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67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67份)》 共有 6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 梅岭三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血雨腥风(  )    应有涯(  ) 丛莽(  ) 旋围 解(  ) jié(  )报 jīng(  )旗 取义成 rén(  ) zhū(  ) 君 南国 fēng(  )烟 xuán(  )挂 2.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断 头 今 日 意 如 何 (2)创 业 艰 难 百 战 多 (3)此 去 泉 台 招 旧 部 (4)旌 旗 十 万 斩 阎 罗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力度。 B.陈毅同志在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以文武兼备、博学多才而著称。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 4.下列诗句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想象远方并没有错,“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没有错 ②可实际上,眼前既有苟且,也有诗和远方。生活再忙碌,也可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③另一方面,他们将诗和远方具象化了,诗就只是诗歌,远方就必然是度假村或旅游胜 地 ④只是很多人犯了两个错误2 ⑤一方面,他们将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截然分割、对立起来了 A.①④⑤③② B.⑤③①②④ C.①⑤④③② D.⑤③②①④ 6.我市某中学在九年级学生中组织了一次以“传承长征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 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完成题目。 (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 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字。 (2)假设你也参加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请在你的 QQ“说说”里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收 获或体会。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50 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 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 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②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3 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 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 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 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 生的道路。 ③“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 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 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刑法,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 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 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 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④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 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 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 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 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 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 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 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 “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 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 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⑤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 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 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 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 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 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 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 然直击人心的本领。4 ⑥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 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 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 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 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 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⑦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 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 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 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 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有删改) 7.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 8.文章第④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4 分) 9.文章第⑤段写道“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 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10.文章以《过尽行人君不来》为题有何含义?(6 分)5 教师详解详析 1.xīng yá mǎng xuán 捷 旌 仁 诸 烽 悬 2.(1)断头今日/意如何 (2)创业艰难/百战多 (3)此去泉台/招旧部 (4)旌旗十万/斩阎罗 3.[解析] 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 项,否定不当,可将“不”删去;C 项,两面对 一面,可删去“否”;D 项,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可删去“但”。 4.[解析] A 都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气节。 5.[解析] A ①④提出观点,⑤③解释两个错误,②总结全段。 6.(1)[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观察框架图及图中文字。这幅图共分三层,最上面“红 色主题”交代了活动主题;接下来是“准备”和“实施”,表明了活动的两个阶段;最下面 五组短语表明了具体每个阶段的活动内容。 [答案] 示例:本次活动以“红色主题”为活动主题,分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在准备阶 段,要制作小红旗和排练节目;在实施阶段,要重走长征路,看望老红军,最后表演节目。 (2)[解析] 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或体会,可采用“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本次活 动让我领略了……”的句式展开,也可引用诗句或名言等,语言要简洁生动,要符合“至少 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50 字”的要求。 [答案] 示例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唱着这首歌,红军爬雪山、过 草地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我不禁感慨万千。示例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 是播种机”,重走长征路,感悟红色文化,锻造坚毅品格。 7.“笃定”指苏轼被流放后的从容不迫,“笃定”一词写出了苏轼成熟审慎的精神状态。 8.①用此二人的诗歌形成对比,面对同样的梅岭古道,文天祥和伯颜心境迥异,情感一 悲一喜,前者不愿归去,后者傲慢前行。②梅岭古道的来去进出都是命运的浮沉,用二人的 诗说明“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裹挟”这一观点。 9.①一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就会发现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②古时候穿过梅 岭古道就是戴罪之躯的流放之地,是边缘之地;而今,岭南已成中心之一,是当代中国很多 南迁之人的寻梦之地。 10.①题目出自苏轼的诗歌《赠岭上梅》,是他北归经过梅岭之时的感慨,“君”虽然 没有来,他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和内心的笃定与超然。②“过尽行人君不6 来”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中心,表明作者渴望有所遇见,并且这份渴盼给予他前行的力量。③ 以《过尽行人君不来》为题,富有诗意,能够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