,如朗读效果不佳,教师可范读。)
五、感悟赠言之心
(一)探讨作者劝学的主旨
1.刚才我们已然感受到了宋濂的“嗜”。他道尽自己的经历,有何用意?
明确: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彼时“我”在京师做官,在太学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晚辈人
的身份来拜见我,面对眼前这位“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的青年,我思绪翩翩,感觉
有许多话要说,于是写下这篇记述“为学之难”的文字告诉他,希望他能专心攻读,使“业
精”而“德成”。
2.为什么写给马生?马生与宋濂有何共同点吗?
明确:马生是一位善学的青年。前面学的把相对的放一起比较叫反比,那把相近的呢?
我们可以称之为“正比”。宋濂认为马生与自己是同道中人,很是欣赏,故想指点一二。
过渡:但仅仅写给马生吗?
不是,还写给当时的读书人。
仅仅写给当时的读书人吗?
还写给我们,以及未来的读书人。
(二)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感悟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明确赠序的文体特点,明悟作者的“劝学”
主旨。另一方面,借此引导学生谈启发,观照现实生活。此外,该环节还穿插了“正比”的
设计,可让学生了解宋濂对马生的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谈启发时切忌假大空,要联系自己
的实际生活。)
总结:同学们,千年前宋濂为马生写序,道尽“嗜学”经历!今天,吾心激动,千言化
作一句:一路求学,道阻且长;以“嗜”为伴,一路阳光!11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先充分领会了单元教学目标中“理解作
品的精神内涵”与“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体会这些方式在表现作品思想、观
点、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用法,持续提高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积累课文中用到的文化常识,培养学生对古代作品深度解读的能力”等
要求,结合助学系统所提“对比”与“文章的细节描写等”等,确立了“疏通文意,积累文
言词语”;“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
表达效果”; “理解宋濂之‘嗜’,感受其求学精神”。可以说,既尊重了编者的意图,
也突显了文本的价值。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第一课时是注重预习,以落实单元目标;其次是坚持诵读,加强
断句、翻译练习,注重积累和落实。一方面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本单元教
读课文需要指导的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以“嗜”切入,抓文中的关键句,深入解读文本。分别是勤对求学之艰、乐尝
求学之苦、专于求学之志,水到渠成深入理解“嗜”字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喜欢,更是持久的
向往,有嗜学如命之情。最后,把握赠序的文体,感悟赠言之心,观照现实生活,立足于现
代借鉴。总体而言,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基本都围绕目标的达成。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基本上实现了编者、作者、教者、学者四维文本的互动,充分利
用了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文化熏陶”和“精神
的启迪”,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