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
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
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过去,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
不厌其烦,但学 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 ,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自己解决问题(敢于释疑
解难)——自己归 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就是让学生自己
找出,并在教师启 发下自己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小组的讨论、
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 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得到了学习上的满足和乐趣,
形成了“自学,靠自己学”的思想。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出发,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
着力让学生“在游 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
录像化解难点,让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 延安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
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 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因此,
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追寻”,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
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一些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2
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效果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深刻,小学生学起来确实
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 讲与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