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67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67份)》 共有 6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无言之美》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的第一篇美学论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 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作,更适用于文学作品。 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 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 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在教 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 之美。   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而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 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 阅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核心概念,把握作者 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 深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2   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创意:   诗歌导入,生成疑问;走近大师,了解美学;   自学互研,梳理思路;合作探究,归纳写法;   深层探究,难点突破;借鉴方法,鉴赏实践。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生成疑问   师:同学们,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那 么“无言”到底指什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并说说自己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不说出这其中的“真意”?也许,我们今 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言”到底指的是什么,到底美在哪 里,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有必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句开始,先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 象的认识,知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3 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样能减轻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心理畏惧,达到深 文浅入的教学效果。)   二、走进大师,了解美学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 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 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 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三、自学互研,梳理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提示:文章末尾“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 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2.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之美。   3.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师:请同学们按照作者“话题导入”“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 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   明确:话题导入(1-2 段)问题提出(3-6 段)分析问题(7-12 段)得出结论(13 段)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由于本文是文艺论文,学生不易把握论证的过程,所以由教师 进行引导,给出划分依据,从而梳理文章的论证顺序。只需大致梳理即可,不必在某一段上 过分纠缠。)   四、合作探究,归纳写法4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 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 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 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 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3.师:同学们,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你们找出来了吗?   明确:①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 第 9 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 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 10 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 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②对比论证。第 3 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 8 自 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第 10 自然段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 之美”服务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文章进行写法上的概括,对学生进行提示,感受美学论证的 魅力所在,增强学生的逻辑缜密度。)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 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 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教师总结: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五、深层探究,局部突破5   师:同学们请再次仔细阅读论证文学“无言之美”的段落,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回答老 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第 4 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论述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 起美感。这一段作者列出一般的观点文学应该尽善尽美的为条件,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2.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 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4.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明确:(1)“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2)“无言”是种含蓄艺术,简 单的表述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3)“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 得美的体验。   教师小结:原来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美术,尽管不能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依 旧是美。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部分是文章中较为生涩难懂的,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激发 他们探索的热情,但教师要做好引导。)   六、借鉴方法,鉴赏实践   布置作业:请你在下面的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 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 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 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 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 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 把握文章内容。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