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暮江吟》: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黄昏到夜晚的
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
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和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
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1、要求基本会背;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
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黄昏
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
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
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
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
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
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
“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
“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
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
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
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
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
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2
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
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
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西林壁》: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
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
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
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
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
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
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
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
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
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
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
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
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
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
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3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
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
么呢?”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
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
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
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
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雪梅》:
《雪梅》这首诗主要是借梅花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是这样来开展新课的:
一、看图片,赏雪梅
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
内容,让同学们从感官上感受梅的特点。从而对梅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读古诗,诵雪梅
在对梅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片从诗中读懂
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
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从孩子们的回
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
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
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三、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
字把握。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
子们显然很兴奋。
四、讲雪梅的关系,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与人
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雪梅的关系。然后引导孩子悟出道理。