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并不复杂,就是探讨
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即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文从文艺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入手,讲到了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为读者的
我们该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所见所感呢?此时作者向我们讲述了鉴赏文艺的方法——驱遣
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文章在写作上运用了引用论
证、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对高尔基的《海燕》和王维的《使至塞上》的赏析。生动具体地带
领孩子们进行了文本赏析,对于学生文本赏析的学习非常有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有着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发挥想象,但是没有掌
握具体的方法。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了一定的建构,但是教师在
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文字,通过想象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2
教学策略:
自主阅读,欣赏分析;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基础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老师将一部文艺作品交给你们,你们会如何进行赏析呢?从哪些
角度去赏析?
学生谈对赏析文艺作品的角度。(作品背景、作者经历、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所说的都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但是咱们今天要跟着叶圣陶先生学习一种新
的赏析角度,那就是借助我们的想象来欣赏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生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进
行复习导入,一是对学生的检查,二是为了激发他们学习新方法的热情。)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一)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
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文中最后一段)
(二)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自己观点的?
师:请同学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观点”的论证思路划分文章大致结
构层次。
明确:提出问题(1--7):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分析问题(8--13):具体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总结观
点(14):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
的目的。3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默读文本与思考文本相结合,把握核心概念,概括文章中
每个段落的内容,再分层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研读课文,局部突破
(一)师: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
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
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
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
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二)师:阅读第 8—10 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
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
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
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
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
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一诗一文的研读,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
于自己的鉴赏实践。让学生知道,任何作品都是有层次的,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要深
入内里;不要只看到言内之意,也要看到言外之意。)
四、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师: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
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4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
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
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
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
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
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
描述,进而去体味。
生浏览,概括回答。师点拨。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在语言上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但是行文严谨,逻辑缜密,
这与学生平时的阅读体验有很大的不同,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加以突破。)
五、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师: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
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1.教师举例。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这两句诗句中,我们可
以想象李白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诗情经过一层层的
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
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学生回答时一定要进行想象。5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当堂消化所学的作品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教
学时要潜入到文字中去,切忌浮光掠影。教师要做好示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我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
的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另一方面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把理清作者
的论证思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赏析语言作为三大重难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突出文学作品欣赏的课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文章、自主研究、自主
发现、自主构建;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在关键处加以点拨。从课
堂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把文本盘活了,实现了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
的四维互动,实现了文本的价值,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
驱遣想象的文学鉴赏方法从字面意义上比较好理解,但是实际训练学生拓展运用时比较抽象,
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这一部分显得生涩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