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揣摩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
二、诵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把握感情基调。
三、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不懂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
1. 探究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2. 有感情地正确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不论褒扬、还
是贬抑诗人的读者,都击节称赞的名篇。这首诗宛如一首交响曲。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
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同时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
自由的心声。 舒婷把祖国比拟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以赤子之情向母亲倾诉内心的痛苦,表达为
祖国的未来而献身的激情和决心。诗人把自己摆进历史与未来相交错的现实的中,寓己于形象,
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读
来令人荡气回肠。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我把教学重点设为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
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诵读诗歌时要把握好由悲哀低沉到信息振奋的
感情基调。把教学难点设为探究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为本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深情的诗,也是一首凝重的爱国之歌,特别适合朗读。
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在朗读教学中采
用齐读、默读、男女生分读、师生合作读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
提高过程。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再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 传授学习方法
学习本诗应教给学生朗读诗歌和欣赏诗歌的方法。要求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
正确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从诗歌新颖的意象中,读出情味和意蕴,读出诗中深沉的历史感与
强烈的时代感,读出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活的激情。
4. 贯穿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以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由此进入情境,抓住关键语句,细心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把握意象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联想,导入新课
1.如果让你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把祖国比作什么?
让学生以“祖国啊,你是 ”的句式写一个比喻句,教师引导学生作简短交
流。
2. 由学生写的比喻句,引到郭沫若在诗歌《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3
引到屈原、文天祥等爱国诗人,以问句“女诗人舒婷又会把祖国比作什么呢”导入新课。
3.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 检查预习,储备知识
1.检查生字词。
干瘪( biě ) 驳( bó )船 蜗( wō )行 胚( pēi )芽
迷惘( wǎng ) 隧( suì )道 绯( fēi)红 淤( yū)滩 纤( qià
n )绳
疲惫:非常疲乏。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2.了解作者,揣摩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
作者和背景介绍
舒婷,1952 年出生于福建。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 年插队落户与闽西,后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的 1979 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
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 1979 年。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
明的痛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百度百科】舒婷
3.相关知识介绍:朦胧诗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
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的情调和反叛的精神。代
表十人有北岛、舒婷、顾城。
【百度百科】朦胧诗
(三)合作交流,理解探究
1. 自由读
让学生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
2. 学生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同学立即作答;不会的问题或考虑偏差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或
给出明确说法。
3.教师范读
⑴读前要求学生注意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的情感、节奏、重音、语速把握得准不准,4
思考若有不理想的地方该怎么处理。
⑵读前向学生提出老师的问题(见下面)
4.教师的问题
⑴每小节诗歌写了哪些意象?
⑵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教师的课堂处理
⑴指名学生读第一节诗。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尽量地讨论、辩论。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
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过漫长岁月,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排列
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
的牵引下艰难前行。该节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
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
连的情感。最后一行,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这是叙述人称的转换,也使诗意
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以下两节也都以这种方式结尾。
【百度图片】老水车 【百度图片】煤炭工人(熏黑的矿灯)
【百度图片】隧洞 【百度图片】纤夫(淤滩上的驳船)5
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
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感情基调:深沉、悲痛、舒缓、低沉。
教师带领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读,学生再读,找几个学生再读。
⑵教师点评
朗读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语速要适中;根据诗的内容,注意音调或低沉或高昂
②修饰语、中心词注意要重读,语速放慢。比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
③朗读时要注意节拍和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因为
每一节诗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一节诗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要注意。
朗读要做到:把握好情感读:以声传情,以情感人
⑶女生读第二节诗。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尽量地讨论、辩论。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
第二节,没有像第一节那样排列较多的具体意象。在这一节里,“贫穷”“悲哀”“希望”等
等,是抽象词语。“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
姓对生活的祈愿。前两节诗都写祖国的历史,第一节重写实,这一节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
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
变成现实。这些意象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
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未落地面。
感情基调:沉郁、凝重、低缓
教师带领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读,女生再读,女生齐读。
⑷男生读第三节诗。6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尽量地讨论、辩论。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
第三节,写的是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诗人再次排列出一
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
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等等,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
国形象,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祖国已涅槃重生,新生的祖国已站在“雪白
的起跑线上”。
感情基调: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振奋
教师带领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读,男生再读,男生齐读。
⑸齐读第四节诗。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尽量地讨论、辩论。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
第四节,是“我”的宣言。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
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
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
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
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
啊/我亲爱的祖国”终篇。
本小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迷惘”“沉思”过的诗人沸腾
了,她以发自肺腑的语言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感情基调:深情、激越、高昂
教师带领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找出处理不当的地方,提出解决方案,再次齐读。
6.归纳四个“祖国啊”的读法
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难以言状的悲哀。
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几多痛苦,几多希望。
第三节的“祖国啊”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
第四节的“祖国啊”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愿望。
(四)进入角色,诵读体味
1.欣赏名家诵读
【 百 度 视 频 】 《 祖 国 啊 , 我 亲 爱 的 祖 国 》 的 朗 诵
http://www.56.com/u33/v_NjE1ODY1NTg.html7
2.师生合作仿读
师: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一男生: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一女生: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一男生: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合读: 祖国啊!
师: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一男生: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一女生: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合读: 祖国啊!
师: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一男生: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一女生: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一男生: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一女生:是绯红的黎明 8
正在喷薄,
合读: 祖国啊!
师: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齐读: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女齐读: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男齐读: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合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五)整体回顾,小结全诗
这首诗宛如一首交响曲。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
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同时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
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这也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
——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交融着深沉
的历史感与强烈的责任感。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从一个别致的角度吟唱祖国母亲。为表
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既如泣如诉、似哀似怨,又
热烈奔放、一往无前。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
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
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
心声。诗歌先抑后扬,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新颖的意象所表
现出的凝重的情感是鉴赏全诗的要点。
(六)温故知新,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诵读并尝试赏析郭沫若的《炉中煤》。
附板书设计:9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七)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
考复习
六、教学反思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当代诗人舒婷的一首代表作。它通过平凡而新颖的意象,抒发
了作者对祖国的炽爱之情,它凝重而深情。教学参考书关于本课的教学建议是:以诵读为手段,
通过讲解,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理解。我认为学习这首诗最重要的诵读、赏析意象、体
悟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设为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
的凝重的情感。反思这首诗的课堂教学,给我很大的启迪,我主要有以下发现:
1.诗歌教学要以读为本。“三分诗七分读”,好的诵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对诗歌的理解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本人很喜欢这首诗,觉得它很适合朗读,无论在哪
个班授课,每当范读完这首诗,都会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同时带动他们诵读本诗的热情和一
展风采的激情;而接下来的个读、女生合读、男生合读、全班合读则会异彩纷呈,效果理想。
所以我想诗歌教学,要将“诵读”进行到底。
2.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环节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贫困、落后、迷惘 深沉、悲痛、低沉
痛苦、追求、深思
新生、希望、喜悦
养育、献身、沸腾
沉郁、凝重、低缓
希望、欣喜、振奋
深情、激越、高昂
祖国—我10
重要”,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资料和课内自由读的基础上,动脑思考,提出问题,说
明他们是在解决主动地投入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
程,我总是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主探求,互相交流,互相给出合理的答案;这种做法,让学生获
得了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对这首诗和所提的问题印象深刻,问题成为了学习的动
力。这个环节看似教师仅是一个穿针引线者,实则要做大量工作,对文本理解要全面深刻而透
彻,方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
3.教师提出问题环节好。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非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首诗的教
学,我以两个主问题为纽带贯穿课堂,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重视问
题的解决,更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诚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师生合作仿读环节太匆忙。学生对欣赏百度视频中董卿和任志宏的诵读表现出极大热情
和兴趣,也很愿意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诵读,可限于时间关系,师生的合作仿读匆匆结束,来不
及细品和评。像这样的环节不应只在课内蜻蜓点水,要结合课外进行;或者调整和把握好课内教
学时间。
5.课后作业第一题完成得好,学生的诵读这首诗的整体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第二题
完成得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对《炉中煤》理解不透彻,诵读时感情把握不准,还需要老师加以
指导。由此看来,教学不只在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